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 肖 雁

    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

                                                                                                安徽省滁州市实验中学        

    摘要:随着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基础教育越来越受到各界的重视,对从事基础教育工作的中小学教师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影响学生的成长,影响教师自身的健康发展,也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而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加强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不断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维护

    教师是教育的主体,肩负着培养下一代的重任,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的心理与行为,但是,近年来教师已经成为心理障碍高发人群,特别是中小学教师心理问题患发率明显高于中学教师,甚至是大学教师。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将直接影响中小学生能否形成健康的心理和人格,因此,改善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现状,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已迫不及待,刻不容缓。

    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现状及其产生的原因

    一、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现状

    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十分令人担忧。2002年,研究者对浙江6所中学167名教师进行测试发现心理问题检出率为22.56%2005年,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员组织与人力资源研究所和新浪教育频道联合启动了“2005年中国教师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调查”。结果显示:有38.50%的被调查教师的心理状况不佳,而心理状况一般的占32.6%,只有28.8%的被调查教师心理状况比较好。2007年,中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采用国际公认的SCL_90心理健康量表,由心理学专业人士对教师进行检测,检测表明:69%的被检测教师自卑心态严重。另外,嫉妒情绪明显,焦虑水平偏高等也较为突出。广州市天河区举行的一次心理保健讲座上,用心理健康测试量表对在场教师进行测试,结果显示:31.51%的教师有轻度心理障碍,12.37%的教师有中度心理障碍,21%教师已构成心理疾病,69%的教师感到压力很大,嫉妒情绪、焦虑情绪的出现率也比较高。调查发现,教师的心理问题症状主要表现为抑郁、精神不振、焦虑、过分担心、有说不出原因的不安感、无法入睡等。杭州市教科所对市区39所学校的近2000名教师进行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表明,有13%的教师存在心理障碍,76%的教师感到职业压力很大,其中男教师的压力大于女教师。北京市对500余名中小学教师的调查显示。近60%的教师觉得在工作中烦恼多于欢乐,70%的教师有时忍不住要生气发火,教师中普遍存在着烦躁、忧郁等不良情绪。2008年据北京市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所完成的《北京市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报告》显示:93%的中小学教师感到当教师越来越不容易,压力很大。近60%的教师觉得在工作中烦恼大于欢乐,70%的教师有时忍不住要发火。如果有机会,只有17%的教师愿意终生执教。不久前,中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采用国际公认的“SCL-90心理健康量表这一工具,由心理学专业人士对某省168所城乡中小学的2292名教师进行检测,检测结果表明:有51.23%的教师或多或少的存在心理问题。

    众多调查显示,教师由于竞争压力过大,工作任务繁重,长期的超负荷工作导致职业倦怠感加重,不良心理等消极情绪随之而来,长期不良心理的积累,极易突破教师的心理底线,目前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普遍较低与教师尚未形成成熟和完善的心理健康观不无关系。因此,必须加强对教师心理健康的研究,创立合理的教师心理健康理论,提出教师心理健康维护方法,从理论的角度来引导考证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

    二、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原因分析

      (1)工作压力过大,负担过重

    心理学研究表明,长期处于紧张应激状态,可能摧毁人的整个免疫功能系统。从而导致人的心理和生理失衡和失调。在素质教育还未真正落实的今天,我们的许多中小学教师依然承受着很大的工作压力和心理压力。教育教学的评估管理体系被蒙上浓厚的功利主义色彩,评估重现象不重人;重结果不重过程;重分数不重内部管理。家长对学生的高期望,社会对教师的高要求,教学质量和升学率的激烈竞争,连续的人学高峰导致的班级人数增加,教师严重缺编等多种因素造成了中小学教师超负荷工作。许多教师除了白天紧张繁忙的工作以外,晚上还要加班加点备课、改作业、出考题,使教师很少有喘息的机会。旧复一日,年复一年,在这种超负荷的工作压力之下,极易产生生理疲劳和心理疲劳,致使不少教师身心状况每况愈下,甚至积劳成疾。

    2)社会环境冲击

    随着我国经济形势的不断好转,尽管教师的社会地位有了提高,教师待遇也有了明显提高,但相比之下,中小学教师的待遇仍然较低,与社会上其他职业相比,教师职业的社会认可度和利益回报率并不高,于是导致他们心态失去平衡,产生了自卑感。  

    3)学校内部环境影响

    人们不难发现,在大致相同的社会环境下,不同学校有不同的校风。置身于不同校风、学风和领导者的人格与管理作风等精神环境中的教师,其精神面貌、身心健康状况也有所不同。可见,精神环境对教师心理健康的影响是无形而巨大的。可是,有些学校的领导者只注重依法治校、制度管人.而忽视了以德治校、以情感人。有的校长整天板着面孔显示其威严;树立其威信,对教师的缺点进行简单粗暴的批评,不分场合,似电闪雷鸣,丝毫不留情面。其结果,不仅伤害了教师的自尊心,而且还引起了教师的对立情绪和逆反心理,以致造成对促其改正缺点的正确要求也产生了很强的防备和抵制心理。另外人际关系的影响,调查发现,除工作关系外,教师经常与人交往的只有6.99%,在校外和他人经常交往的只有11.49%。交往过少,会引起孤独和闭锁心理,同时,有的教师与领导、同事关系不能和谐,往往容易产生对立情绪,引发自卑、怯懦等不良心理。

