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关键——多读 项 晶
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关键——多读
◎ 内蒙古察右中旗铁沙盖镇中心学校 项晶
有人说过“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读书的人。”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也早在50年前就明确提出过:学习语文的目的就是阅读个写作的知识,从而养成良好的阅读和写作的习惯。但是,现在的许多语文教师常常不自觉地把语文课上成“教师讲,学生听,很少读”的讲解式教学或是满堂问的问答式教学,使得许多本来该由学生自己感悟体会的东西都由老师包办了,学生在这种‘讲读’和‘问读’的课堂中,读书少,实践少,更不要说自己能读书了。
那么,如何才能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变被动为主动,变依赖为自主,变听讲为自学,变接受为获取,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呢?
一、教学中要精讲多读
(一) 讲前多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意自现”“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学自知。”从古自今,“读”一直就是最基本的学习方法,也是培养语文自学能力的第一步。每讲一篇课文之前,我们应该让学生自己去读,利用工具书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理解词义,表现手法,层次关系以及文章的中心思想。一遍读不懂读两遍,两遍读不懂读三遍,有不懂之处就读课文,边读边想边找答案。总之,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就自己解决,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就 标记出来。这样,一方面可以摆脱老师泛泛的讲解对学生的束缚,另一方面也可以还给学生大量自主学习的时间,养成自主读书的习惯,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 讲中多读。教师能够高层次地驾驭教材,主要表现在抓重点,理解难点上,而许多课文的重难点句子及表达的思想感情都需要老师指导学生反复的诵读去体味去思索。①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来理解课文中的重难点句段。如《丰碑》一课中“这支队伍能不能经受住这样严峻的考验呢?将军思索着。”这句话充分体现了队伍所面临的严峻性及将军的担忧。那么在理解这个句子时,就指导学生读“将军思索着”时把语速放慢,“将军”后面略作停顿。这样,学生便会很容易感受到考验的严峻性。如果再把“将军思索着”放在问句前面读一读,体会一下表现内容的细微变化,那么将军的担忧便显而易见了。再如描写军需处长的动作、神态的一段是课文的重点段,这一段主要通过一些贴切精妙的词语再现了军需处长那崇高的精神。教学这一段时,教师不妨让学生把其中一些词语换成另外的词语来读一读。如“单薄的旧衣服紧紧贴在他的身上。”“贴”字换成“穿”或“披”,换后读一读,学生们便一下体会到其他的词语都不能体现军需处长的衣服单薄。“贴”既形象地写出了单薄,更体现了军需处长的无私,也是其成为“丰碑”的根本原因,如此,本文的教学重点便在读中得到了解决。②通过感情朗读来体会文章的思想。每篇文章都表达一种思想感情,或外显,或含蓄,或寓意深刻,或充满生活气息。但不管怎样都是凭借具体的词句来表达的。所以教师要根据文章的特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时,由于学生年龄小对周总理了解甚少,缺乏当年人们的深刻感受,为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领悟中心。教师必须要引导学生进行感情朗读,把握人们的心态,领悟总理爱人民,人民爱总理的深厚情谊。
(三) 讲后多读。文章每读一遍都有不同的感受。特别是在课文讲读完之后,再回过头来读一读课文,那体会和感受将是十分美妙的,也是记忆深刻的。如学习《可爱的草塘》一课,在学文时,我们通过初读,了解了文章的内容,理清了文章的思路,形成了整体感觉,而在细读课文时,通过默读、齐读、范读、抓重点词句读、图文对照等形式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而当全文学完后,回过头来细细地品读一下全文,那么我们无疑回惊叹于作者用词的精妙,也会被作者所描绘的美丽的大草塘所陶醉。如此讲后读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使学生的情感体验得到了升华,正所谓,好文章越读越有味儿,熟读成诵乃是最高境界。
二、 要强化课外阅读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仅仅凭借这个例子来学习语文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配合必要的课外阅读和课外活动。语文教学大纲中也指出“小学语文教学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可以加速培养并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但是现在大部分学生没有课外阅读习惯,一部分学生即使进行课外阅读,也只是盲目地没有目的地读一些自己比较感兴趣的书。为此,教师必须要强化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必要的指导。①成立阅读兴趣小组,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②教师要根据所学语文教材的特点,定期组织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教师加以必要的指导,使学生在课堂中所形成阅读能力在课外得以强化。③定期向学生推荐优秀读物。这样做,就是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避免学生读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④指点学生的读书方法,检查学生的读书的结果。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由于有着年龄差异或知识水平的差异,我们在课外阅读时应根据情况分类指导。但不管低、中、高年级学生都必须要认真读书,边读边想,并养成认真做读书笔记的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