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英语作业与批改的改革 王桂荣
新课程下英语作业与批改的改革
◎ 甘肃省永昌县职业中学 王桂荣
摘要:作业是课堂的美妙延伸。课程改革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科学的改革,作业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环节,我们对学生作业的处理,努力要使学生乐于学习英语,乐于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关键词:作业习惯;个性特点;点滴进步
作业是长期以来困扰学生和教师的头号问题。学生的课外时间几乎被作业所占,内容也大多是机械抄记、重复套用,既没有什么思维训练价值,也谈不上什么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应试训练色彩浓厚。根据调查,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有51%的学生因为作业而伤脑筋,有49%的学生将不要布置太多的作业、少写作文和练习等作为对英语老师最大的希望。学生原本浓厚的学习兴趣,就这样不断地被这些练习打磨地无影无踪,一点一滴地耗干了学生的灵活性、创造性和纯真的情怀。这些作业也加重了教师的负担;学生每天厌烦怕做,教师也改得筋疲力尽。我们教师能不能设计一些又能深化课堂学习、又好玩有趣、又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的作业呢?能不能让学生爱做,又要动脑筋,又不能怕麻烦,又可以合作完成,又可以有不同的答案,又可以选择做不做,老师批改起来也轻松愉悦呢?这恐怕要老师多动脑筋了。
几年来,我积极引入现代教育理念,全方位地改进英语作业的设计策略和训练内容,构建人文交互性作业评价机制,形式上追求活泼多样,内容上体现个性化、生活化和社会化,形成了一整套“以程序性自主学习为主线、以师生人文信息互动为主体”的作业设计与指导策略,使作业的设计、指导与评价模式产生质的飞跃,真正形成了一场“英语作业改革”。
一、变单一作业为多元作业,让学生竞展风采
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愿意多方面地调动学生的感官参与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但是,同样作为学习的重要环节,作业练习的过程中,教师却往往忽视了指导学生充分运用感官,全方位、多角度地认识事物、进行感知,也没有鼓励学生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其学习、思考的结果,最终导致师生之间只是浅薄的文本符号的往来,毫无和谐美好的情趣可言。很多题目脱离学生生活实际,靠的是死记硬背,学生不仅个性没有得到发挥,而且思维潜力也得不到挖掘,很少能通过作业练习真正获得学习技能、学习态度的养成,学习能力不具备可持续性发展,没有后劲。所以,我将过去单一的文本作业改进为可以辅以图画、照片、剪报、互联网资料,甚至是手工制作、植物叶片等等来表现,用排练的短剧或小品来表现……鼓励学生以看、听、触、闻、尝、摸和想象等多种手段感受知识的存在、进行学问的探讨,完成生动活泼的、精彩纷呈的作业。
二、把工具作业变成人文作业,写作业也学习做人
知识显现是作业的主要内容。但是,围绕着作业完成的过程,还有学习者的书写习惯、语言风格、观念想法、价值判断以及情绪流露等等,都整合在其中了。一本看似单一的工具性作业中,蕴含着一个学生无数的个性特征。对于一个教师来说,它为我们提供了许多稍纵即逝的教育契机,只要善于及时发掘和利用,教师对学生的影响简直是无处不在的。
教师在每一次批改时,应当及时抓住学生的思想动态和每一个点滴进步,主动介入其学习生活范围,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育他热爱生活,鼓励他勤奋学习,关注他思想变化,解答他的疑难困惑,分享他学习的快乐,指点他走出挫折,评点他的想法,为他提出合理建议,等等,潜移默化,引导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生在小小的作业本中,也能得到教益,学有引进,情有分享,疑有解答,误有指正,志有鞭策,才有赏识,德有教导。
这么一来,作业和批作业就完全成为一种人文活动,是一种师生共同进行学识交流、情感沟通、志趣相长的人格协调发展的过程。在这里,学生和教师之间是那么的默契,是最真诚的朋友和伙伴,教师赢得了学生充分的信任,是学生最可信赖的师长和专家,学生在这里感受到教师的才华、学识、风度和修养,体验到民主的氛围、平等的交往、纯真的情趣和快乐的进步,极大地促进学生的心智发展和人格的完善,普通的作业活动,成为学生人文素养形成的重要的增长点。
