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家校共育育人是关键 刘春霞

        家校共育育人是关键

          ◎    陕西省定边县第六小学  刘春霞

         作为教育人,我们常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育人,我国家额发展进步培养人才,同时也为了提升公民的整体素质水平。孩子是家校共育的媒介,而家校共育的前提是家庭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传身教直接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当孩子进入学校之后,学校教育就与家庭教育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是各负其责,还是默契配合,家校共育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朱永新教授说:“教育实验是一项细致而长久的工程,需要通过一代人去影响另一代人,不能急于求成,不能故步自封,一定要学会等待,一定要学会等待,一定要耐得住寂寞。”

    一、家校共育在思想上的困惑

    1.家校共育中教师所承担的角色不只限于学校

    教师是“传道受业解惑”的主体,是教与学的引导者、参与者,但这只是在学校而言,放学之后,教师往往是鞭长莫及,与家长的沟通显得很无力,唤醒家长配合学校教育的方式方法从量的积累,再到质的飞跃,困难重重。在此过程中我们老是告诫自己,要耐下心,把教育的幸福感传递给孩子和家长。教师是家校共育的服务者,同时教师本身也来自一个个家庭,我们从小感受着浓浓的家庭氛围。深知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的重要性,但在实际工作中落实很困难。

    我校位于城乡结合部,学校生源层次不齐:外来务工子女和本地人口组成,其中的外来务工人员无暇顾及孩子,只好让孩子住宿或是校外托管,对孩子的心理成长和学习生活根本不去了解,孩子的行为习惯很差。本地人口中留守儿童或与爷爷奶奶一块生活,孩子渴望父母的关爱,性格懦弱、自卑,不喜欢与周围的人或者是同学交流,我行我素,成绩肯定上不去。对于以上情况,家长和老师的沟通十分困难,许多的话语不能落实在实际行动中,孩子这个家校共育的媒介只能感受五天的来自学校教育,剩下两天回家还要承担起小大人的职责,照顾老人或干家务,家校共育、关爱的天平已经倾斜了。我们怎样解决这部分孩子的后盾问题,让5+2=7,而不是零。

    2.家校共育的认识能否一致

    本学期,我接手了低段学生,与之前所带过的高年级孩子完全不同,他们每节课甚至是下课,也有十万个为什么等着你,课上课下状况不断,再这样的情况下,皓皓和宏宏同学走进了我的视线,他们都是男同学,但性格有天差之别,皓皓上下课文静、表情一成不变,有时一节课你都看不到动一下,参与课堂更不可能,作业不写,课本不翻开,总之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宏宏上课与之刚好相反,活泼、好动、丢三落四、破坏力极强,但眼神中透漏着渴望能够别关注。一周下来,在与班主任沟通之后,我联系了家长,结果交流并不理想,孩子的父母离异,是爷爷奶奶在照顾,家庭条件一般,但是好东西都紧着孩子,溺爱成了家常便饭,在家教给孩子的是如何坐享其成,不培养生活技能,所以孩子不知人情冷暖,久了就成了胆怯的、肆无忌惮的性格,毫无上进心。无论是对于浩浩还是宏宏,他们都缺少关爱,课堂中的表现说明了一切,是为了一起大家的注意。开学的第一周,我每节课都要走近他们,不了学习,只谈趣事,发现效果良好,课堂中能举手了,但第二周来了之后,又回到开始的模样。家校共育中这样的情况如何能保持一致,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二、家校共育的困难和困境

    1.学生思想波动不能时时关注

    我校从三年级开始,允许学生住宿,不同年级、不同地方的孩子在学校实行封闭式管理,周末家长接回。孩子一周见一次家长,甚至更长,思念打败了意志力,无心学习,来自于同学和老师的关爱不足以使孩子安心学习,思想波动很大,而老师和家长不能时时关注,沟通只限于电话,远水解不了近渴,什么也比不了陪伴的重要。

    2.家长的认识还待提高

    家校共育顾名思义,家长和老师的教育思想要一致,而针对我校的情况,家长和老师的配合度很低,主要体现在:一是部分家长会不能按时参加,要不就是爷爷奶奶来,完成任务就行,对孩子的教育起不到帮助作用;二是个别精准扶贫户家长来校的目的不是关心孩子学习,而是来取回给学生的补助,在家给孩子灌输的思想也是不积极的,导致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对于这些家长的思想意识如何在家校交流中改观和提升,和我们的教育之路一样,任重而道远,不争一时。

    3.德育渗透不彻底

    德育教育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中无论哪门学科,都会加入德育的教学部分,期望学生能朝着正确的方向行使。教学中的文明礼仪就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会学生生活和学习的技能,这只体现在理论层面,实践运用部分少,如放学交通安全问题,在实践中还是有许多同学不看红绿灯、不靠右行使、推搡等问题的出现,只靠教学德育渗透远远不够,家长平时的言传身教的引领也会重要,这是家校配合的重要方面,也是德育渗透不彻底的原因。

    4.家校沟通远远不够

    一是教师家访时间少,有家长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少,同时也是对学生家庭环境和生活状况了解的缺失;二是家长外出务工或夫妇离异,对孩子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不得力,导致了孩子家庭教育的缺失。三是留守儿童或由爷爷奶奶监护的孩子,家庭观念淡薄,对于尊重是来自于自己和外界根本不关心,使孩子养成自私自利的性格观念。对其成长是极其不利的,这样的情况更应该加强家校沟通,这不仅是孩子的成长,也是家长和老师的成长。

    总之,家校共育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我们都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有耐心,不放弃,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无关成绩;做家长喜欢的老师,无关家庭背景;做一个受人尊敬的老师,无关年龄;做一个幸福的教育人,无关地域环境;我们要干一行,爱一行,俯下身教书育人,昂起头迈步向前,实现教书育人的理想,把家校共育作为生活的柴米油盐来对待。

    点击次数:48  发布日期:2021/10/14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