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 曹选玲
浅谈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
◎ 重庆市北碚区静观中心校 曹选玲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培养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当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有思考和探索;有探索才会有创新和发展。要培养创新性的人才,就得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开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精神的起点。在数学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敢问、想问、会问、善问,是我们数学教学成功的关键。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必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怎样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
一、营造愉悦的课堂氛围
孩子刚进学校是一张白纸,对于什么东西都好奇,他们在课堂上总是敢问,好问。可为什么到了高年级孩子们越来越不喜欢问问题了,课堂上举手回答问题的人越来越少,即使不懂不明白,有的不敢问,有的不想问。这到底是为什么?我调查多个年级的孩子,分析得出,这虽受到年龄特征的制约,但更多是受到传统教学的影响。有的老师为了达到自己的教学目标,没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去等待和解决孩子提出的问题,甚至当孩子提出无效问题时,一口否决,或者同伴的讥笑,没有正确去引导他们提问的方向,这些直接导致孩子质疑的信心受到打击。因此,激发孩子的问题意识,就得给他们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要以饱满的热情感染学生,必要时走到孩子们中去,认真倾听他们的发言,让他们可以自由地毫无拘束地表达自己的见解。
二、分层对待,鼓励不同学生提问
问题是学习的出发点和动力。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的确,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才有问,问能解疑,问能知新,问题是思维的灵魂,是引发学生思维的关键,思维又是激发创新的根本所在,是学生渴望主动学习获取知识的表现。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寻找出进一步值得研究的问题。对于每个年龄阶段学生,应有不同的要求。由于每个孩子他们的家庭不同,生长环境的不同,所积累的生活经验也不同,提出问题的难易层度也有所不同。我们不要一味的否决他们所提的问题是否对课堂教学有用。对于表达能力都很弱的孩子我们应只要他能举手提问就应给于表扬,对于能干的孩子尽量引导他们提一些有利于教学的数学问题。对于低年级的孩子他们的年龄特点,知识经验的欠缺,可能提出的问题很多都对于课堂无用,我们不要急于去否定他,对于提的有价值的问题我们给于鼓励。慢慢的,对于高年级的孩子他们慢慢就能提很多有价值的问题了。
三、拓展学生提问空间,让学生学会问
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除了要让学生敢问、想问,还要让学生会问。教师应当教给学生一些提问的技巧,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一)课题质疑
对于数学教学内容,很多问题都可以从课题入手,围绕课题进行教学。如在教学《圆的面积》一节课时,看着课题,孩子们会问:什么是圆的面积?圆的面积怎样计算?学习圆的面积有什么作用?而后我们可以放手让孩子们通过用剪一剪,摆一摆,拼一拼,把他剪出的4等分,8等分,16等分,拼成了近似的长方形或者平行四边形,观察讨论,让学生找到长方形或者平行四边形与圆的联系,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宽就是圆的半径,把长方形的面积计算转化成圆的面积计算。再让他们算算自己带来的圆片有多大,明白学习圆面积的作用。这样让学生表达与交流更具开放性,更有利于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二)解法质疑,训练思维能力
传统教学中,教师多数是只看解答结果的正误,极少考虑学生是怎样思考的,忽视了对解题思考过程优劣的评价,相对制约着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应遵循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运用。为此要鼓励学生积极对常规解法进行质疑、评价,拓宽思路,以寻求独特、新颖的解题方法。
(三)质疑生活,落实应用意识。
数学来源于生活,在我们的身边处处有数学问题,但是,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所以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事和物,养成质疑、提出问题的习惯。但是由于小学生的生活经历有限,知识积累少,在实际生活中往往会与所学知识产生认识上的冲突,这也是学生提出问题的一个良机,教师要及时给予引导。例如,学习了比的知识后,让学生讨论足球比赛的比分3 :1 是我们所学的比吗?这样加深学生对于比的意义的认识,知道比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关系,跟比分不是一回事。
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提问题,并让他们自己去探索解决问题,意义十分重大。但如何激活学生的问提意识,提高问题的质量,让问题走进学校,走进课堂,并带着更多问题走出教室,走出学校,形成自己独特见解,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还有待于我们老师不断探索、实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