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初中化学教学中驱动性问题链设计初探 莫 鰆

                         初中化学教学中驱动性问题链设计初探

        四川省乐山市沐川县教师进修学校     

    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是课堂教学活动中一种有效的师生互动活动,它既是教师传授知识、认识学生和获得教学反馈信息的重要渠道,也是提高学生上课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的重要手段。教师课堂提问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要增强提问的有效性,教师问题的设计至关重要。传统教学中教师的提问多满足于提问一些确认性问题(如“什么是离子?”)或反问式的非教学性问题(如“你不觉得他的操作有误吗?”),这类问题质量不高,不具备激发功能,它忽视了学生的思维训练,限制了学生的发展。而基于问题的驱动教学设计,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本学科专业领域内的各种问题为学习起点,以问题为核心规划学习内容,让学生围绕问题寻求解决方案。构建一条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驱动性问题链,更能引起学生解疑的欲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程度,激起求知欲,对逻辑思维的培养将有很大的帮助。本位作者就初中化学教学中驱动性问题链的设计进行一些初步探究。

    一、对驱动性问题链的诠释

    驱动性问题链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围绕教学目标,以学生已有的知识或经验为基础,根据知识的发展顺序和学生的认知顺序,设置系列有一定学习障碍的问题,与课堂临时生成的问题进行整合,进行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的追问;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回忆、对比、分析、综合和概括,激活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思维发生碰撞,进一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的思维向更深更广处发展,以达到对某个科学问题的深层次理解。它的基础是单个问题,但绝不是几个单个问题的简单堆砌和叠加。它是将复杂问题拆解成更细小的“子问题”,是一组有目标指向、有一定的逻辑顺序、相对独立而又彼此联系的问题,前一个问题的提出是后一个问题学习的基础,后一个问题的解决是前一个问题的深化和发展,通过一系列“子问題”的解决,完成最终问题的求解过程。

    二、驱动性问题链的设计策略

    (一)创设民主、和谐的提问教学环境。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当将化学与社会科技发展、学生的生活实际、环境保护、时事热点等内容密切联系起来,在课堂上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用语言营造积极健康的、轻松愉快的学习情境。教师要面带微笑,有利于师生间感情的交流和碰撞,消除师生间的隔阂,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对学生的回答多用鼓励性、肯定性的语句,切忌打击学生回答问题的自尊心,说出有辱学生人格的话。只有在这样的学习情境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才发挥出来,思维才处于开放状态,个人见解才敢于充分发表,学生才是真正参与了教学过程,创新思维才得以培养。试想:课堂上教师始终板着一张脸,没有一丝笑容,学生死气沉沉,课堂没有活力,这样的提问能有多大效果?

    (二)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有效提问。教学目标能够体现一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教学的核心所在。教师要把教学目标作为提问的依据,每一个教学活动的设计都必须围绕教学目标步步展开,对它所涉及的各种内容进行仔细地钻研后再提出问题,只有这样提出的问题才不容易偏离教学的中心,也有助于整个教学目标的达成。如教学“溶解度”时,可设计如下的问题链:① 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叫做溶解性,它只能粗略地、定性地表示物质的溶解能力的大小,如果要精确地、定量地衡量物质溶解性大小,该怎么办呢?(引入课题:溶解度)② 固体物质在溶剂中溶解的最大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③什么是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有哪四个要点? 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区别和联系在哪儿? ⑤溶解度与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有哪些关系? 以“20℃时,氯化钠固体的溶解度为36.0g”为例,说出溶解度表示的化学含义有哪些? 6个问题是以溶解度为主线贯穿了本节课的始终,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求知欲,还可以加深学生对溶解度概念的理解。

    (三)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设置系列梯度。问题链的设计要有一定的梯度,环环相扣,由浅入深,逐层递进,要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思维发展的规律,一步一个台阶把问题引向纵深。如教学“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原理探究”时,可设计如下的问题链:① 你知道的能生成二氧化碳的方法有哪些?能用方程式表示吗?② 这些方法能否用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呢?为什么?③ 如果用石灰石或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来制取二氧化碳,与其他反应相比,优点在哪里?④ 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产物除了二氧化碳和水,还有什么?你的依据是什么?这样的问题链设计,给学生以清晰的层次感,由易到难,能起到增强学生自信心、激发学习兴趣和促进积极思考的作用。

    (四)难度适中、指向明确,具有驱动性。设计问题链时,要面向全体学生,符合绝大多数学生的水平,力争做到让每个人都有发挥和表现的机会,做到人人参与,人人有收获。如果问题过于简单,没有驱动性,诸如回答“是”或“不是”之类的问题或可以直接从课本中找到的答案。学生嚼而无味,就会骄傲自满或不屑一顾;问题太难,学生百思不解,很容易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达不到提问的目的。好的提问应该设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换句话说,提出的问题应该是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思考所能回答的。提出的问题范围不能太大,指向不明确,如“通过刚才我们对氧气和二氧化碳实验室制法的比较,你还能想到哪些问题?”学生不知道从反应原理、实验装置图、检验方法还是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等方面去回答,一片茫然,弱化了课堂中教师的导向性功能。

    问题链是一种比较好的教学方法,正逐渐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理解和运用。合理设置问题链,通过问题之间的联系,形成对知识的前后贯通,从而发掘问题系统下隐含的知识结构,以便形成较完整的知识体系,真正实现严密而有节奏的高效课堂。

    点击次数:47  发布日期:2021/1/14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