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小投入,大回报 ——“互动式”作文教学探究 柳达富

    小投入,大回报

    ——“互动式”作文教学探究

    ◎    四川省盐源县梅雨中学    柳达富

    教书难,教语文更难,而语文中的作文教学这块骨头更是难啃。学生怕作文这已是一块通病,而老师更是挑灯夜战,一本一本地认真批注、修改,并工工整整地写上评语。可是学生拿到作文本只看等级,有的甚至连看都不看,就放进抽屉里去了。

    我教书三十多年,这种现象早已见贯不怪,我先后结识的语文老师不少,这些语文老师都改过不计其数的作文,他们得到的结果和我的相同,都认为改作文是种徒劳无功的工作。而中国的传统教育从古到今作文这一块都是学生写,老师改。

    为了探索到投入少,回报大,既省工省时,又事半功倍的途径,我搞了“互动式”教学模式的作文探究。

    合作是现代人终身发展必备的一种素质。通过合作学习,学生不仅可以实现信息与资源的整合,而且可以学会交往,学会参与,学会倾听,学会尊重他人。在作文教学中怎样来开展有效合作,我作了以下探究。

    要全面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教师决不能急于求成,作文教学应该是按照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要求来进行。

    首先,多角度培养学生的“勤”——耳勤、眼勤、脑勤、嘴勤、手勤(天道酬勤)。

    其次,仿写。即让学生依据范文摹仿写作,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

    1、仿用料

    前面第一个问题,我们谈到积累素材,鉴于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对于一个初学写作的同学,我们何尝不允许他们用自己的语言去组织别人的故事呢?用现在的话讲叫做引进技术。

    2、仿立意

    书山有路可寻,我们在这里面找到主题相同、相近的文章,拿来进行比较。别人种的是葱,我就种蒜,别人的玉米高产,我的洋芋丰收。有朱自清的《春》、秦牧的《秋色赋》,前者春的幽美,后者秋天的收获,都是歌颂大自然的壮美,因此,歌颂大自然我们大家都可以写,看认谁写得更好。

    3、仿谋篇布局

    修房子要有图纸,作文也一样,写得好的作品,作者对其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是经过周密筹划的。虽说“散文无定体”但也有规律可寻。如果我们不能灵活模仿,怎么写得出好文章呢?

    4、仿手法

    一篇文章光有灵魂——主题,骨骼——结构,脉络——情节,这是不够的。要使它丰腴起来,非在血肉上下功夫不可。如果我们在语言文字及其表现手法上不存在继承,我们现在恐怕就没有文章可读了。

    完成了前面两个阶段的训练之后,作文教学就进入了高级阶段——创新。即让学生离开范文自由写作,创新是写作的一个高级阶段,能创新标志着写作能力日趋成熟,为此我们必须严格把好这一关。在这个阶段中,有三点必须注意。

    1、要培养学生克服心理障碍。

    作文是生活、思维、语言的统一。平时要多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和分析事物的能力,进而树立一个正确的世界观,用自己的语言把世间的真、善、美、假、恶、丑表现出来,有的同学不愿敞开心扉,去谈自己心中的秘密,家庭的变故,所以我们开展互动。

    2、要使学生更新时空观念。

    “杂取种种人构成一个人”是名家笔下的典型人物得以生存之道,从时间角度看,可以把别人发生的事当成自身发生的事来写,彼地发生的事当成此地发生的事来写,反之也是这样。

    3、要教学生学会把握写作技巧。

    写作到了这一步,可谓“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自然要达到这个标准就难上加难了。因为它既要求学生在谴词造句布局谋篇上的能力,又要求具有较强的观察事理。分析事理的能力,我们只有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实现。

    只有把写作的基础打牢了,学生写起作文来才能得心应手,瓜熟蒂落。

    这些年来,我一直在探索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作文教学模式,这对提高全班的作文能力确实有积极的作用。

    完成了全面的三个基础训练之后,我把该班学生分为几个学习小组(注意搭配、男女生、优差生、少数民族学生)六人一个学习小组,由这六个人推选一出一位组长,一位书记员,并发给他们一个记录本,组长主持工作,书记员作记录,于是这六个人的合作就开始了,全班的作文互动也就拉开了序幕。

    初中语文第二册(老人版),第一单元教案朱自清的《背影》之后,我让几位同学准备自己小时候的照片(不同年龄阶段),让学生也来写一写自己的“母亲”,我板书题目《我的母亲》。

    作文要求:1、自己的母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肖像、性格、生活、兴趣)。

    2、写一、二件发生在自己身边与母亲有关的事情。

    3、描写要细致,记叙要清楚。

    之后让同学们按学习小组讨论作文要求1、2两个问题,记录员记下每个同学的发言,小组长作小结,老师必须参与到同学们的讨论中去,指导学生的讨论。然后学习小组轮流发言交换讨论结果。把好的让同学展示在黑板上供大家参考,这样就解决了有一部分同学没有素材的问题,定起作文来也就容易多了,我把这一环节叫做“材料共享”。

    接下来就是激发同学们的写作激情了,这一环节非常重要,很多东西在这一瞬间被激发出来,就像黄河决堤一样一泻千里,学生真是下笔若有神。这一作法来自郭沫若写著名诗集《女神》,我从中得到启示,于是把它运用于作文教学之中,事先准备了几首关于母亲的歌曲,此时通过多媒体放给同学们听、看,再把几位同学的不同年龄阶段的照片展示给同学们,让同学们从中感悟到母亲的伟大;同时在播放一些有关母亲的名言,如拿破仑的“孩子的命运是母亲创造的”,“母亲是一个巨大的火焰”,“母亲是伞,我们是伞下的宠物”……同学们逐渐感悟到母亲把我们养大确实付出了很多,写的东西也就多了。这一环节我把它叫做“情景导入”。

    这时我讲了三点:1、事无大小,关键要感人。2、用朴素的语言真实地再现生活中最动人的地方。3、用朴素的语言,创设优美的意境。于是同学们都进入自己的写作意景,专心致志的作文。

    课标明确规定:“实施评价,应该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作文教学应该“注意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

    按要求定时间,作文一完,学习小组又开始互动,每人批改五篇同学的作文,流水作业,要求全批全改。每人必须在后面写出评语。

    我参与到每个小组指导同学们批改,对同学们的作文提出建设性的意见,鼓励性的评语,对于有创意的表达或独到的见解的作文,还要加上赞美性的评语。

    同学们批改完之后,由小组推荐一篇写得最好的作文,到讲台上朗读给大家听,然后由班上的同学自由点评,每人谈两点,值得肯定的和需要改进的。这样省时又快,同学们谈看法,我作一些记录,待同学们点评完之后,由我来进行总结。这一环节我把它叫做”651“。确实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同学们都参与到这个活动中来,既得到了锻炼,又拓宽了视野,一个人只写了一篇作文,双又批改了五篇,再听别人读十多篇,每一篇又有评析,完了全班投票选出最好的三篇,给予鼓励,由我修改之后,投给学校的《兰风》文学社,打印后在学校的文化长廊展示。

    互动的大链环,每个同学都在这个链条上转动,发挥各自的作用,再不会作文的同学经过这一活动都应该有所收益。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咏”,我从中悟出了这个道理,更主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改变了老师辛辛苦苦,学生只看分数的无效劳动状态,逐步实现了叶圣陶先生的“教是为了不教”的主张,变教书苦为教书乐。


    点击次数:72  发布日期:2020/12/13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