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开发语文想象 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冯明亚
重视开发语文想象 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 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南街小学 冯明亚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明确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所谓想象力是在知识学习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的形象能力。学生只有插上想象的翅膀,才能在知识的天空任意翱翔,从而不断创新和进步。因此,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小学生的年龄小,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是对其进行相关训练的良好时机。因此,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教师应当从多个方面加强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够增强能力,推动其综合素养的不断发展,为其未来的学习与成长打下扎实的基础。
一、创设生动情境,激发丰富想象。
在语文教学中,我认为一个成功的老师,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愉快地学习。小学阶段的学生思想处于比较活跃的阶段,要让他正襟危坐听讲、思考,他们也只能照老师的思路按部就班地进行学习,缺少主见。可见,要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是一件快乐有趣的事,就要提倡在活动中、游戏中学。爱表演,爱模仿是孩子的天性,它不仅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让学生充分展示想象力和创新思维。因此在教学中我时常创设各种表演情境进行教学。
如教学《荷花》一文时,我趁学生“赏花赏得入了迷”之际,我说:“同学们,现在让我们也变为一朵朵荷花,我们也翩翩起舞,好吗?”同学们高兴地站起来“翩翩起舞”,我又说:“瞧,全班同学仿佛变成了婀娜多姿的白荷花,在微风中起舞,姿态多么迷人!”我向跳得兴高采烈的同学问:“你为什么翩翩起舞?”顿时,“白荷花”争先恐后举起小手回答:“因为我看到白荷花这么美,心里感到很高兴。”“因为我看荷花看得入了神,觉得自已也变成了一朵荷花。微风吹,荷花动,变成荷花的我也跟着动,就像在跳舞。”同学们进入了作品中描绘的“人花共融一体,人花同欢乐”的意境,在表演中充分发挥了学生想象能力和领悟语言的能力。
二、开拓学生思维,放飞想象思绪
若想开拓学生的思维,就不应该让其局限于当下,当下的生活过于现实,使学生的思路想法都受到了一定的约束。没有对自己未来的生活加以想象,学生们的想法受到了羁绊,这和当下的时代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快节奏的生活容易迷失自己,找不到方向,因此,学生的想象力也大打折扣,作为教师,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一项非常严峻的任务,教师应尽其所能开拓学生的思维。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与学生畅谈理想,让每个学生都放飞自我,激发自己的潜能,这不仅对学生的写作有帮助,对其未来的生活给予了奋斗的目标与方向。
以《观潮》为例,作者运用生动的笔法把潮水表现得遒劲有力,潮水在作者的笔下显得汹涌澎湃,教师可以在这篇文章中受到启发,可以开展一系列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如教师可以在《观潮》课文讲解完毕后向学生用视频、图片、音乐等形式向学生展现钱塘江大潮的盛景,并让学生根据自己在视频、图片和音乐中所获得的信息进行想象,想象自己在观赏钱塘江大潮时会有什么感想,让学生尝试在小作文中写出自己对钱塘江大潮的感想和对钱塘江大潮盛景的描写。教师也应该鼓励学生将自己写的作文分享给自己的同学和老师,并在同学意见和老师意见的基础上上进行合理修改,从而提升自己的想象力和写作能力。
三、利用现代技术,拓展想象空间
在小学中段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拓展想象力需要有高度的视觉直观作为支撑,随着现代化的教育技术逐渐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普及,多媒体设备已经成为课堂教学活动中普遍应用的手段之一,而这恰恰能够为小学语文教学拓展学生想象力提供强有力的保证。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考虑到了这一方面的重要性,而收获的教学成果也非常理想。
例如:在《徐悲鸿励志学画》一课的教学中,笔者首先通过网络搜集了徐悲鸿的传世佳作影视资料,其中包括记录徐悲鸿作画的经历、徐悲鸿的经典作品图片、徐背后作品介绍等等。在开课前将这些资料通过多媒体技术呈现在学生眼中,让学生能够感受到视觉冲击。之后笔者针对徐背后的画作进行详细的讲解,让学生了解到这位绘画大师在艺术创作中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以及追求艺术完美的精神,进而引出本课所要学习的内容。在内容的讲解中,向学生提出“如果你是当时的徐悲鸿在创作中应该怎样思考?”这一问题,在这时学生则打开了自己的想象空间,提出自己的想法,而笔者则悉心提取学生的想法并给予充分的鼓励,学生的想象空间自然得到了很好的拓展,学生丰富的想象之门也由此打开。
总之,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老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想象,奇思妙想对于一个学生来说最为重要,因为这是在培养创新能力过程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手段。对于学生来说,正是因为有了创造力,才能在学习的过程中充满乐趣,不那么无聊。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一定会拥有一双属于自己的翅膀,在知识的天空展翅翱翔。只要想象存在,就不会有想不到的东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