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数学思维能力 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朱俊杰
培养数学思维能力 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 陕西省大荔县羌白镇中心小学 朱俊杰
在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过程中,由于学生自身个体因素差异以及外在因素的影响,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水平会存在一定的差异,部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较强,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对新知识的学习和内化,但是大部分学生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完成对知识的内化。此外,还有一部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较差,需要较长时间对知识进行学习。基于此,教师有必要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通过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可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
一、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数学的抽象决定了数学可以培养学习者的抽象能力,也决定了学习者必须具有一定的抽象能力。在新课程教材使用的过程中直观操作强调较多,有时则忽视了抽象的过程与结果,对由形象到抽象的过程认识与研究不够,从而实践上很不到位。在小学阶段有大量的计算教学.如何由算理的直观上升到算法的抽象应该是计算教学中永远要研究的问题。抽象思维能力是小学教学中的一项重要的学习内容,是小学生认识数学、掌握数学、应用数学的一条捷径,更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数学虽然说是思维的体操,但是数学知识的认识与获得离不开具体的感知。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要立足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处理好具体感知和抽象思维的关系,从而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
例如教学“圆的初步认识”时,教师可给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几何图形,让学生比较这些图形和圆的异同点。学生通过认真观察和比较思考,发现了规律: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图形都是由线段首尾相连所围成的,而圆是由曲线所围成的封闭平面图形。这些平面图形是由线段首尾连接所围成的。圆是由曲线所围成的封闭平面图形。由此可见,教师引导学生充分讨论,比较分类,从而在更高的层次上明确了圆与其他平面图形的区别,发展了抽象思维。
二、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
客观来讲,每一轮小学数学教学活动都应伴随着小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生成,因为小学生势必会从熟知的生活现象入手,在具体的数学问题分析与解决活动中想出某个数学概念来解释生活现象,经历了从感性思维上升到理性思维的思维活动。即便是传统的“理论灌输”教育活动,小学生或多或少也会展开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主要表现为通过理论所学解决数学问题的思维过程。因此,逻辑推理能力是数学素养的基本组成部分,应成为小学数学教师落实数学素养教学的基本切入点。对此,小学数学教师要积极引导小学生参与逻辑推理活动,全面调动小学生的逻辑思维意识。
例如在“有几瓶牛奶”一课教学中,我就创设了问题情境,即准备一箱牛奶,通过变动讲台上的牛奶数量来引导小学生自主探究“9加几”的计算方法,引导小学生学习“凑十”法。这个问题情境引起了学生的积极思考,但是依然有部分学生喜欢用挨个数数的方法计算牛奶数量。于是,我就借此引导小学生对比了“9+4”、“10+3”;“9+2”、“10+1”等数学公式的结果与计算方法,让学生们切身感受到了“凑十法”的简便性与计算方法,切实掌握了“9加几”的进位加法。接着,我就引导小学生在其他问题情境中应用这一计算规律,便可有效提升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探索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充分运用自身掌握的数学知识深入探究所学知识,从而在发展数学思维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不再依赖教师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而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自主深入分析数学概念,这样能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提升他们的探究能力。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可以设计生活问题,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进行思考,结合所学知识找到解决生活问题的思路,顺利完成探究性学习,提高他们运用知识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植树问题”时,教师可以给出以下探究问题:学校有一条长40米的小路,在路的一旁栽树,每隔4米栽一棵。两端都不栽树,共栽多少棵?只有一端栽树,共栽多少棵?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借助数形结合的思想进行分析。在深入思考过程中,学生通过多个角度分析找到了解决方法,在探究中获得了提高,促进了他们创新思维的发展。通过探究活动,学生深刻理解了“植树问题”的思考方法和解决方法,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大大提高了他们的探究能力。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教学工作进行的过程中,对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进行培养,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直接关系到小学数学教学效率及水平。教师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应当科学合理的应用各种教学方法,将学生养成数学思维的积极性及主动性充分激发出来,倡导学生依据自身的数学思维去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切实提升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推动学生逐渐走上一条全面发展道路上,从而也就可以在日后小学数学教育事业发展进程向前推进的过程中,起到一定促进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