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数学课堂心理环境 激发学生探索创新潜力 赵恩碧
构建数学课堂心理环境 激发学生探索创新潜力
◎ 贵州省金沙县沙土中学 赵恩碧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源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即课堂心理环境,而课堂心理环境是指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影响学生认知效率的师生心理互动环境,由教师教学数学的心理环境和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环境构成。良好的数学教育课堂心理环境,对提高教学效益,开拓学生创新思维,形成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将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本文就农村初级中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构建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培养学生开拓创新的能力,简要分析如下。
首先教师应在数学课堂心理构建中依赖两种力量吸引和激励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爱好。即数学知识的内在吸引力和教师实施数学课堂教学的人格魅力。相比之下,后者优于前者。人格魅力是一种巨大的潜在精神力量,是影响学生情感投入和体验成功的喜悦,是制约课堂心理气氛的重要因素。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生在课堂上不仅是学习知识,形成能力,而且更重要的是学会做人。倘若学生不信任教师,就不会关爱和学习数学。因此对数学教师来讲必须做到两方面心理准备和思想准备。一方面要求数学教师要有高尚的人格魅力和道德修养,即正人先正己,教人先教己,以身示教,为人师表。教师的人格魅力还表现在具有深厚的知识积累和教学能力,掌握具有时代特征的新知识,新信息及其对社会实践活动的预测和洞察能力,从而形成在知识上学识渊博视野广阔,在教学中游刃有余,挥洒自如,努力探索创新和不断接受新知识,新理念和构建新的数学课堂教学心理措施,成为学生学习的标本,教育同行的楷模。另一方面教师对学生还应有师生情感的感召力,他可以作为教学调控的一个纬度。如同学生谈心,谈对数学的意见或建议,善意的微笑,平易近人的表情,关怀和呵护,数学学习的弱势群体,轻松而有耐心的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好,很好,很有创造性。请学生做班级的公益事,说声谢谢或问声好,通过鼓励话语拉近师生的情感距离,让学生对教师产生可亲、可信的倾向。此外教师的衣着大方,端庄文雅,科学合理而又清晰整洁的板书,流畅的分析讲解能力,简明扼要的形式表达,让学生从心灵深处为之一震,眼睛为之一亮,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果。其次在数学课堂教育中,抓住时机,借助教学中的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姿态语言)给学生以恰当的暗示,让学生觉得教师随时在关注和重视自己,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提高自己在数学方面的探索创新能力。
一、有声语言的暗示
在教学中的有声语言主要是指教师组织和实施数学课堂教学的口头语言,也包括学生的发言用语。现代生理学研究表明,人在一种单调的声音刺激下,大脑皮层容易进入抑制状态,因此教师的语言必须打破单调的催眠刺激而具有节奏感。而所谓的节奏感,并不意味着物的重复出现,而是重复中心的变化——语言的整、散、句形的长短错落,语言的响亮程度,以及语调的抑扬顿挫来获得。因此教师的语言一方面要做到音高和谐,强弱得当;另一方面要变化适度,急缓恰到好处,切忌过快或过慢,语言表达没有停顿,连珠炮似地讲下去,那就容易使学生来不及思索而失去放松的情绪,相反,停顿拖得太长,那就不易培养学生快速思维的能力,减少课堂教学的容量,且像催眠似的让学生昏昏欲睡。一般来讲,教师的教学语言在起始阶段以舒缓徐进为好,这样容易使学生排除课间休息带来的杂念而进入教学情景,而在课堂教学进入高潮时,可以逐渐紧凑高亢,这样让更多的数学内容进入学生心田,课堂教学结束时,宜微昂稳收,使学生收到余音绕梁,意味不尽之感,要对课堂的数学知识回味产生联想,形成探索创新的原动力。
二、无声语言(体态语言)的暗示
1、眼光的暗示,眼光是一种无声的语言,比语言更细腻更清晰地表达感情。教师在数学课堂中使用眼神暗示就是用眼睛把要说的话,所要表示的态度暗示给学生,从而唤起学生对所涉及的内容的关注。
2、表情的暗示,表情比眼神表现得更明确,它能将多种信息传达给对方。如肯定、同意、可以、不能、不该等。形成刺激,暗示学生作出反应。如学生做了好事(不愉快的事),你对他赞许地点头(摇头),经过自己的努力,能解决该问题。您对他善意地微笑,都是一种好的激励。
3、动作的暗示,罗丹说,动作有时比嘴还能“说话”。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手势意义虽然不同于某些指示性、导向性比较强的专业手语,但在数学教学中也有着明显的目的性与简明性。如许多演说家常常在各种场合巧妙恰当地用动作的暗示,常常以向前、向上、向内的体态动作表示一种希望、一种成功、一种肯定的积极意义。而对于学生,当发现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错误,或在数学课堂中心不在焉,但只要用手指轻轻划一下,或轻轻的敲一下他的课桌,然后配合眼神,使学生及时找到自己存在的问题的地方,并努力的帮助学生排忧解难。这样点滴地表示教师对学生的数学思维的倾注和爱抚,从而建立起彼此信任,激发学生努力探索数学的学习动作成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