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好”课 段跃忠
警惕“好”课
◎ 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第五中学 段跃忠
当前我国推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特别强调学生在“交往”中的学习。强调在教学活动中让课堂真的“动”起来。这种“动”不是教师或学生单方面的“动”,而是一种“互动”,课堂如果缺少了互动就缺少了生气,灵气。在教学实践中,一线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和现代教育理念,对教学互动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在课堂互动中也还存在一些问题。
前不久,我听了一节物理观摩课。课题是“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一开始,教师创设情景,提出问题。教师精美的语言,精彩的创设,问题合理的提出立刻赢得在场听课教师的赞许。然后,学生分组讨论,小组试验,教师巡回指导。接下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成果汇报。汇报方式是:每组推选1-2名同学上台进行讲演和板示。学生们对教师提出的问题的讲解,思路清晰,分析透彻,语言流利。一次次赢得听课教师们的肯定。随后,教师进行总结和训练。总结简明扼要,且便于学生记忆;训练习题精当,针对性强。这又一次让听课教师感受到讲课教师深厚的教学功底,并从内心给予了称赞。总结训练完后,教师提出:“同学们这节课马上要结束了,你们还有什么问题需要交流吗?”这时只见一位同学自告奋勇的说:“老师,导体中产生了感应电流,使闭和电路中的小灯泡亮起来,这能量来自哪儿呢?”此时,教师笑逐颜开,略带激情地说:“这位同学的提问很好。请坐。”然后,让学生们先思考,继而又进行师生共同讨论。最后这一问题得到圆满的解决。学生们省悟了,脸上露出疑云驱散后的喜悦。这一课堂的突然“转折”,也让听课的老师们有一种直上云霄的感觉,心里默默的对这节课给予了肯定。
这堂课赢得了所有听课教师的一致好评,近乎完美无缺,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边互动的新课程理念。可以说这节课从教师的教学设计,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和教学流程上看都无懈可击。特别是课堂最后的那个学生的提问,使这节课推向高潮,起到了画龙点睛,寻渠问水的作用。
第二天,在走廊上我遇到了这位学生,带着一种敬佩和欣喜的心情,我与她进行了短暂的交流。我问她:“这位同学,你好!你在物理课上提出的那个问题太好了,可以看出你学得很投入,领会得也很深刻,真了不起!”本来认为我的表扬应让这个学生感到骄傲与自豪。可是她的表情让我感到惊讶,她的脸上看不到一丝喜悦,反而面带红润,她看了我一眼,又立刻低下了头。我忽地意识到她是否可能有难言之隐呢?就把她带到教导处,经过仔细而亲切的耐心交谈,这位学生道出了原委。原来,这是老师提前交待给她的。顿时,我的心里“咯噔”一下,似乎不太相信。我就又问她:“真是这样吗?”天真无邪的学生重重地点了点头。满脸涨得通红。忽地,我不仅又追问这位学生:“老师课前还安排什么内容了吗?”这位学生如实地说:“这节课的内容已经讲过一遍了。”我陷入了沉默。过了一会儿,我说:“这节课很重要,老师讲一遍,可能感觉效果不太好,只好再讲一遍,这样对你们的学习会更好。你在课堂上的表现不错,希望你今后继续发挥出更好的水平。”
学生安静地走了,我陷入了深沉的反思:叶澜教授在“新基础教育”实验研究中,针对“什么样的课是一堂好课”提出“五个实”:(1)有意义的课,即扎实的课;(2)有效率的课,即充实的课;(3)有生成性的课,即丰实的课;(4)常态下的课,即平实的课;(5)有待完善的课,即真实的课。“丰实”指的是教学是富有成果的,而这种成果是生成性的。“平实”则强调了“好课”是常态下的课,它不是摆设,不是修饰,而是具有非常强的普遍适应性的,“好课”是不需要特殊的条件支持就可以实现的。
当今,课堂理念强调“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即整体互动。这种互动应该是一种积极的、真实有效的课堂互动,是在一定的组织形式下,教师、学生和一切其它教学资源等各要素之间产生的一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主动思维,体现学生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行为。而这节课的 “互动”只是形式上的,浅表层次的,这样的互动具有太多的表演性,失去了课堂的真实,并非一般常态教学下能够做到的,是一遍又一遍演练的结果。学生在互动中没有积极的思维,只有机械模仿。没有在教师引导下真实的动态生成,失去了互动应该达到的目标。同时,这样的教学也不利于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
因此,通过这一事件,我坚定地认为,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我们都应追求:真实的互动,有效的生成,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闪亮智慧之光。同时也提醒我们应如何在新课程背景下进行课堂教学评价。我想,在坚持以往好的做法的基础上,也应邀请部分学生代表参与,不能光有听课教师参与,毕竟课堂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应最具有发言权,学生反映出来的要求才是我们教育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同时也是归宿点。否则我们就会事倍功半,甚至偏离方向而误人子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