    4)教师自身因素影响

    台湾心理学家何永钰教授曾提出一个心理健康公示:B=P/EB指症状出现率,P指内外压力总和,E指自我强度。教师工作繁忙、压力大,但同时教师的角色意识模糊,对自身角色缺乏认同,特别是对自身的身心将抗意识和心理健康知识,不善于自我调节,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排解,不良情绪长期得不到释放,最终导致恶劣情绪突破心理承受能力的极限而爆发,最终产生心理健康问题。

    教育政策因素。由于人事制度的改革,给教师带来巨大的压力,如全面采取教师聘任制、教师未位淘汰制、职称方面的竞聘上岗等。这固然有积极的一面,但也有消极的地方。学校内部竞争激烈,教师之间勾心斗角加剧,矛盾激化,难免也加重教师的精神负担。

    5)学生因素。当前,学生素质普遍偏高,学习渠道多样化,知识面较广,教师难教,甚至有的学生敢跟老师说“不”。另外,中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个性强、不合群、家长过多的呵护和娇惯,给教师教育与管理造成困难,教师经常受到冤枉与委屈。

    6)媒体因素。近年来,有些媒体盯住教师一些失误,过于炒作,惟恐学校不乱。不去理解教师所做工作以及教师的心理伤害,出现“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偏向学生的一方,造成“老师怕学生、不敢管和不敢教”的现象,给教师带来严重心灵伤害。  

    三、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

      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对于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以及学生良好心理状态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维护和促进教师心理健康,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切实减轻教师过重负担,尽量避免超负荷劳动。社会及政府教育主管部门腰围教师营造一个宽松和适宜的工作环境,减轻教师的心理负荷,减轻教师的心理压力。要做到不按学生的成绩给教师排队,不按学生成绩的优劣来评价教师的工作绩效,不与教师的评职、评先、调资晋级挂钩,以减轻教师的心理压力。不在学生和家长中公布教师的教学成绩,不反复渲染个别教师的不良行为以及工作失误,多宣传广大教师的先进事迹.以减轻教师的心理压力。学校应制定相应措施,重视提高教师素质和教育教学效率,避免随意延长教师工作时间,杜绝节假日加班加点补课现象,严格控制考试和竞赛次数,对教师的教案采取分层次要求等。学校领导还应多关心骨干教师以及其他教学任务重的老师,让他们也有松弛、休闲的时间调节身心,消除疲劳。

      (2)逐步提高教师的经济收入和福利待遇,改善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学校领导应在国家增大教育投人、提高教师工资待遇的同时,努力搞好校办产业,为学校增资创收,不断改善教师的福利待遇和工作生活条件。允许那些学有专长的教师在搞好本职工作的情况下业余兼课。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劳动越来越自由,兼职现象也会越来越多。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一项防止教师流失,有益于社会的明智的举措。

    3)学校管理要做到科学化、人性化。规范学校管理,尊重教师需求。在现代教师管理中,应注重在管理中发挥激励效应的重要作用,避免以约束为目的、为管理而管理的思想观念,减少一些不必要的约束措施和评价手段,还教师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其真正把精力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在教师评价问题上要努力做到公平合理。对待不同的教师,采取不同的激励方式,调动教师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学校领导还应通过和教师谈心来沟通,为教师提供表达意见、宣泄情绪的渠道,使教师保持心理平衡,帮助教师提高思想觉悟,确定合适的个人目标。

    4)教师的心理健康从根本上说还得由教师自己维护。教师要合理认识压力,正确认识自己,努力充实提高自己,再学习探索运用各种有益的知识信息和先进的观念来武装自己、充实自己,就会对不切合实际的物质需求和庸俗是非观念形成一种超脱的态度,才能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教师要多角度思考,及时转移,以淡化不良情绪。

      (5)制定和实施教师心理辅导计划

    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应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师心理辅导计划,把它作为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列入教师的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针对教师共同的心理需要和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开展系列心理辅导讲座。定期开展教师心理咨询,为教师解决特殊心理问题。进行科学的心理测试,建立教师心理档案。通过测试,对有轻度和中度心理障碍的教师,应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辅导,帮助他们改善心理状态;对于在测试中发现患有严重心理疾病的教师,应及时请心理医生为其治疗。学校应尽量关心这部分教师,并在工作上给予照顾。

    总之,教师职业的重要性和特殊性需要教师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所以维护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师肩负教书育人的重任,他们的心理健康更为重要。只有教师的心理健康得到有效的维护和提高,才能很好地解决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学生的身心健康才能得到保证,才能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施耀选.当前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探因及对策[J].教育革新,201004):22-23.

    [2]苏玉娟.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36.

    [3] 姜春生.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J].吉林教育,201413:30.

    [4] 李明军.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及维护策略[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252.

    [5] 吴如平,叶洪平.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实施策略[J].教育教学论坛,201252.

    点击次数:182  发布日期:2020/10/17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