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教于乐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浅谈教学新教材的一点体会 王真马
寓教于乐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浅谈教学新教材的一点体会
◎ 贵州省道真自治县上坝土家族乡双桥小学 王真马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已成为人们普遍观注的热点话题。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来说,教学质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学生如何学、如何活动、如何应用所学知识去发现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为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才是教学目标。在传统的教学中,由于教师的包办代替,剥夺了学生学习的主权,许多学生成为可以任意注入知识的容器、听话的乖孩子、学会做题的工具,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然而缺乏实践经验,导致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极差,无法面对现实生活和适应社会需求。
把学生“当成什么”与学生“实际上是什么”是两回事,因为学生始终是自身意识和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根本就不一样,新教材就避免了这一点。它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图文并茂、注重以学生为本。即始终以学生为中心、活动为主线、创设丰富多彩的情境画面,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来完成教学任务,充分体现在玩中学,在学中用的基本理念,确保“知识、技能”两不误。
一、 教学过程中必须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学生是自身生活、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有他们自己的感受、兴趣和追求,教师的教毕竟是外在的东西,学生怎样学、会不会学才是对其学习和发展的决定因素。应该承认和尊重学生的自主权、选择权和发展权,把学习的主权还给学生。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培养、发展和弘扬学生的主体权,积极创设活动情境,巧妙地设置活动过程,加大活动力度,让人人都有参与的机会,大家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不断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求知欲。例如,我在教学“克与千克”的认识时,先让学生动手称一称,得出计量较轻的物品有多重,通常用“克”作单位后,又让学生经历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等过程,既帮助学生建立“克”这个计量单位,又加深对“克”的直观感受,同时让学生初步应用“克”来估计常见的轻小物品的重量,并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克”这个计量单位。然后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千克”的认识以及“千克与克”之间的联系。通过操作、感知、探索、讨论、应用等活动,有效地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又加深了认识,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操作实践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二、 教学活动中必须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教师的作用实际上只是在促进学生建构知识而已。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来实现,只有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才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探究活动中,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反作用于生活,充分体验数学价值以及应用数学的意识。让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促进“手、脑、口”协同并用,富有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不断增强学习兴趣和树立学习自信心。譬如,我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时,出了这样一道题:“如果要用篱笆在曲尺(长13m,宽8m)形屋后的空地上围一个长10m,宽6m的长方形养鸡场,30m长的篱笆够吗?”先让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怎样围?再通过人人积极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找出了多种不同的围法,得出了围法不同,结果就不一样的正确结论。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允许不同层次的学生应用不同的方式学习数学知识,既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对学生进行了具体问题具体解决的养成教育。
三、 教学形式上必须呈现广阔的开放性
作为乡村小学,条件十分有限,根本谈不上什么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往往只局限于课堂教学之中,最大程度上莫非体现在习题的开放性上。其实,应打破这种区域界限,多多走出课堂,充分利用现存资源环境,给学生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让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了解各种信息,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再如,我在教学“参观养殖场”时,先用几句简单的谈话,激起学生参观的愿望,然后将学生分组带领参观学校附近韩忠发的“养猪场”,最后组织交流。通过自由参观的实践活动,在观察、调查、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自觉运用估算、统计等知识和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充分感受数学就在身边、身边就有数学,从而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和初步的实践经验,同时对学生进行了安全知识教育和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珍惜劳动成果的思想教育。
归根结底,如果学生没有自主意识,就没有上进的愿望、就没有勤奋的精神,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积极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情境,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让人人积极参与,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在自主活动中自觉地获取知识、拓展思维、培养能力,实现自身发展,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有自己特色的成功之路,不断促进“手、脑、口”协调发展,才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