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提质增效的几点思考 陈 静
初中数学教学提质增效的几点思考
◎ 西华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陈静
初中数学课程有着自身严密的逻辑体系,作为教师,必须有立足运用整体思维,对盘根错节的数学知识进行整合,让知识架构明晰,系统而完整;一线教师更要努力把握数学知识的内在结构,呈现数学知识的内在脉络,让数学教学提质增效,形成系统的育人力量。
一、打通学生的数学思维通道,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数学思维方法
数学思维方法,即利用数字、符号、图形、模式、公式、关系等元素综合解决数学学习、生活体验等过程中的问题的一中思维方式。在数学教学中,应该根据学生的认知需求和知识教学进程,坚持不懈地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的渗透,选择合适的时机进行思维方法传授。要使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思维活跃,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会数学思考的基本方法,从而掌握正确的数学思维方式。教师的适时引导对学生的思维起“诱发”、“引爆”作用。常用的引导的方法多样,只有灵活地、巧妙地由将各种引导交叉或综合在一起进行,才能收到“引导”思维的预期效果。示范性引导:教师在整理知识结构、做专题总结、阅读数学书籍指导等方面,可以对学生起示范性引导的作用;例证性引导:可在理解某些概念、定律、法则时,启发学生列举正反两方面的具体实例进行认识;展望性引导:对问题的前景进行描述,把达到这一前景的途径、方法、依据等留给学生自己去研究解决;逻辑性引导:按照一定的逻辑机制根据条件推测可能产生的结论,或根据结论探索所由产生的条件;反驳性引导:让学生通过举反例予以反驳,说明原先的概括“失之过宽”或“失之过窄”,因而是错误的,进而启发学生寻找正确完善的答案;诱误性引导:制造一些“陷阱”,学生吃了“苦头”后,自己总结经验教训,从而“诱发”学生进一步思维,以达到获得深刻而又正确的概念的目的;探究性引导:当学生的思维发展到某一点上出现停滞时,给予特定的刺激,让学生不断地由原有思维水平提高到新的思维水平,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能力。
二、激活学生的主体地位,把握其兴趣点、疑惑点、盲点
引导尝试是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人的重要手段。尝试最基本的特点就是“先学后讲,先练后讲”。即学生先行尝试学习解决,再由师生共同探究、归纳,得出结论。为了激活学生的主体地位,一要鼓励学生敢于尝试,二要做好铺路搭桥,三要科学抛出尝试问题(议题)。要让学生“试”有方向,“试”有目标,“试”有收获。课堂教学中,要准确把握学生兴趣点、疑惑点、盲点,既关注过去,更关注未来,揪住学生兴趣点大做文章,使学生愿学、乐学、想学;要随时吃透学生的疑惑点和盲点,给予精准点拨、适时引导,调动学生深度思维,诱发学生自主探究欲望,配合教师最大化完成教学目标。课前备课要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摸清数学知识的盲点,在有预设的情况下给予更多的提醒和释疑,完成“扫盲”任务。让学生在新知识学习过程中少走弯路,少犯错误。例如在讲解一次函数图像知识点时,学生刚刚接触函数图像,对平面直角坐标的概念缺乏感觉,是知识盲点。所以我们应该强化对直角坐标系的中点、线的位置感的培养,将在坐标系中“横看竖看”的技巧交给学生,让学生体会内化,再去加深他们对函数图像的理解,而不应该首先就把把大量的精力放在图像性质的讲解当中。
三、组织学生有效开展合作学习,培养自主探究能力
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需要提前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因此需要教师掌握有效的方法与技巧,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一是针对重点、难点知识组织学生合作学习。并不是所有的知识点都要组织学生以合作的形式进行学习,重点与难点知识有较强的讨论价值,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才更加有意义。二是针对拓展学生的解题思路组织学生展开合作学习。很多数学题目并不是只有一种解题方法,通过组织合作学习能够使学生之间通过交流掌握更多的解题方法,达到拓展学生学习思路、让课堂提质增效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