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课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实践探索 陈红梅
思想政治课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实践探索
◎ 河北沙城中学 陈红梅
学生是教学过程这一特殊认识活动的主体。前苏联教育家班巴斯基说“如果没有学生积极的自觉的学习,任何教学也不会产生预期的教养效果。”笔者在思想政治课教学实践中,感到要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育质量,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必须要研究发挥学生学习主体性的策略。本文根据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特点,就如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几种方法作简要分析。
一、开展课堂辩论,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的成功,有赖于学生的参与,而课堂辩论不仅是让学生参与,而且是由被动参与变为主动参与、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的一种有效方法,也是充分调动学生主体意识的有效方法,它能使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不仅仅是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从而养成独立思考、独立分析问题的习惯,并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课堂辩论一般是在某一重要章节结束时进行,所选章节的内容是与人们社会生活密切相关或是学生疑惑不解的问题。形式是以教科书中重点讲述的某一问题为辩论核心,针对由这一问题所产生的观念或结论,将几名学生分成正方与反方两组进行辩论。如在讲解《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时,我以“贷款购房比攒钱购房好”为主题,组织学生辩论,双方学生引经据典,侃侃而谈,在辩论高潮时常常相持不下,甚至争得面红耳赤。经过辩论,教师点评,统一了认识:两种购房方式的优劣,不能一概而论,要做具体分析。在当前买方市场条件下,贷款购房有利于扩大内需,对消费者来说,属于“适度的超前消费”,“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这样既拓宽了教学内容,把书本知识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弥补了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培养了学生的辩证思维和多向思维能力,又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习政治课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参与热情,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当然, 在运用这种方法激发学生主体意识时, 一定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 辩题要新颖, 既能激起学生的辩论兴趣, 又能使其增长知识, 解决模糊甚至错误认识; 第二, 尽可能地扩大学生的参与面, 应使每位学生都能参与, 尤其是鼓励那些自信心不足、平时不主动发言的学生参与讨论, 而不仅仅局限于某几位学生的发言; 第三, 对辩论的主题及所涉及内容, 教师应事先重点考虑和研究, 以便能控制辩论的进程,做到“形散神不散”。
二、举行课前时政演讲,展现学生主体意识
高中思想政治课的特点之一,是教学内容经常会涉及到一些时政知识,而一些敏感的学生就会对这些时事政治进行思考,并提出自己的看法。根据这种状况,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让一两名学生在课前几分钟将事先准备好的且同教学内容有一定联系的时事政治进行演讲,这是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方法。例如,我在讲《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这一基本原理时,便有学生在演讲中举例说明近几年汽车价格下降,是因为生产汽车的厂家增多,竞争激烈从而导致供应量超过需求量所致。更值得一提的是,每一位被提名准备下次演讲的同学, 演讲任务迫使他会自觉地在课外时间对所讲的内容进行思考,并查阅资料、理顺思路、写出提纲等。不言而喻,这种方法,不仅可以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下,帮助他们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从而增强对学习政治课的兴趣和热情,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造能力。
当然,在开展时政演讲时,也要注意以下几个要点: 一是内容要新。最好是近期的国内外大事或社会上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二是分析要深。要求学生能运用课本中所学的诸如经济学、哲学、政治学中的某些基本原理来加以剖析。三是形式要活。要求学生的演讲不拘泥于某种特定的演讲框架,能自由发挥而富有热情。
三、运用巧妙的课堂语言激发兴趣, 培养学生的主体创造意识
杨振宁博士曾经说过:“成功的秘诀在于兴趣。”可见, 兴趣是创造的动力。教师在教学时要想让学生真正参与进来, 首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 用兴趣的磁铁吸引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创造。在政治课教学法中, 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 一方面要结合中学实际, 有针对性地进行。另一方面在勤于积累资料素材的基础上, 巧于设计问题情景, 善于驾驭语言技巧, 将引人入胜的寓言、脍炙人口的诗歌、美妙动听的音乐、启迪智慧的成语、发人深省的小品、幽默风趣的漫画等融入到教学过程之中, 使学生在上每节课时都有新的感觉、新的发现、新的体验, 从而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活跃的思维状态, 并产生强烈的实验意识和创造意识。
四、开展师生交流, 激发学生的主体能量。
这里所说的师生交流, 不仅指课堂内, 而且主要指课外所进行的思想交流、问题解答、阅读指导、生活关心等活动。由于笔者同时担任了所任课班级的班主任工作, 因此, 这种方式的师生交流机会比课内交流更多。诚然, 这些活动似乎超出了思想政治课教学法的教学范围, 但不可否认, 这些活动若进行得好, 对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 提高课堂的参与实效无疑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由于受社会、家庭、同学关系及自身因素等的影响, 有些学生的思想情绪会经常发生波动, 由于社会阅历和知识水平的限制, 他们往往不能正视和处理自己所面临的问题, 并且又往往以课堂上思想不集中、情绪低落等形式表露出来。这时, 教师若能以一个长辈加朋友的身份与学生推心置腹地谈心, 以慰藉的语言摸清其思想症结, 并尽可能联系学生所学的经济学、哲学、政治学等基本原理来分析事件的原因,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法,解开他们的思想疙瘩,往往会使学生很快地从困惑中走出来,学习政治课的兴趣和能量能大大提高。这种能量也就是人们时常所说的潜能。显然,作为一名优秀的政治教师, 应该善于发现、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让他们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而对其他大多数的学生, 教师若能常深入到他们之中, 与他们一起进行更多的思想和情感交流, 解答他们提出的一些问题, 进行一些课外阅读方面的指导, 以教师的人格力量和实际行动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 就能使学生一方面增强主体自信, 挖掘其学习潜能, 另一方面也能增强他们对教师的信任感, 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反过来又能增加课堂教学实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