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啸山庄》赏析 魏家峰
《呼啸山庄》赏析
◎ 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第六中学 魏家峰
《呼啸山庄》通过三十多年的时间跨度,叙述了希斯克里夫与恩肖和林顿两大家族的情感纠葛。
小说在表现手法上新颖,独到。主要表现在:
在叙事手法上,作者以两个时间段、两种叙事方式进行小说创作。第一时间段为1775年老肖恩去利物浦带来希斯克里夫,到1802年洛克乌先生造访呼啸山庄结束,通过洛克乌先生夜晚住在呼啸山庄发生的一些鬼魅的事,引起他向管家纳莉的询问,纳莉向他讲述了三十年来有关希斯克里夫和凯瑟琳惨烈爱情的故事,以及希斯克里夫对辛德雷和埃德加的报复。作者主要采用倒叙的手法。第二时间段为1802年到1803年,洛克乌先生第二次造访呼啸山庄到希斯克里夫死亡,用顺序的手法叙述了小凯瑟琳和哈里顿的相爱以及希斯克里夫觉悟后在绝望中死去。两个时间段分别用倒叙、顺叙的手法,将故事衔接的自然流畅,浑然一体。
在叙事技巧上,作者一反传统的借用直白的第一人称或浅显的第三人称来进行故事的叙述创造,而是借助纳莉作为见证人身份去倾诉故事,而洛克乌先生则从旁听者的角度倾听故事。这样好像把整个故事放在两人讲故事的氛围中展开,通过纳莉的诉说和洛克乌先生的倾听,以回忆的方式将整个故事的发展过程展现在读者面前,作者好像将读者设置在第三者的角度上参与到两人的故事对话中,去领悟故事的思想内容。
作者将故事地点放在两个山庄和一片长满丛草的荒原上,在如此狭小的空间内展开描写,但小说涉及的范围却超出了时空概念。把过去三十年发生的事放在当下纳莉的回忆中去写,在时间上将故事从过去延续到现在;把希斯克里夫对上一代人的报复延续到下一代人的身上,从空间上将故事扩大化。作者巧妙地将时间和空间结合起来,把希斯克里夫和凯瑟琳凄惨热烈的爱以及其疯狂的复仇表达得游刃有余。
内容上小说的主旨在于希斯克里夫和凯瑟琳惨烈的爱情矛盾所产生的复仇。主要表达是:
一、希斯克里夫对凯瑟琳真挚的爱
纵观整个小说,在希斯克里夫的成长过程中,总受着辛德雷的虐待,还有旁人的歧视。只有老肖恩、女管家纳莉和凯瑟琳对他关爱有加,凯瑟琳不仅是他青梅竹马的玩伴,更是他受到欺辱以后慰藉受伤心灵的知己。在他心里凯瑟琳是他生命的一部分。当辛德雷成为呼啸山庄的新主人,对他更加虐待起来,把他像奴隶一样对待,剥夺了他受教育的权利,阻止他和凯瑟琳交往。面对痛苦的侮辱,他本可以将辛德雷痛打一顿然后离开,可他是深爱凯瑟琳的,依然留下来忍受着非人的折磨,他付出了血与泪的代价,为的是能和心爱的人在一起。当凯瑟琳嫁给埃德加后,他怀着痛苦的心情离开了呼啸山庄,为心爱的人坚守着付出了辛酸与血泪,可最终伊人嫁他乡。这对希斯克里夫是多么大的打击,心爱的人被他痛恨的辛德雷嫁给埃德加,他能不痛苦能不报复吗?于是,当他带着财富和地位回到呼啸山庄时就把仇恨的目标锁定在了把他和凯瑟琳分开的辛德雷与夺走凯瑟琳的埃德加身上,他还报复他们的子女,使他们遭受他所经历过的一切。
希斯克里夫的报酬反映了他对凯瑟琳无尽的爱,他如果忘记凯瑟琳,那么在他获得财富和地位之后,他完全可以与另一个名门闺秀结婚,他可以在名誉、地位、财富中幸福的生活着,爱妻教子。但他没有放弃对凯瑟琳执着的爱,为了这份错过的爱他要报复,在报复别人的同时也把自己弄得遍体鳞伤。
二、卑微身世的社会现实导致希斯克里夫复仇
