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群文阅读课堂之议题生成策略浅议 ——以高中语文文学类作品群文阅读课堂教学为例 黄子会

    群文阅读课堂之议题生成策略浅议

    ——以高中语文文学类作品群文阅读课堂教学为例

    ◎    四川省广元市川师大万达中学  黄子会

    摘要:群文阅读是在传统的单篇阅读、主题阅读、单元阅读等阅读方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兴阅读教学模式,并在语文课堂中开展得如火如荼,群文阅读教学不仅丰富了学生的阅读面,对学生的思维发展、阅读能力的提升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议题作为群文阅读课堂的切口,是开展群文阅读课堂的关键所在,在高中语文文学作品教学中,如何生成议题也是教学课堂的难点,因此,本文以群文阅读课堂议题生成策略作为切入点,结合课堂实践进行探究。

    关键词:群文阅读;文学作品;议题生成

    群文阅读是一种围绕选定议题开展感知、比较、归纳、整合等活动的语文课堂形式,不仅丰富了学生的阅读面,对学生思维的发展、阅读能力的提升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有着单篇阅读无法比拟的优势。

    议题是群文阅读的灵魂,是推开群文阅读的大门,也是学生讨论的中心元素。但是也因为议题的生成问题,致使群文阅读道路充满了荆棘和坎坷,议题对于群文阅读课堂有着“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下面是我结合个人教学实践对群文阅读中议题生成策略路径的实践探索。

    一、拨开云雾识“议题”

    何为议题?在王燕玲教授等人写的《群文阅读之议题生成》一文中,将议题基本阐释为“在语文(或阅读)教学背景下,为达成某个课堂教学目标,以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点为基础生成的群文阅读教学设计线索与课堂核心论点。”[1]简言之,群文阅读的议题,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可展开讨论的话题。

    许双全老师在《管窥群文阅读的课型特征及操作肯綮》一文中也指出:“议题是每次阅读的核心,决定着每次阅读活动应重点关注的内容和教学目标指向。”[2]可见在群文阅读中,“议题”就是话题、问题,是一个外延很宽广的概念,一个科学有效的议题能够统摄多篇文章,进行专题阅读、主题阅读、多文本阅读。

    二、多元探究寻“议题”

    既然议题是群文阅读之魂,那么如何确定“议题”,“议题”生成过程中是否有依可寻呢?我对此作了如下思考:

    (一)议题生成依据

    1.依据课标。从语文课程标准的内容、目标和要求出发。

    2.遵循教材。教材是践行课程的依据,在确定“议题”时要遵循教材。

    3.依据时情。议题的确定可是当前一些热点时鲜话题,使阅读贴近时代,贴近生活。在遇到新型冠状病毒时,为了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我选定了“个人与国家”这个议题,我将以下文章进行组文:《中国人的国家观念》《一场“耻辱海战”的背后》《利维-论人类幸福与苦难的自认状况》。

    4.聚焦人文。语文学科不仅是一门培养学生分析和运用语言能力的课程,更是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培养其人格素质的特殊载体。语文教育就是人的教育。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地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面对当今学生精神家园迷失、人文关怀淡薄、行为方式失范,还产生校园暴力、网上犯罪等现象,所以我们应在语文教育中多提倡人文情怀的渗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进而完成语文课堂教学的德育任务。

    (二)议题生成主体

    1.以教师为主导,议题可在教师的课堂教学中产生。

    (1)从知识层面看,教师在教学中发现的知识重点、难点,教师可据此确定“议题”,以此来突破存在的教学困难。教师所确定的“议题”应当基于教材,又要高于课本知识,能够解决高考知识。

    (2)能力层面看,“议题”是对问题的探讨,教师在确定议题时要符合学生的运用能力,有助于提升表达交流能力,阅读能力。

    (3)从素养方面看,语文学科要凸显其“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育人功能,学生仅仅学习语文课本知识是不够的,教师给学生确定议题时既要基于教材,更要高于教材,打通教材的内外融合,从而培养起学生的家国情怀,历史使命与责任当担,激励他们谱写新时代中国青年的奋进之歌,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以学生为主体,议题可在学生的学习困惑中产生。

