新课改下政治课教学的反思 于 毅
新课改下政治课教学的反思
◎ 河北省青县教师进修学校 于 毅
摘 要:本文结合典型的政治课教学案例和作者在教学一线的亲身体验,针对新课改下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反思。
关键词:政治课教学;问题;反思
在新课程标准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首先,教学要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以学生为本,不能完全把教案作为“本本”,完全按照教案做。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而不是从“本本”出发,这是教学是否有效的基础。因此,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实际。其次,强化自主学习,让学生成为课堂中的主角。一节课的好坏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看学生是否被调动起来了;二是老师与学生的互动,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三是看学生思考的层次。教师应该把空间让给学生,把思考还给学生,让创新走进课堂。这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第三,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参与者。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组织课堂的形式也发生了变化。这一点也是非常重要的。可是,反思当前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其中还是有不少值得我们深思的地方。
一、告知与领悟
“告知”指的是教师把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领悟”指的是学生自己对知识的理解与感悟。亚里士多德曾说过:告诉我的我会忘记,给我看的我记住,让我参与的我会理解。“告知”的知识是现成的,获取方式是接受式;“领悟”的知识是要自己去思考的,获取方式是主动探究式。
如在讲解新课程“我们的共同理想”时,下面两位教师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知识点的处理方式不同,取得的效果也有差别。
案例一:甲教师提问学生如何理解“我们现在的小康社会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时,学生回答不理想。教师随后直接讲出是因为经济总体水平不高,社会风气还不是很好,思想道德建设有待提高,民主法制建设还不够健全。讲完后学生睁着疑惑的眼睛勉强接受,可以看出部分学生明显没有深刻理解。
案例二:乙教师提问学生:你对现在的小康是不是很满意?让学生联系身边实际,找出尚不尽如意的地方。学生热烈讨论充分发言,把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各方面的不如意一一列举,在此基础上教师及时总结。这样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他们不仅能准确理解而且记忆深刻。
二、拘泥与拓展
“拘泥”指教师完全按照课本的材料、活动来设计课堂教学。“拓展”指对课本知识的补充和延伸。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引用大量的材料,增加了不少活动形式。但再恰当、鲜活的材料和活动一旦选入课本,学生便不觉新颖。高质量的课堂教学设计是教师发挥组织者作用的体现,它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探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教学过程充满生命活力。
在讲解新课程“学会合理消费”时两位教师都在引用材料组织学生活动,但取得的效果仍有不同。
案例一:甲教师按照课本的材料组织教学:杨洲的“烦恼”说明了什么?你觉得自己对零花钱的安排是否合理?林眉的行为体现了怎样的消费观念?学生虽然尽力在思考问题,但明显有厌倦情绪,因为这些材料学生早已看了不知多少遍了。
案例二:乙教师除了引用课本材料外,还引用了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和朋友去饭店而拒绝在贵宾车位停车的材料,并追问原因。学生经过讨论引申出:虽是很少的几分钱或几角钱,也要让每一分钱发挥出最大的效应。适当的补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拓展了学生的思维,使课堂增色不少。
三、生动与心动
高质量的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是生动的课堂,但生动的课堂不等于是令学生心动的课堂。而学生心动的课堂肯定是生动的课堂。
以新课程“我们享有‘上帝’的权利”为例,两位教师均力求使自己的课堂生动起来,但真正让学生心动的只有乙教师。
案例一:甲教师采用的形式多种多样,听唱、朗读、辩论、表演,气氛很是热烈。学生很少有静下来思考的时间,回答的问题也只是非常浅显的知识,学生的深层思维得不到充分发挥。整节课,除了热闹学生并无多大收获。看似生动的课堂,但并未让学生真正心动。
案例二:乙教师在这节课上引导学生反复揣摩:展示材料、发挥想象、深入思考、经验总结,没有小组合作的热烈讨论,没有教师的一问一答,有的只是教师适当地引用活生生的现实材料来升华教材表达的情感。如假药致人丧命,假酒致人中毒,劣质电器爆炸伤人,劣质刹车器导致车祸等事例,当教师把一幕幕真实的情境展现给学生,并激动地分析这些情境时,学生们情不自禁地把心与教材紧紧地结合在了一起。
教育家季米良捷夫说过:“教师不是传声筒,把书本的东西传达出来;也不是照相机,把现实复写下来,而是艺术家和创造者。” 毫无疑问,教师担负着提高学生生命质量、提升学生人生境界的重任。这就要求我们政治课的课堂教学改革,要从学生实际出发,研究学生的需求,把教学目的与学生的需要结合起来,让学生的被动学习变为学生主动学习。这样,教学内容才能真正让学生所接受,才能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