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化学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付云峰

    化学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    河北省玉田三中  付云峰

    二十一世纪是创新知识的世纪,教育、特别中学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建立创新思维的关键。因此中学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建立显得尤为重要。中学的基础知识教学,特别是理科教学,是对前人研究、发现所积累的基础自然科学知识成果的传播再现,不具有首创性。所以,中学化学中的创新教育不是去开拓和创新未知的知识和知识体系,而是创设一定条件和氛围,引导、启发学生去模拟、探究原科学家的实践活动过程,发现“新”现象,通过联想、判断、推理和综合分析,归纳出物质呈现如此现象的本质和规律,这就是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为此,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 创设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就是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意识或理念。创新意识是创新型人才必备的素质,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才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教师在教学中要改变阻碍学生创造力发展的行为和观念,优化教学环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破除将创造性思维神秘化的思想,肯定学生在平时学习中具有创造性,培养学生创新的勇气和信心,要大胆扶持,肯定带有创新意向的活动及活动的方式和途径。

    化学是初三的新课,学生开始接触化学课报有好奇心和神秘感,这对学好化学这门以实验为基础,与日常生活、生产密切相关的学科无疑是有益的。人们都知道好奇心是人们认识未知领域的好向导,抓住这一契机,在教学中,积极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学生就会把潜意识状态的好奇心变为自觉求知的创新意识。

    例如:讲燃烧条件时,我让学生回忆自己家中生煤火和汽油着火时灭火的事例,引导学生分析物质燃烧与熄灭,必须具备的条件。经过比较、概括,学生自己发现:可燃物燃烧要与氧气接触,并且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这正是燃烧的两个条件。进一步论证,学生明确意识到上述条件缺少时,可燃物就不能燃烧——这正是灭火的两种方法。这样一个比较抽象的化学问题,就在学生好奇心的驱使下,通过能动的思考和分析而解决了。

    看似普通的几点,是学生通过对生活的敏锐观察、丰富想象、有效类比、周密思考的基础上,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而形成的,对其个性发展具有新颖性,都与其创造性思维活动有关,值得教师肯定与鼓励。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化学科学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和对化学知识及规律的拥有欲以及将所知化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造福人类的动机,才可能激发创新潜能,才可能产生创新欲望。教师可以集色、态、味、光、声于一体的化学实验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刺激来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铁丝燃烧、镁条燃烧、自燃实验、铁置换铜的反应、H2还原氧化铜的反应等。但这种好奇与兴趣是本能的、不稳定的认识倾向,还应激发社会性动机使之成为主导动机,方才起着持久、稳定、强有力的动力和维持、调控作用。如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思激趣;理论联系实际,讲解化学在尖端科技工农业生产、环境保护、日常生活中的巨大作用;讲述结晶牛胰岛素的合成,侯德榜制碱法等化学史激发学生为祖国富强而发奋学习的社会性动机等。另外,化学教师良好的教师形象;生动、准确的讲授;热情真诚的关心鼓励;幽默大方的举止等因素在培养和强化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动机也起着不可忽视的情感作用。

    二、学习前人,鼓励创新。

    1、介绍科学家的创新成就,激发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主要是创新心理因素,包括动机因素和情感因素,创新要比常规解决问题有更多的艰难险阻,在排除的过程中,如能乐在其中、锲而不舍,那就具备了创新必要的情感、体验和意志品质 。化学是一门研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构成大千世界的物质都是分子、原子或离子。从19世纪初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了近代原子学说,到意大利科学家阿伏加德罗提出原了——分子论,再到英国科学家汤姆生发现电子后才揭示了原子内部的秘密。科学家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经历了很长时间才初步弄清原子复杂的结构,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的,电子在原子核外做高速运动。科学家经过了多少次实验,经过了多少次失败,是我们无法想象的。这些不仅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且使学生懂得科学的发现、发明不是一蹴而就,而是科学家经过长期的、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走向成功的。通过介绍让学生既学到了科学家严谨的科学态度,又大大激发了他们不唯书、不唯古、不唯权威的大胆探索和创新精神。

