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孔子教育思想对教育教学工作的启示 郑桂珍

    孔子教育思想对教育教学工作的启示

    ◎    江西大余中学   郑 桂 珍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始祖宗师,中国思想史和教育史上的大家巨擘,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将毕生精力贡献给教育事业的伟大先哲。记载孔子言行的《论语》一书既是儒家的“圣经”,也是中华文化的精华,其内容博大精深,言近旨远,使人大彻大悟。孔子在教育方面的建树是多方面的,其思想的光辉,穿越几千年时空,对后人处世生存具有深刻的影响。对孔子思想进行学习探讨,必将有助于当今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本文仅从孔子教育思想对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启示这一角度,谈几点粗浅之见。

    一、有教无类,学在四夷

    孔子以前,“学在官府”,教育只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子弟中进行,绝大多数人无缘接受教育。孔子用自己的教育实践打破了这个界限,他创办私学,打破官府垄断教育的局面,由“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四夷”,并明确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认为应该扩大受教育的对象,只要诚心求教,不分贵贱贫富,都应热心教诲。“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在孔子的3000弟子中,有鲁国当政的贵族子弟孟懿子,也有被人称为“贱人”的仲弓父和“鄙家”子弟子张;有以货殖致富,家累千金的子贡,也有蓬户瓦牖,捉襟见肘的原思和穷居陋巷、箪食瓢饮的颜渊;有北方的卫人子夏,陈人子张,又有南国吴人子游。 “有教无类”使一部分平民有了受教育的机会,这是教育史的一个巨大进步。

    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包含着师德要求,现在仍有极强的借鉴作用,作为教育工作者,人类灵魂工程师,肩负着为祖国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重任,就应该具有博大的胸怀、良好的职业道德、端正的教育思想和态度,一视同仁对待每一位受教育者。然而,遗憾的是,在现实教学工作中,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中积极有用的部分并未得到很好的继承和发扬。有悖于孔子“有教无类”思想的现象时有发生,“有教有类”在现实生活中不断涌现出来,甚至在个别教师身上成为根深蒂固的顽疾,如:

    1、歧视差生。所谓差生,即学习成绩不理想或行为不规范的学生。差生的存在是教学工作中不可避免的问题,需要教师去努力解决。一些教师对待差生不去做细心、耐心的疏导、教育转化工作,而是方法简单,态度粗暴,总想将差生赶走了之,对差生横竖看不上眼,讽刺、挖苦、打击差生,使他们倍受冷落,丧失信心。

    2、功利主义。在教师教学活动中,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些现象:一些教师对富家子弟,权势人物子女特别关注,悉心教诲,处处关怀照顾,因为他们深知这些学生的家长对自己的功利有着某种潜在的影响力。有一位班主任老师,班上有一位县级干部的儿子,班主任对该生不仅关爱有加,而且经常去做家访工作,其结果是班主任在乡下工作的儿子如愿返城。

    以上所举,不过是一些典型表现,类似情况还有很多,作为教师,应该加强自身道德品质的修养,学习借鉴孔子“有教无类”教育思想中的有用成分,端正我们的教育思想和态度,摘除有色眼镜,荡涤心中的私心杂念,一视同仁,尊重每一个学生受教育的权利,关心和教育好每一位受教育者。

    二、诲人不倦,无私无隐

    “诲人不倦”是教师最可贵的品格,也是最崇高的精神境界。孔子可谓是“诲人不倦”的典范,他对待学生真诚无私,传授知识毫无保留。无论什么人只要向他请教,他都毫无保留地教诲,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他都坚持教学。他说:“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论语·述而》)

    要做到“诲人不倦,无私无隐”必须具有“三心”:

    1、责任心。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指出:“人们要求教师既要有技能,又要有职业精神和献身精神。”教师的职业精神和献身精神其实就是责任心,是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有了强烈的责任心,才能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有了强烈的责任心,才能把学生教好、保护好、培养好;有了强烈的责任心,家长才能放心满意,才能促进教育公平,构建和谐社会。教育部部长周济说得好:“没有责任就办不好教育”,教师的责任重于泰山,教师要忠实地履行职责,必须要有强烈的责任心。

    2、宽容心。对人宽容是做人的一种美德。而对学生宽容则不仅是美德,还是一种教育艺术。学生涉世未深,难免会犯错误,有时是出于好奇,有时是出于无知,而他们往往不能像成年人那样控制自己的行为,这时教师需要从心底里宽容他们的错误。“那使鹅卵石趋于完美的,不是锤的敲打,乃是水的轻歌曼舞。”〔3〕作为班主任,应让宽容的力量似水的轻歌曼舞,使“水中之石”日趋完美。

    3、耐心。教育学生要耐心细致,不能急于求成,简单从事;教育学生需要潜移默化,坚持不懈,正所谓“欲速则不达”。学生的每一个进步,都是一个反复的自我教育的过程,必须耐心等待,不要因为学生一时没有改正错误就失去耐心。要允许学生某些行为反复。耐心不是一次性的行为。学生的行为有所反复,这时就更需要教师一颗善待学生的耐心。
      
    三、爱生忠诲,亲师信道

    孔子一生热爱学生,对学生怀有深厚的感情,他说:“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论语·宪问》)正是对学生的热爱,激励他不知疲劳,全力教诲。孔子对学生如同亲生儿子一样进行教育,他对学生的热爱,赢得了学生的信赖与尊敬。师生感情亲密无间,这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孔子的经验表明,师生关系的好坏,关键在于教师对学生是否有至深的感情,即师爱。