    (1)议题要是学生感兴趣的,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心理发展特点,是不脱离学生的年龄与学习基础的。围绕这样的议题讨论和研究,会达成很好的学习效果。

    (2)议题的确定要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则,不同层次的班级,确定议题可以有所侧重,对于基础较好的班,确定的议题要体现出思辨性,对于基础较差的班级,“议题”重在学生知识能力的提升上。

    (3)确定的“议题”既要适合学生自主探究,又要适合小组合作探究。这样才能既体现出学生的个性思维,又能在小组合作探究中碰撞思维,产生智慧的火花。

    (三)议题生成方向

    1.课前生成。

    从单元教学目标出发,根据课标、高考要求等直接生成“议题”。

    例如,必修二第一单元学习写景状物散文,在此基础上可确定以下“议题”:写景状物散文的抒情方式,写景状物散文的手法,写景状物散文的语言风格,写景状物散文中作者情感表达等。

    2.课后生成。

    学生完成各单元知识学习后,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整合,梳理,抓住文章之间的共性,提炼“议题”。也可以在原文学习基础上,进一步巩固知识,强化训练,如学习《故都的秋》后,可将《夏之绝句》《冬景》《白马湖之春》进行组文,确定“现代散文的情与理”这一议题。学习了《咏怀古迹》(其三)后,学生还不能准确理解咏史怀古这类诗歌,可在此基础上将《马嵬》《蜀相》《越中览古》放一起组文,从而确定“咏古迹古人,怀今人今事”这一议题。

    三、柳暗花明定“议题”

    在进行群文阅读教学前,只有确定好议题,选文方向才会更加明确,教学环节推动才会更加顺畅,教学目标达成度才会更高。既然议题这么重要,那么确定议题有哪些方法呢? 在教学实践中我总结了以下几种方法。

    1.在同一性中确定议题。

    (1)同一主题。在作品中有表现乡愁的、亲情的、爱国的等不同主题,可将相同主题的文章放一起组文,确定“议题”,如在学习《兰亭集序》《赤壁赋》后,可就“认识生命”这一议题进行组文,强化学生对生命的理解。

    (2)同一手法。作品中的手法很多,有侧面烘托、描写手法(写景、写人)、抒情方式、托物言志等,教师可以从同一手法作品作为切入点,确定“议题”。例如在学习《囚绿记》时,可确定“托物言志的魅力”这一议题将《爱莲说》《牡丹的拒绝》与之进行组文教学。

    (3)同一语言风格。围绕诗歌的语言特色确定议题。古诗词在语文教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利用群文阅读课引导学生把握古诗词的语言风格,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赏析古诗词。例如教学李商隐的《锦瑟》时,可将“诗歌中瑰丽含蓄的语言之美”作为群文阅读课的议题,将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雁门太守行》与之组文,让学生探讨这三篇诗歌共同的语言特色,再结合作者的人生经历、写作背景思考采用这种语言风格的原因,从而对诗歌思想内涵有更透彻的理解。

    围绕小说的语言特色确定议题。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小说地位举足轻重,分析小说语言特色,有助于理解小说人物形象和主题。例如必修三《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中人物语言描写很有特色,里面王熙凤的语言泼辣,林黛玉的语言委婉,贾宝玉的语言不讳,可将“《红楼梦》中的语言艺术”作为议题,也可以将王熙凤的语言与《祝福》中祥林嫂的语言,《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别里科夫的语言,《钢铁公司与铁娘子的语言较量》中邓小平的语言,一起进行群文阅读,从而确定“语言中的艺术性”这一议题。

    (4)同一作者。在学习完一个作家作品后,可将该作家的其它作品进行群文阅读,从而可解读出作家不同时期的情歌。例如:在教学李清照《醉花阴》时,可将其诗词进行组合,例如:《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与之组文,确定“李清照之忧思之情”这一议题。

