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标图与昼夜长短变化规律的考题例析 鲍德军
坐标图与昼夜长短变化规律的考题例析
◎ 安徽省当涂一中 鲍德军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是地球运动的重要规律之一,随着高考“能力立意”的命题指导思想,题型也在不断“推陈出新”,更多地体现在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坐标图上,怎样正确从图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是考生是否顺利解题的关键,以坐标图作为考查的背景,能较好地反映出考生对不同纬度地区的日出、日落时间及昼夜长短季节变化等知识的灵活掌握程度。
例一、(2006全国卷)图一中的四条曲线示意四地3月21日到6月30日的日出时间。读图回答1~3题。
1、与摩尔曼斯克地区日出时间对应的曲线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④地位于( )
A:南半球中纬度 B:北半球低纬度
C:副热带高压带 D:副极地低压带
3、8月23日,②地的昼长约为( )
A:24小时 B:22小时 C:20小时 D:18小时
[解题思路]
该题设计新颖,以坐标曲线图的形式较好地表达了不同地区日出时刻,间接地考查某地(不同纬度)的昼夜长短的分布规律。对考生的地理空间能力与地理抽象思维能力要求较高。
①横坐标表达了3月21日到6月30日5个时间段,纵坐标自下而上为日出时间
②4条曲线分别代表四个不同纬度的地点,其曲线交点在日出6时,说明对应的横坐标日期为3月21日(全球各地日出6点)曲线走向上与日出时间交点均小于6时,说明在3月21日到6月30日昼长夜短,太阳直射北半球那么图中四地都应位于北半球了。
③曲线与横坐标交点说明了日出0时,意味着①②③这些地区开始出现极昼,而④地没有极昼现象。
1、设问摩尔曼斯克地区日出时间对应的曲线,我们知道摩尔曼斯克是俄罗斯北冰洋岸著名的不冻港,位于北极圈以内约68°N应在5月份出现极昼,图中①②③地点开始出现极昼的时间分别是3月下旬、5月上旬、6月22日,④地与0时日出的横坐标无交点说明没有极昼现象。故选B。
2、4条曲线从3月21日到6月30日的日出时间段中均早于6时,说明图中四个地点都昼长夜短的夏季,故四地均位于北半球。④地昼较长(6月22日对应的日出大约为2:50,故其昼长为18时20分),应位于中高纬度。综上所述,甲地位于北半球中高纬度。故选D
3、该小题要解决的是8月23日那天②地的昼长时间,但图中并无该日的日出时间曲线,难度较大,这就要求考生掌握并灵活运用知识的迁移能力了,要求②地8月23日昼长,我们可先求出4月21日昼长。这是因为8月23日与9月23日相距一个月,而4月21日与3月21日也相距一个月。读图可知②地4月21日约2:00日出,昼长为20小时,则8月23日对应的昼长也约为20小时了。故选C
例二、图2为“不同纬度一年中昼长变化折线图”,a、b为不同纬度昼长折线,①②③④为不同日期,读图回答1~2题。
1、在a纬度附近可能看到的景象是( )
A:一年中有半年极昼 B:可以看到极光
C:每天夜晚均能用北极星定方位 D:终年高温多雨
2、如果b地在北半球,则在③日期前后( )
A:北京地区易出现沙尘暴天气 B:长江流域出现伏旱
C:黄河和叶尼塞河同时出现凌讯 D:此日过后大连的昼小于夜
[解题思路]
本题借以坐标提供了不同日期三地的昼长折线,意在考查考生从折线在不同日期的昼长来判断各地的纬度及与季节相关的知识点。试题设计精巧,综合性强。解读此类的坐标图,关键是读懂坐标上地理事像所隐含的知识。
①图中日期是未知的,要判断各地纬度只能借助昼长折线的变化进行逻辑推理。
②图中a、b两条折线的昼长变化曲线正好相反,可判断分别位于南北半球的纬度上。
③折线上对应的昼长为0(24小时)在图中分别只有一天,说明a、b两地在一年中一定位于极圈上。
④根据其出现极昼极夜现象时的季节再判断相关的地理现象。
1、图中纵坐标和横坐标分别表示四个日期和昼长时间。a折线昼长变化(12小时—0小时—12小时—24小时)可判断此地为极圈。且只有一天极昼和极夜现象,由于纬度较高所以在极夜时可看到极光现象。故选B
2、如果b在北半球,那么③日期对应的昼长为12小时,日期①对应的b折线昼长也为12小时,到②日期时b折线昼长24小时,说明了b极昼,那么类推可知③为秋分日。秋分过后北半球昼长变化是昼小于夜。故选D
例三、图3是P(170°E)Q(175°W)两地昼长时间的周年变化。读图回答1—3题。
1、P地位于Q 地的( )
A:东北 B:西北 C:东南 D:西南
2、Q地昼长时间由最长到最短,这一时间段地球公转速度( )
A:越来越快 B:越来越慢
C:先加快,后减慢 D:先减慢,后加快
3、下列日期能确保P、Q两地同时日出的一组是( )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题思路]
本题通过两地昼长时间的周年变化曲线图来考查昼夜长短随纬度 的分布规律。并在图上根据6月22日,12月22日P、Q两地的昼长时数来确定P、Q所属的半球,间接考查地球的公转速度。日出日落及两地的方位问题。只要我们看懂了坐标图所表达的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该题难度就不大了。属于高考试题中“起点高、落点低”的题型,也是近年高考命题的新趋向。
1、比较P、Q两点的方位,据经度可知P在Q的西侧,又图中昼长在6月22日均大于12小时,说明P、Q均位于北半球的纬度上,太阳直射在北半球,此时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幅就越大,图中Q周年变化大于P说明P地位于Q地的南侧(纬度低于P地)。故选D
2、Q地昼长由最长到最短即由6月22日至12月22日,地球绕日公转轨道上要经过远日点(7月初)。而远日点附近地球公转速度最慢,远日点过后速度加快至近日点为最快。故选D
3、我们知道在不考虑地形等条件下,东边地点总是要比西边地点先看到日出。题中Q地位于P地以东,要想两地同时日出说明两地均位于晨线上。要满足两地同时位于晨线上,Q的纬度高,P的纬度低,又位于同一半球,只有当Q地昼长比P地更短时,两地才可能位于同一晨线上,可以同时日出。即北半球冬半年的时段,由图可知12月22日前后两地昼长相比较Q小于P。故选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