    2 积极鼓励、培养学生敢于创新

    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是培养创造性思维,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特别是要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不盲从教师、不盲从书本、不迷信权威的思维品质。例如学习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时,教材上使用了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为此可以向学生提出能否用其它药品代替这两种药品呢?如把稀盐酸换成稀硫酸,或者把石灰石换成碳酸钠。我不直接给出答案,而是把这些药品准备好让学生自已做实验来验证,通过实验学生很快得到稀盐酸换成稀硫酸后反应一会就不再反应,而把石灰石换成碳酸钠后反应太快,无法控制。而后我又及时提出为什么会这样呢?立刻就激起学生的研究性趣。通过适当引导很快使学生找到答案,第一组反应一会就不再反应肯定生成了能阻止反应进行的物质,而第二组是因为碳酸钠是粉沫,与稀盐酸接触充分,从而得到了反应速度与反应物接触是否充分有关。

    通过这些问题的讨论,逐步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

    三、设计、探索实验,培养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

    爱因斯坦讲过:“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像能力对于学生形成创新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 思此我们要加强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创新思维。

    培养创新思维,要学会联想。讲到CH4气体燃烧的火焰颜色时,要联想到H2CO气体燃烧的火焰也是淡蓝色;讲到CO2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时,联想到这套装置还与制H2的装置相似;讲到硬水的软化时,想到水壶为什么易起水垢;讲到浓硫酸的强腐蚀性时,想到皮肤沾了浓硫酸时,应该怎么处理。

    学生只有有了创新思维才会有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学生综合素质的核心要素,是学生创新素质中的最高体现 。通过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使学生敢问、善问、强化问题意识,养成提问题的习惯,使学生在思维中提问,在提问中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在此基础上我们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发掘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如:讲CO的还原性,我们可根据学生已掌握的氢气的还原性和实验操作的技能,用引导的方法引导学生用已具备知识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提出问题:

    1.H2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操作可否用于CO            原氧化铜?为什么?       

    2.实验装置可否通用?若不行需做那些改进?

    3.装置中的澄清石灰水起什么作用?尾气如何处理?

    4.如何鉴别同样具有还原性和可燃性的氢气和一氧化碳?

     这些问题的提出,使学生在化学学习过程中,大脑的思维始终处于“激活”状态。学生在学习中通过观察、比较和讨论,即弄清了CO的特性——还原性,又巩固了已知H2的特性。更重要的是学生还发现H2CO化学性质的差异,从而正确找到鉴别H2CO的方法;同时发现了澄清石灰水的双重作用:验证生成的CO2和除去CO2的作用。这样经过精心组织的教学,不仅能使学生准确的掌握知识、拓宽视野,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 开展科技活动、展现创新能力

    创新活动的基础是科技活动,科技活动的开展状况深刻地左右着创新活动。为此在工作中必须千方百计、想方设法开展科技活动。没有条件必须创造条件。从课外兴趣小组开始,建立初步的创新活动的基础。通过教师的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利用现有条件,想方设法开展课外科技活动。比如:可以先让学生完成课本上的家庭小实验;再结合课本,适当补充学习一些课外知识,拓宽知识面,进行一些趣味性而有意义的实验;并引导学生撰写科技小论文。充分展示学生的创新才华。

    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活动中,也要注意联系社会实际。可以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到工厂、农村、商店等地进行参观、访问、调查。写出专题调查报告,并联系社会实际,提出改进意见和措施,条件许可的可以进行研究方案,并帮助实施。

    总之,创新教育是教育发展的一种必然要求,创造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让学生精神不振时振作起来,在学生茫无头绪时给予启迪,让学生的争论擦出思维的火花,使学生的思维发展能受益终身。就让我们教师时时留心,注意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己任,有目的、有意识地长期坚持下去,做创新教育的有心人,就一定能把创新教育推向全面发展的新阶段。


    点击次数:44  发布日期:2020/10/17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