    (4)同一题材。在散文、小说、诗歌教学中,可将相同题材作品放一起组文确定“议题”。 以散文为例,鲁迅的《朝花夕拾》里有较多篇散文记叙了他儿时的事,比如《五猖会》《二十四孝图》《阿长与<山海经>》,从内容上来看这三篇都涉及到鲁迅的童年生活,站在这个角度可以将议题设置成“鲁迅的童年”,学生在阅读中感受鲁迅的童年生活。

    (5)同一物象、人象、景象。例如,都是写梅花或者竹子的文章可放一起组文,确定不同作家对同一物象或景物的情感。都是写秋天,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杜甫的《登高》所表达的情感却不同,可将“秋之群文”作为议题。在鲁迅笔下有很多看客,比如《孔乙己》中围观孔乙己的酒客,《祝福>中看祥林嫂笑话的人,《药》中的华老栓父子。可将这三篇文章组文,确定“小议鲁迅小说对‘看客心理’的批判”这一议题。学生通过讨论分析文中看客的愚昧木和无聊的行为,从而体会鲁迅对看客丑恶灵魂的解剖。

    2.在差异性中确定议题。

    (1)情感异同,主题对照

    把两种对应的思想感情放在一起进行对照,能使学生获得更为强烈的情感体验,加深他们对作品主题的理解。比如对项羽褒贬不一,杜牧的《题乌江亭》,李清照的《夏日绝句》,王安石《乌江亭》,可将几种思想情感放一起比较探究。

    (2)比对阅读,形成思辨

    “语言中的艺术性与暴力性”阅如何读记录卡

    选 文

    人物关系

    找出文中的语言行为

    分析其中的暴力性或艺术性

    语言结果

    《寡人之于国也》

    君臣关系(领导与下属关系)

     

     

    “五十步笑百步……无望民之多余邻国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孟子没有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事例设喻,启发对方,使对方容易接受,体现其高超的雄辩艺术。

    梁惠王接受“王道”的意见

     

     

    《钢铁公司与铁娘子的语言较量

    国家领导人外交

     

    围绕香港主权问题,邓小平和撒切尔夫人的两次交锋

     

     

    邓小平在与撒切尔夫人就香港问题谈判时充满智慧和力量的外交语言展露无遗。从中可见其坚定的立场、敏捷的思维、犀利的语言。

    1984年中英两国签署申明:香港于1997年7月1日回归中国

     

     

    《祝福》

    雇主关系、邻居关系

     

     

    四嫂的几次“祥林嫂,你放着吧,我来拿”;镇上人们嘲讽,柳妈让她捐门槛

    四叔、四嫂以及鲁镇的人用暴力性语言伤害祥林嫂,增加她精神痛苦

    祥林嫂在祝福夜凄惨死去

     

     

    《装在套子里的人》

     

     

    师生关系、同事关系、

     

     

    “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这还成体统吗?”

     

     

    别里科夫是语言的施暴者,他是旧制度的维护者,用他的语言暴力把大家压得喘不过气。

     

    他用语言把整个中学管辖了十五年,全城受他管制,他自己却不堪一击,在笑声中结束了一切。

     

    (2)题材异同,指向同一

    不同题材间也可以寻找共性,确定“议题”,比如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欧阳修的《秋声赋》,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这几篇组文从宋代到元代,再到近代,展现的时代不同,当然作者对秋的情感也有所不同,但是都是写秋季的,从而确定“秋之群文阅读”这一议题。

    著名语文教育家于漪指出:“阅读是学生参与语文学习的最直接方式,也是学生提升个人语文素养的最好方法。”[3]为了更好地开展好群文阅读课堂,科学确定议题是关键,在高中语文文学作品议题生成策略上,我们语文教师还需要积极探索,多加实践。

    参考文献:

    [1]王雁玲,张健,方东流,黄利梅. 群文阅读之议题生成[J].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5:15.

    [2] 许双全.“群文阅读”的课型特征及操作肯綮[J].教育科学论坛,2014,(08).

    [3] 于漪.于漪文集[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1:18.

     


    点击次数:143  发布日期:2020/11/12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