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方式的转变 卢秀贤
新课程改革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方式的转变
◎ 广西贵港市平南县安怀镇旺官中心小学 卢秀贤
摘要:随着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对小学语文教师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现行的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方式已明显滞后,因此对小学教学的改革应从本课程的建设、教学方式方法上进行改革。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语文;教学;师生关系;兴趣
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随着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对小学语文教师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现行的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方式已明显滞后,因此对小学教学的改革应从本课程的建设、教学方式方法上进行改革。在教学实践中,我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在学习中总结,在实践中锻炼,努力探索新课程改革的方方面面,下面我想结合自身的教学谈谈几点看法:
一、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要彻底打破“我讲你听”、“我教你学”的陈旧的教学观念,就要真正树立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学生是课堂教学的真正主人,教师要实现角色转换,由指挥者变为指导者,要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实现与学生平等交谈、平等对话。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和谐的氛围中,通过自己读书、自己动脑、自己体会来了解课文内容,教师的指导作用是潜移默化的——学生忽然间觉得自己把书读懂了,但没觉得是老师在帮助自己。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这也成为我们今后工作中努力的一个方向,不以成绩取人,善待每一个学生,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要想让学生学好语文,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还不够,还要让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对语文感兴趣了,才能变被动为主动,在课堂上才能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课下才能自主学习。例如:在学习《小蝌蚪找妈妈》一文时,教师可以找几个同学分别扮演小蝌蚪、鲤鱼阿姨、乌龟和大青蛙,让学生按照各自扮演的角色揣摩他们的动作及声音特点,让课文内容在教室里得到还原。这种情景再现的方式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充分理解课文内容并且记忆深刻,也使他们越来越喜欢语文这门学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有很多,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组织小组竞赛等方式,只要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学习效率就会事半功倍。
二、通过师生的情感交流,帮助学生建立信心
小学语文教材中收录着经典的古诗词和各种各样的故事,可以说是一门内容丰富且比较有趣的学科,但事实上语文课在学生看来是枯燥、无趣的,甚至有些学生对语文课产生厌烦心理。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不考虑学生是否理解课文的真正内涵,只是一味使用题海战术,把本应该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堂变得枯燥、沉闷。因此,教师要改变教学方式,利用师生的情感交流,帮助学生建立信心,使学生喜欢语文这门学科。很多教师没有觉察到,情感在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在课堂上总是一副严肃的表情,学生对其产生惧怕心理,当他们遇到问题时不敢向老师请教,当学生回答问题出错受到批评后,教师再提问时就没有勇气再举手回答。这种严肃和严厉打击了学生的自信,也扼杀了他们对语文的学习热情。相反,如果教师能以和蔼可亲的面容亲切地跟学生多沟通、多交流,多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即使答案是错的,教师也不要否定他,至少他认真思考了。这样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就消除了学生的抵触情绪,再加上教师的鼓励和肯定,学生自然信心倍增,学习起来也是事半功倍。语文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很多问题不存在统一的标准答案,这就更需要学生开动脑筋去寻找答案,这样可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其全面發展。
三、转变教育观念,实施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树立现代教育观念是教师素质的核心,是教师立教的根基和转变教师教育行为的先导。因此,教师必须从转变教育观念入手,使自己能自觉地成为符合新世纪要求的合格教师。教育思想观念是教师对教育以及教育工作过程中重要问题的认识和看法,保证了教育活动的科学性、合理性。教师要明确教学不仅是让学生对书本知识的认知,而是要提高思想觉悟,把小学生看成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从人才培养的高度面对教学,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小学教师要在学生的起步期就着重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让他们从小学会思考,学会学习,有自己的思维见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教学主体,而新课改提出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遇到问题通过小组探究来完成。例如:在讲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文时,是什么原因让12岁的周总理萌生了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决心?这时可以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对课文内容进行探究,然后找出答案,是因为年少时的周总理亲眼所见洋人在我国的领土上肆无忌惮地欺压我们的同胞,百姓无处申冤,只能忍气吞声,从而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然后联系实际生活,让每一位学生说说自己为什么读书。让学生把自己读书的意志和年少的周总理进行对比,这样不仅能体会到周总理的爱国情感,也能在思想上受到教育。
四、强调阅读教学,在教学中渗透德育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让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但在实际教学中,大部分教师侧重于分析课文内容,朗读训练往往被忽视,学生朗读课文时唱读、顿读、读错、读漏现象非常普遍,让人听了感觉很不舒服,就像机械完成任务一般,失去了课文朗读所带来的意境美、音韵美。为了正确指导学生朗读,激发学生的朗读感情,促进学生的朗读训练,教师可预设丰富多彩的朗读方式。一节课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我们可以进行自由读,给学生时间、自由,让他们尽情体验、表现,语调、语速、感情可以反复试读体会,不受集体约。
作为一名学生不仅要学习好,更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特别是小学生,心智发育还不成熟,对有些事情的是非对错的判断还很模糊,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渗透德育。例如:在学习《朱德的扁担》一文时,课文主要描写朱总司令与普通官兵一起下山挑粮,大家照顾他年纪大,不想让他参加劳动,就把他的扁担藏起来了,朱总司令又重新做了一根扁担,还写上“朱德扁担”的字样,不让别人再拿走。本文通过描写发生在朱总司令身上的一件小事,让学生感悟朱总司令以身作则,和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贵品质。教师可以通过这篇课文来感染、教育学生。现在的小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很少做家务,怕脏怕累,在学校也是见了脏活累活就退缩,劳动时谁都不想多干一点,与朱总司令的所作所为截然不同。在学习这篇课文的同时,教师要对学生做出正确的引导,要让学生明白勤劳、朴素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要将它世世代代地继承和发扬下去。
五、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改革教学评价模式
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之内,还应当充分拓展教学空间,将课外实践活动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教师可以从组织兴趣小组活动、开展语文学习竞赛和进行社会实践三个方面强化课外实践活动的辅助作用。首先是组织好兴趣小组活动。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学习兴趣和自身能力特点,开展相应的兴趣小组活动,如文学兴趣小组、古诗词研究小组等,满足学生的学习探究需求。其次是组织好与教学活动相关的竞赛。可以结合教学进度安排,开展课文背诵竞赛、读后感竞赛、口头小作文竞赛等,配合课堂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最后是组织社会实践,主要是带领学生参加一些公益活动,参观重要场馆等,通过这样的方式为作文教学积累素材,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教学评价在语文教学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改革教学评价模式,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成效具有重要的影响,教师应当注重这一方面的探究,从提高评价的全面性、体现评价的激励性和体现评价的差异性三个方面入手,提升评价质效。首先,教师应当提高教学评价全面性,改变知识性考核的单一模式,将语文能力发展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将语文能力培养目标进行细化与量化,折合成具体分值,采取“书面考试+平时考核”相结合的客观评价方式,较为全面地反映学生语文学习水平。其次,教师应当对学生开展分层次评价。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存在着差异性,这与客观因素具有相当关系,因此教师应当尊重这样的客观差异性,对学生进行分层考核,尤其是要注重对班级后进生进行单独考核,设计难度相对低一些的题型,兼顾学生的实际水平。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发展,转变教学观念,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埋下基石。
参考文献:
[1] 张志公.传统语文教育初探[M].上海教育出版社.1962(10)
[2] 张鸿苓.语文教学方法论[M].北京师大出版社.19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