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活跃我校语文课堂教学氛围的几点思考 刘明学

                   活跃我校语文课堂教学氛围的几点思考

                     ◎    陕西省定边县实验中学             刘明学

    摘要:目前,我校语文课堂教学氛围难以活跃,甚至语文课堂成了老师自导自演的“一出戏”。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在哪里?应该寻求怎样的对策呢?本文从教师自身素质及学生自身深入分析了其原因,并认为:教师应将情感带入课堂,课堂的精彩导入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等策略是改变现状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活跃课堂氛围;情感;精彩导入; 教学效果

    2017版《语文课程标准》中有这样一段话:“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积累言语经验,把握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由此可知,语文学科是很重要的一门学科,也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但纵观语文课堂,学生很难提出问题,只是一味地听老师讲析,已经习惯了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甚至懒于动脑思考,似乎语文课堂成了老师自导自演的“一出戏”,可见语文课堂枯燥、乏味没有一点活力。我校的语文课堂亦是如此,甚至情况更为严重。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如何改变我校语文课堂的现状?这正是本文探讨的两个问题。

    一、  分析原因

    (一)学生自身原因

    本校学生生源差,中职生居多,学生本身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形成初步的语文积淀,更达不到高中生应有的语文素养,所以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在近五年的一线教学中,我深刻感知我校学生呈一种漠视语文,被动学习的状态。在学生心里,语文学科可有可无,或者说早已把语文打入了“炼狱”,上语文课也是迫于升学考试和老师的压力,学生没有明确的目标和学习计划,对语文学科的学习也仅仅停留于上课被动听讲和书面作业的完成。他们对于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从不积极主动思考,更谈不上阅读课外书籍。由于学生没有丰富的古诗词积淀,对古诗词不感兴趣,一遇到古诗词就心生排斥、厌烦的情绪。柳永的《雨霖铃》,字字写景,句句含情,在学习本首词时,老师精心挑选悲凉伤感的乐曲配以朗诵,学生却蒙头大睡,由于学生的慵懒,使得本词原本凄美、伤感的离别之境瞬间被打破。学生不能把握“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的悲凉基调,对本词凄楚惆怅,忧伤悲凉的情感亦是难以理解。可见,学生对诗词缺乏兴趣,课堂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众所周知,学生充分的课前预习是一节好课,一个精彩拓展教学的前提,如若学生未能充分预习课文内容,那么预设的良好课堂氛围就很难得以发挥显现。在学习《过秦论》时,老师要求学生在课前查阅资料,了解先秦至汉代时期的历史,但在课上要求分析写作背景时学生却闭口不言,更令人失望的是,学生对于提到诸如“商鞅变法”“陈胜吴广起义”等历史事件更是闻所未闻。可见,学生在课前并未做功课,没有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文言现象的理解与积累是学习文言文的重中之重,在学习文言文时,学生只是一味地听,而不主动做笔记,直到老师再三提醒方才动笔应付,老师在课堂上表演的多,学生动得少,由此可知,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动笔习惯。常言道:“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学习语文没有好的积累习惯,是很难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的,也很难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师自身原因

    本校学生上语文课的无问题现象及经常表现出的厌学情绪,慵懒行为与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方法有很大关系。

    1.教师的教育理念。传统意义上的“重理论轻实践,注重知识灌输”的教育理念在语文课堂中表现的尤为突出。《师说》有云:“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可见,传统的教学理念认为,教师就是教授学生学业,解答疑惑的。教师一味地“灌输”,一味地“解析”,势必会影响学生主动性的发挥,久而久之学生的问题意识被磨灭了,语文课堂的“活力”也就不复存在。李商隐的《锦瑟》,多么富有朦胧美的一首诗,由于诗歌体现的情感较为复杂且说法不一,教师在照本宣科之后学生仍不解其意,最后只能就此作罢,落点只能是背诵、默写,学生的好奇心、问题意识也就得不到挖掘。

    2.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上语文课时,大多数老师仍然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即“满堂灌”式教法,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把已有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为己任,把学生牢牢拴在教材内,一方面禁锢了学生思维,另一方面也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二、对策探究   

    改变这种状况,需要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寻求解决的最佳途径。那么,怎样才能使我校语文课堂真正的“活” 起来呢?                               

    (一)教师要将情感带入课堂

    常言道“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所以,要想上好语文课,教师自身要有激情,同时还要调动学生的情感。在新课标当中,将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摆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那么,怎样让语文课堂回响情感的主旋律呢?

    首先,教师要带着情感去上课,教态要自然、得体、大方,哪怕上课时的一个表情,一个动作甚至一个眼神都要浸润自己的情感。学生积极主动发言时能投去赞许的目光,对讨论的问题心存异议时也能给予会心一笑。学习《劝学》一文时,在讨论荀子的观点在今天是否过时时,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观点甚至离题万里,即使这样,我们仍然要给予鼓励和赞扬,激发学生的自信心,令学生振奋,让学生在以后的课堂上都能“有话可说”。其次,教师要善于用课文当中的情感因素来感染学生。如我们在讲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用舒缓、沉静的语调朗读,让学生仔细揣摩情思,进而把朱自清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想要超脱但又无法超脱的彷徨和渗透在荷塘月色中淡淡的喜悦以及淡淡的哀愁完美表现出来,将学生带入特定情境,让其获得情感体验。

    (二)精彩的课堂导入

    由于我校学生基础较薄弱,学生普遍存有厌学情绪,所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导入。我们经常在课堂上听到这样的导入:“同学们,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某某文章”,这样的导入老套、直白,缺乏吸引力,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应当力求“简洁、新颖”,让学生眼前一亮,如学习《蜀道难》一课时这样导入“蜀道艰难险阻,无论是战争还是通行,自古以来都充满着传奇色彩,历代文人对此常发感叹之辞,那么蜀道究竟有怎样的传奇和艰险呢?今天我们就跟着李白一起神游《蜀道难》”这样的导入简洁、有力,既不夸夸其谈,又能将学生很快带入情境,也为整个课堂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三)充分利用课堂前五分钟

    本学期开始,学校也致力于课堂教学改革,尤其是前五分钟安排。上课铃声已经响了,很多学生还蒙头大睡。面对此种情况,老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发现问题后,心里暗想,必须让学生有事可做,不能让他们“偷懒”。于是,我就每天要求学生在课下时抄写一首古诗词或者一小段有趣的故事,每次上课前五分钟要求学生读诗词或者是讲一段故事,其他同学做点评,我做相应的记录,并在班上公布。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也能让学生很快“回归课堂”,学生注意力集中了,课堂氛围也就活跃了。

    (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之对语文学科感兴趣,是我们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而消除懒惰,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意识是培养学生学习的关键。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可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听”,更要动手“做”,只有在操作的过程中才能获得真知。鉴赏《登高》一诗,在分析诗歌当中的意象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悲愁”时,要求学生四人一组进行探讨,并将讨论结果分条书写,这样一来,学生带着疑问,深入思考,学会协作,充分讨论,既满足了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满足感、自豪感也油然而生,从而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氛围也就不言而喻了。另外,教师要谈吐文雅,表情丰富,上课时或慷慨陈词,或娓娓而谈,同样也能引导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

    总之,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所以,要上好一节语文课,必须要在营造课堂氛围方面多下功夫。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人民教育出版

    【2】张美玲,《做新时代的合格教师》, 天津教育出版社

    【3】胡昌淼,《语文教学研究》,  2009年第二期

    【4】念扎 ,《如何活跃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氛围》,164  杂文

    点击次数:169  发布日期:2020/8/12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