三、变任务作业为自选作业,老师您就放心吧
过去的作业多为教师于课后布置。作业的数量、作业的难度以及作业完成的形式,教师有着决定权,并以一定的学习纪律作为强制力保障实施。学生对于作业,总是处于被动接受任务的境地。学生必须严格地按照教师所作的规定完成作业,没有选择权。一般说来,学生总是能按部就班地完成,聪明一些的学生能完成得较好,不够用功的学生就常常采取逃避和拖延的办法。教师一厢情愿地布置的作业,作业内容、作业形式以及作业难度,是否可以适应每个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呢?显然是做不到的。
能否让学生参与作业设计,让学生自主选择作业的内容和形式呢?答案是肯定的。我们把最大的自主学习的空间留给学生,放权让学生自主地选择适合于自己的作业内容、作业形式乃至作业要求。不仅如此,学生还可以自己设定作业完成的数量、完成的时间、完成的进度,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从批改走向对话,架起师生心灵的桥梁
在过去的作业模式中,学生写作业总是被动的,尤其对日记、作文、背诵等作业,总是对繁琐枯燥的练习抱着厌烦、逃避的心理,对老师的批改也是担心受怕,以至于对这门学科的学习也是敬而远之。如何使学生从这种固有的写作业的思维定势中解放出来? 沟通,一种平等的交流与对话,是改变这种状况的根本法宝。过去,学生完成作业,教师批改,教师在本子上留下评分和批语,这本身也是一种对话。遗憾的是,这种对话过于苍白。学生把写满句子的作业本交给老师,教师只是简单地在本子上标上“√”“×”,评上一个潇洒的“A”“B”就算完事。至于作业应该如何去完成,全交由学生去猜吧。作业来去都只是简单的文本符号。太多的作业评语刻板教条,情感贫乏,没有感染力。甚至不少评语严重缺乏人道精神,缺少了人情味。 当然,我们更注意到另外的现象:有不少教师十分辛苦的精批细改,字斟句酌,疏而不漏。其良苦用心卓然显现。然而,更多的时候,“精批细改”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殊不知,这种被批得“山花烂漫”的作业本,对于一个指望获得老师满意分数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张“鲜血淋漓”的判决书,叫他在众人面前抬不起头来,成为一种无情的羞辱。这种将一本正经地作业的批改,转变为师生间平等互易的对话与交流,为学生和教师拓展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作业中,学生可以用多种形式自由地展现才艺,可以直白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可以悄悄地倾诉生活中的苦恼。不仅是学生可以留言,连家长、亲戚朋友也可以留言。师生可以在同一本作业上畅谈个人喜好、交流心得、讨论事件、评说新闻,甚至是谈谈对人生、对社会、对做人的想法。师生之间互敬互爱、情谊溶溶,没有一点距离,真正让师生在平凡的学习生活中实现了知识学习与人文成熟的和谐整合。
五、带着微笑,欣赏孩子们的作业吧
学生在完成作业时是有差异的,如同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我们面对的学生也没有完全相同的心理倾向,更没有相同的智力,他们各自拥有自己独特的学习风格,因而反映在学生作业上的正确与错误、优异与滞后、灵活独创与机械应付等都是非常正常的。教育的起点不在于判断一个人有多聪明,而是在于怎样使之变得聪明、在哪些方面变得聪明。学生存在这些差异,不是要老师去评判和向众人宣告,而是要求老师精心地去呵护和弥补,要求我们去激发学生身上所蕴藏的潜能;不是我们用来指责学生的依据,而是教师科学制定教学计划和选择教学手段的前提。盼望,一种美好的期待。不止是学生,我们教师也同样愿意听到鼓励和赞扬的话,进而开心地工作着。所以,我们不要吝啬表扬,不要把表扬看成是给学生的多大的赏赐,而是要真诚地送去一份赞许。比如,你发现他将字写得工整了;发现他又写了一句完整的句子……一句赞语,可以让学生欣喜很多天,甚至回味很多年!为什么要让自己庸庸碌碌地如账房先生一样总是想着去清算学生的欠账呢?殊不知,孩子的成长账是永远也算不清的。用你的极为平凡的发现,用你极为平常的一句赞语,点燃孩子自尊自信的热情,点亮指引他前进的航标,想一想,你的平凡,在孩子的一生中显得是多么的伟大!
透过这场“作业改革”的表面,不难看出,这里没有一点急功近利的浮夸,更多的是脚踏实地的耕耘。推动这项改革,需要的是崇高的职业精神,是高尚的人格魅力,是宽厚的人文素养,是科学的教育理论,是不息的研究作风,是一颗火热的爱心,是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