    师爱是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最高境界。一位教育专家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4〕爱,是人类普遍具有的心理需要,每个学生都想得到自己周围的亲人、朋友和同学的关怀、信任、尊重和爱护。然而最使青少年关注的是教师的爱一个学生能得到教师的爱,就是得到了赞许、表扬和奖励,就会在他的心理上产生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他们就象沐浴在春风之中,感到温暖、欢乐和幸福。爱是尊重,是宽容,更是一种鞭策和一种激励。他可以驱散消沉者心灵上的阴霾,使其看到绚丽的希望,使生命扬起前进的风帆,驶向理想的彼岸。学生一旦体会到了这种师爱,就会“亲其师”,“信其道”。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要巧妙地运用师爱这种微妙的教育力量。

    1、多一些关怀和爱护。关怀和爱护是师爱的起点,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摧化剂。关怀和爱护学生,首先必须了解学生。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要用心灵来认识自己的学生,了解他们的需要,了解他们的欢乐和忧愁,了解他们的兴趣和爱好,了解每个学生的独特的精神世界。一个优秀的教师正是在对学生的精神世界和他们的命运的深切关注中,才不断激发起真正的爱。

    2、多一些尊重和信任。尊重、信任学生是热爱学生的具体表现。教师应尊重学生人格,师生之间要建立起一种民主平等的关系,绝不能伤害一个学生做人的尊严。教师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有他自己的天赋、才能、兴趣,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在教师和集体的关怀教育下成为一个有用的人,甚至成为道德高尚的人。如果一个教师对犯错误的学生失去了起码的信任,在头脑中产生了“不可救药”的念头,或者产生了严重失望的情绪,这就意味着他对学生的教育进程的结束。这对任何一个教育者来说,永远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3、多一些同情和理解。对学生的同情和理解,是师爱的另一重要表现。教师对那些缺少天赋、或者在生理上有某些缺陷的学生要同情;对那些因犯了错误、受到责罚而陷入孤立的学生要同情;对那些因失败产生心理挫折的学生要同情;等等。对这些学生如果没有同情心,态度冷漠或者表现出哪怕是一点点幸灾乐祸,对学生的心灵都是一种摧残。对学生没有同情心的教师,决不是一个真正的教育者。

    有人说,理解是爱的别名,这是有道理的。理解是一种理智的爱,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心理成分。作为教师,当学生有了困难请求你帮助时,当学生有发委屈向你诉说时,当他们由于无知和幼稚不幸失足时,你能不理解他们吗?这个时候正是他们向你敞开心扉的时机,正是需要理解,需要爱的时候。在师生之间,也应该是“理解万岁”。

    四、因材施教,实际出发

    因材施教就是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和特长进行培养,因人制宜,有针对性地教育。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运用因材施教方法的人。(但“因材施教”不是孔子提出来的,南宋程颐的《二程集》云:“孔子教人,各因其材”。)他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创造了因材施教的方法,并作为教育原则贯彻于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孔子因材施教的例子很多,《论语·先进》有这样一段记载,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之?”子曰:“闻斯行诸。”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孔子的两个学生问同样一个问题,孔子根据两个人的不同性格特点,作出了完全相反的回答,而这样的回答对这两个学生来说又是恰如其分的,这充分体现 了孔子在教育方法上的高超技巧。正因为能因材施教,其培养的结果也就不同。孔子弟子三千人,贤者七十二人,同样学习文行忠信、礼乐诗书,但程度不同,能力各异,有的长于“德行”,有的长于“言语”,有的长于“政事”,有的长于“文学”。〔5〕

    “因材施教”是个很了不起的教育原则,从事教育工作的人都懂得这个道理,然而大多数人做不到。直到今日,能将这一原则真正贯彻到班级教育实践中的教师并不多。我国目前的中小学教育普遍班级大,学生人数多,再加上由于遗传素质、家庭环境和个人成长的经历不同,在同一班级中的中小学生,虽然有着共同的年龄特征,但是在学习成绩、兴趣和爱好、气质和性格、禀赋和潜能等方面都会存在很大的差异。面对由个性完成不同的学生组成的群体,教师在建设班级、教育学生时更应很好地贯彻运用这一原则。

    1、要以辩证的思想对待学生。从学生实际出发,注重学生的个性特点,从而实现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共同培养的目的。这就要求教育者要了解教育对象,要深入学生,细心观察,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和教学,使教育和教学尽可能地符合学生实际,避免盲目性。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具有个性的生命,我们不能像加工产品一样培养同样规格的人才。自然生态里既要参天大树也要小草,同是树木,直木可作椽,弯木可作犁,不能因为是细木弯木变就弃而不育,弃而不用。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要充分注意到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的差异,充分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特长,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进行相应的指导,充分培养学生的智力,不能作统一的要求,不要抹杀学生的个性。

    2、要用发展的眼光和辩证的眼光看学生。学生在学校的时期,是其智慧、情感、思维、意志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每个学生都是具有巨大发展潜能的个体,暂时的落后并不能说明他的未来前途,某一方面的不足并不能代表他的整体素质,多一把尺子就多一批好学生,我们应该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充足的土壤和空间。

    3、要以民主的作风善待“差生”。常言道:寸有所长,尺有所短;月有圆缺,学有迟速。学生的差异性是必然存在的,教师必须认识并正视这种差异。在一个优秀的教师眼中,没有差生,只有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对他们更应给予特别的关爱和帮助,绝不可以成绩论英雄,要为他们创造机会,建筑舞台,鼓励他们走向成功。

     

    孔子还有许多不朽的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工作者具有指导作用。尽管人类已经过了两千多年的快速发展,教育手段和方法也较前人进步了许多,尤其是随着现代经济的飞速发展,教育现代化逐步到来,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教师可以抛弃前人的优秀成果。相反,我们应择其善者而从之,借鉴古今中外的好经验,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作出自己的努力。

     


    点击次数:52  发布日期:2021/10/14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