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策略 陈娉婷
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策略
◎ 广西贺州市八步区铺门镇上洞小学 陈娉婷
摘要:朗读是小学生所应该具备的基本语言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升语文素养。本文从自身的教学经验出发,多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培养的策略,希望对相关工作的开展发挥出借鉴价值。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培养;朗读能力;策略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能力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它是学生进行语文学习必备的基础技能,因此,语文教师必须重视此项工作的开展。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呢?
一、培养朗读兴趣,提高朗读积极性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积极性普遍不高,朗读主动性与热情也较差,朗读大多变成了任务,而固定的朗读模式——齐读、分组读更无法激起小学生的朗读兴趣。这种现象成为朗读教学普遍存在的关键性问题。为了提升小学生的朗读能力以及朗读水平,语文教师应该从全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入手,充分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与热情,使其可以积极主动的进行朗读,并乐于朗读、善于朗读。比如,对《我是中国人》课文的学习,教师应充分激发学生的热情与兴趣,使学生学习本文内容时,可以充分认识并了解课文内容蕴含的深刻含义与意境,体会到“我是中国人”的自豪与骄傲,使学生可以带着这种感情进行朗读,并享受朗读的整个过程。针对部分积极性明显不足的小学生,教师可以适当安排他们带头领读,使其能够在朗读的过程中慢慢感受到朗读带来的感觉与乐趣,体验到朗读带来的快乐,提高他们对朗读的兴趣,在这个过程中要以多鼓励的方式,让他们养成自己主动朗读的习惯,有效培养并提升其朗读能力,从而为语文学习提供可靠保障。
二、采用多样化的朗读训练方式,培养朗读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有些教师为了让教学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只挑选阅读能力强的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朗读,这虽然推进了教学进度,但是却忽略了其他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没有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这样会从源头上遏制其他学生的朗读兴趣。其实,朗读教学与语文课堂中的其他内容是一致的,教师需要使用多种丰富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朗读,保证每一位学生都有朗读的机会,充分唤醒他们朗读的主动性,让他们在朗读的过程中循序渐进地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从根本上提升语文学习成效。比如,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领读、范读、赛读、演读、自由读等多样化的朗读训练,让学生充分展示个性,提高朗读能力。同时还可以基于小组合作模式之上,组织小组之间的朗读竞赛、根据课文改编舞台剧、在班里评选“朗读之星”等活动,并给予表现好的小组一定的奖励,让学生始终处于良性竞争学习环境中,激发学生朗读文本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氛围,让学生以更轻松、更容易的方式提升自身的朗读能力。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培养朗读能力
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技术越来越突出。与传统的教学手段不同,多媒体教学的手段和形式都是比较新颖的。因此,在朗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于信息化多媒体技术的优势,结合课文内容,选用图片、视频以及音乐等方式积极创设良好的课文情境,使学生受到更多的感染,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不断提升学生的朗读水平。例如,在学习《桂林山水》这篇文章的过程中,由于很多学生没有去过桂林,假如教师在教学中只是凭借语言引导的话,很难使得学生对文本产生朗读兴趣。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将多媒体引入进来,为学生播放桂林山水的动态视频,让学生尝试着分析桂林山和漓江水的特点,在这之后再引导学生进行朗读,学生就会读得绘声绘色,朗读效果就会大大提升。
四、巧用朗读评价,培养朗读能力
在朗读教学中,为了促使学生的朗读能力得到提升,朗读评价也是非常关键的一环,因为教师的评价直接关系着学生的朗读热情。可是,很多教师在评价学生朗读水准的时候,形式过于单一,通常会使用“很好”“读得不错”“不错,继续保持”等诸如此类简单、笼统、形式化的评价,这直接打击了学生朗读学习的主动性,不利于小学生朗读能力的提升。因为教师没有根据学生朗读的声音、节奏、感情等给到学生合理的建议以及客观的评价,学生就不知道从哪方面来提升自己的朗读能力,缺乏针对性。因此,教师需要改进自身的评价机制,有针对性地给学生提出建议,鼓励学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朗读热情。这就需要教师在评价学生朗读能力的时候,使用委婉的方式来让学生知道自身朗读的不足之处,让学生知道自己从哪方面改进,有针对性地提升自身的朗读技能。例如,有的学生在朗读时语速过快,教师就需要运用合理的语言来评价学生“你朗读的能力非常不错,说明你上课认真听讲,但是,你的朗读速度稍快,你可以适当地放慢节奏,等等大家”。这种中肯的评价不仅指出了学生的不足之处,并且还不打击学生的朗读热情,很好地鼓舞了学生,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朗读任务,提升自身的能力。
五、精设目标要求,培养朗读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大部分的文章都是文质精美、人文性、可读性非常强的。因此,在朗读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文章的内容、体裁不同为学生设置不同的朗读目标和要求,做到“因文而异,花样百出”。例如,对于散文,可以采用配乐朗读的方式创设情境,让学生进行声情并茂的朗读,使得学生在朗读中体会文章思想;对于童话,可以采用轮读课文的方式讲故事,使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更加深入;对于对话多的文章可以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式练口才,使得学生的朗读效果得到增强;对于介绍事物的文章,采用默读抢答的方式理解课文......通过这样的朗读指导,可以为学生明确相应的目标和要求,使得学生能有的放矢的开展阅读,促使其朗读能力得到潜移默化的提升。
总之,朗读能力是每位小学生都应具备的基础能力,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是语文教学工作的要点。语文教师应该在教学实践中创新更多教学方法,为学生构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有效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