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 薛冬平
浅谈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
◎ 河北省怀来县沙城中学 薛冬平
学生从初中升入高中,面临着学习环境、身心状态、教材、学习的变化。学好物理这门学科,则要求学生必须从物理的思维方法,从建立物理模型,从掌握比初中更多定量研究的特点出发,进入学习高中物理的角色,这些对高一新生来说,是不适应的,要有一个过渡期。初高中物理怎样衔接,如何给学生搭一个坡度较缓慢的“引桥”,平缓地引他们上一个新的高度,是一个值得研究探索的问题,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师生共同作出努力。
第一、从思维方法上,要求学生从形象思维进入抽象思维,完成认识能力的一大飞跃。初中研究力学问题,仅是力的初步概念,重力的常识,摩擦力只作为阻力的形式介绍而已,而进入高中后,一开始就要对较抽象的弹力、摩擦力, 进行全面的定量研究,继而要进行受力分析、分清施力物体、受力物体、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平衡力等容易混淆的概念,要选定研究对象、采取正确的研究方法等等,这些是横在新生面前凸起的台阶,跨不过它,高中物理将很难过关。
第二、从能力要求上,高中物理教学中所应培养的能力是:理解能力、推理能力、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分析综合能力、观察和实验的能力。
在初中,物理大部分是由实验直接得出的,而在高中,如牛顿运动定律则要经过推理得出,而且在处理问题中要较多地运用推理和判断,因此推理和判断能力要求大大提高;
思维能力提不高,就学不好高中物理,初中阶段以常识性介绍、说明为主要学习内容,对数学工具有应用只是简单的触及,进入高一,在学习和掌握力的合成和分解时,就体现了数学能力的培养和要求。学生要善于把数学知识运用于合力、分力的大小及方向,这对刚进入高一的新生来说,无疑是一挑战。
解决具体问题时的数学能力,如“物体的运动”中图象的运用能力,更是一种较高能力的要求,需要具备较高的物理思维能力。相对于初中而言,要跨出一大步,高中阶段的学习,要对物理量和物理规律进行全面深入的定量研究,需要运用数学简明确切地表达问题,综合运用数学进行推理和运算。我们知道,物理知识不是公式的堆积,不作物理分析,乱套公式,不是数学本身的过错,而是不会运用数学。学生要善于把数学知识运用于物理,学会运算,以至最后得到物理结论,是在高中阶段应逐步培养和提高的能力之一。
高中阶段观察能力比初中有所提高,除了要求学生“有目的地观察,辨明观察对象的主要特征”,进一步要求学生能认识观察对象所发生变化的过程以及变化的条件,对实验能力的要求也有所提高。相对于初中而言,也是存在台阶的。
第三、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的变更和适应。初中学生学习物理,学生更多地习惯于被动地接受知识,对概念规律习惯于死记硬背。进入高中后,则既要重视学习结果的记忆,更要重视对知识的理解,要能够自学钻研,消化知识;要重视逻辑推理,要能进行纵横判断、推理、假设、归纳等一系列更为高级的思维活动,这对习惯于直觉和套公式的初中生而言,当然是不适应的。总之,对于进入高中学习物理的一年级新生来说,确实有一定的难度。
1、熟悉初、高中教材,明确衔接部分,并把握好高中在哪些方面更深更广了,哪些方面提法更严密了,从而适时地分散难点,突出重点,有意识地减缓初高中知识衔接的陡度。
2、将抽象思维形象化,做好过渡工作。如刚一开始就遇到三种常见力:重力、弹力、摩擦力,学生能否正确理解和它们,将会直接到许多的解决。而它们的产生以及方向都是较抽象的,因而在教学中要千方百计做一些课堂演示实验,通过让学生观察、思考,从形象思维启发引导他们进行抽象思维。
3、在教学思路上,应重视讲清思路。学生进入高中后较普遍地认为物理难学,表现为“一听就懂、一看就会、一做就错”,分析原因,主要是在学习过程中对所学知识没有真正理解,因此,要在“理解”上下功夫。比如,在引入概念时,不只满足于简单地拿出来让学生记住就算了,而应该使他们知道为什么要引入,是怎样进行抽象概括的;规律的导出应使学生了解推导的过程,并清楚其使用前提和值得注意的问题,即清楚概念的来龙去脉和规律的适用范围。在教学过程中,重要的是让学生初步地领会一些的思维方法,在领会这些方法时,不是将其当作知识向学生灌输,而应注意在“潜移默化”中逐步渗透。要使学生真正地掌握知识,还必须通过反复的练习。在紧扣大纲的前提下选编一些学生容易失误的活而精的习题,让他们练习,进一步打开思路,深化所学知识。能力的高低,一定意义上表现为掌握方法的多少和运用方法的灵活、熟练程度。 字串5
4、重视实验能力的培养。从牛顿第二定律教学开始,让学生动手做实验,取得数据,绘出图线,找到数量关系,得出公式,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定义式和公式都有其物理意义,引导他们克服不作分析乱套公式的毛病。
5、加强课外辅导。正确指导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培养自学能力,养成学生分类、归纳、总结的习惯,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第二课堂活动;高一之初的练习应难度小,要求严,不搞超出课本要求的内容和习题;对于格式、步骤、单位应用、必要的分析语言等方面严加要求,以规范的步伐上好“桥”。
总之,只要我们认真掌握初高中物习中衔接和过渡的特点,切实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教学,学生就一定能实现初高中物理学习的过渡,为整个高中物理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