在英国的维多利亚时代,世俗等级观念横行,金钱至上,身份第一。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人们的精神受到无情的压制。希斯克里夫的复仇反映了卑微者不堪向社会命运屈服,大胆强烈的反抗。希斯克里夫原本是一个心地善良,充满人性的少年,他被老恩肖收养回来,本来经历了心酸的心灵充满了对爱和善的美好诠释。可他终究是个孤儿,并且出生下层身份卑微,这被辛德雷看不惯,百般歧视他。在老恩肖死后又将他当奴隶驱使,美好的心灵第一次遭受撞击。他本可以用善良的心对待这一切,可社会那能容得下卑微的群体。在金钱地位判断一个人价值的时代,凯瑟琳也选择了财富和地位集于一身的埃德加,希斯克里夫受伤的心又被灼烧起来。他离开了自己饱受屈辱的庄园,名誉和不幸使他闯荡社会,他努力获取财富和地位。突如其来的转变使他对在屈辱中长大的经历刻骨铭心,他带着名利回到了庄园,向仇人证明他的能力,也向社会宣示着卑微者不再卑微。长期的爱恨交织着命运的仇恨,最终归根到了对社会对命运的反抗上,我觉得这也是希斯克里夫为何将仇恨延伸到第二代人身上的原因。
同是孤儿出生,狄更斯笔下的《雾都孤儿》就不同了。狄更斯的《雾都孤儿》以伦敦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孤儿悲惨的身世和遭遇,他在孤儿院长大,经历学徒生涯,艰苦逃难,误入贼窝,又被迫与狠毒的凶徒为伍,历尽无数辛酸,最后在善良人的帮助下查明身世并获得了幸福。
两部小说在人物形象上有鲜明的不同,《雾都孤儿》中奥利弗在经历心酸痛苦后,特别是他身陷贼窝,始终不与贼伙为伍,保持着善良的崇高品质。而《呼啸山庄》的希斯克里夫在爱恨面前被仇恨的毒药侵害而无法自拔,以此疯狂的进行着自己的报复计划,沦为一个恶魔般的复仇者。
两部作品同样以维多利亚时代为背景,却大不相同。奥利弗眼中的社会始终是进步的是充满着善良与正义的,他始终相信善良会战胜邪恶,所以在每次身陷困境时都努力地挣扎,以德报怨,最终他的结局和他心里的理想社会一样完美。而希斯克里夫眼中的社会充满了仇恨和利欲,仇恨占满了他生存的整个社会空间,只有无休止的报复,仇恨才能反抗社会,才能与不公平的现实斗争,在他心里邪恶战胜了善良,无尽头的报复也使他暂时得到了心灵的满足,当他觉悟的时候,结果只能在痛苦和绝望中死去。
就表达内容而言,狄更斯所涉及的社会背景更为广阔和深远,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下表达善的主题,而这种善良是在与邪恶的正面冲突中表现出来的,南希、罗斯小姐和费金、蒙克斯等人的较量反映了善最终战胜恶。而艾米莉在农村、山庄、荒原狭小的社会背景下超时空的表达了善恶转变的主题。希斯克里夫本来是善良的少年,在仇恨的驱使下变成复仇魔鬼,被哈里顿和小凯瑟琳的爱所感悟而在绝望中死去,由善到恶再回归到善,在善恶的交替中揭示人性发展的善恶相辅相成规律。虽然两位作家的文学成就不同,狄更斯的文学地位比艾米莉的要高出很多,但单就这两部作品所反映的思想内容而言,艾米莉超出了狄更斯。狄更斯从“小我”的角度出发表达了奥利弗在经历辛酸困苦后,在善良人的帮助下获得幸福。他第二次身陷贼窝时的所作所为总以不背叛自己的恩人为标准。他在社会中是一个坚守自我,不被邪恶同化的角色。而希斯克里夫在从善变到恶,他的复仇过程总是单枪匹马的,他的复仇影响了恩肖和林顿两家两代人的生活。而由爱恨生出的复仇升华到对社会的反抗,无疑在号召着千万下层人民为自己的尊严和自由而斗争。故事虽然身处在农村,没有《雾都孤儿》那么大的社会背景,可小背景衬托出了大背景,在那个时代有多少这样出生卑微的人在用复仇反抗的方式争取自己的地位和名誉,希斯克里夫激发着整个社会下层人民的反抗意识,所以是“大我”。
《呼啸山庄》作者艾米莉·勃朗特从希斯克里夫深刻的个体生命体验出发, 展示他内心深处的复仇动因, 不倦地将欲望、爱情、报复、挣扎、虚无以文学的形式展现给读者, 揭示出爱恨情仇下人性的虚伪与邪恶,通过他的悲剧, 小说揭露了不公正的社会对善良健康人性的扭曲和对纯真自由天性的扼杀,更揭示了人类自身的脆弱与缺陷, 从而成功塑造了希斯克里夫这位复仇魔鬼的人物形象, 虚构了他毁誉参半的一生, 刻画了他丰富而又神秘的内心世界。给读者以广阔的遐想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