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之我见 杨晓丽
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之我见
◎ 陕西省韩城市金城区学巷小学 杨晓丽
作业是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师生为完成教与学的既定任务而进行的实践活动,是巩固和运用知识的重要手段,是教师检测教学效果的重要工具。新课程背景下的作业设计不能只重视作业的短期功利作用,忽视了作业长远的教育价值,因此要求作业设计要有新意、有创意,把知识、情感、态度贯穿于其中,使学生感受数学学习的魅力,关注学生主体发展的内在要求,激发创造潜能,培养创新意识。这样不仅可以巩固课堂所学的知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 联系实际设计作业,让学生学会学以致用
数学课本中的知识相较于其他学科来说是比较抽象而乏味的,因此将课本中的内容直接传授给学生会使学生产生抵触的心理。这会对课堂教学效果产生不利的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和课堂参与度也将大大降低。但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也总能看到数学的影子。若将课本中的数学知识同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应用联系,那么学生接受的知识就更加具体和形象,由此便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加渴望学到更多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更加复杂的问题。
例如,在讲解关于统计的知识时,如果教师忽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采用传统教学方式让学生观察教材中的统计图,根据统计表绘制统计图,那么数学课必然是无趣的。所以教师应把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融合教材与生活。如最喜欢吃的水果是什么?列举之后制作统计图,到各个班级调查,收集数据,按照统计表画出统计图。这样的教学内容对于小学生而言新颖有趣,通过自己亲自动手,习得数学知识,比教师直接展示教材中与学生生活没有关联的图片更有效果,这样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学到知识,同时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二、 根据层次设计作业,让全体学生得到提高
一个班级学生知识层次的不同,导致了他们学习能力的参差不齐。因此,教师在布置作业时不能一刀切,而要按照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原则,尝试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作业。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得到相应的发展。分层作业设计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精选有针对性的作业,到认真逐一批改作业,再到发现学生的认知差异实施个别辅导,这个过程实际上是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反馈-矫正-改进”的循环过程。这个循环过程既能让教师清晰地了解学生现有的学习程度,又能为下一轮的教学找到扎实的新起点。
比如,在学习了三年级上册“周长”中有关“长方形的周长”知识之后,我就根据班里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基础、学习能力等,布置了不同层次的作业,如学困生,完成这一数学作业:动物园要建一个黑熊馆,馆长10米,宽8米,四周用铁丝网围墙,问围墙的周长是多少;中等生,完成这一数学作业:动物园要建一个黑熊馆,一面靠墙,其余三面用铁丝网围住,馆长10米,比宽长2米,问铁丝网围墙的周长是多少;优秀生,完成这一数学作业:动物园要建一个黑熊馆,一面靠墙,其余三面用铁丝网围住,馆长20米,是宽的2倍,问铁丝网围墙的周长是多少?若每隔2米放一根柱子,那么需要几根柱子?这样,通过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我们便能满足所有层次学生的需求,使所有学生都能在数学知识上有所收获。
三、 开放思维设计作业,让学生个性得以展现
开放性作业有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多种多向思维性。在开放性作业中引导学生思维的多向化,使学生思维呈发散型发展,对同一个问题积极引导学生用多种思考方案,尽量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想象空间,使学生纵横联想,自由驰骋。开放性数学作业有一个明显的优势,既可以通过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一题多思等途径,训练和开启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拓展学生广阔的的思维空间。往往这种富有挑战意味的开放性作业,反而更能激起小学生潜在的求知欲、好奇心和好胜心。因此,教师设计开放性作业时,可以多从“精、巧”两个方面着手,寻找一些内容精、形式新、设计巧的练习题来提高学生完成数学积极性和创造性。
如“小华在计算3.69除以一个数时,由于商的小数点向右多点了一位,结果得24.6,这道题的除数是多少?”学生在熟练地掌握这道题的解题技巧以后,我在原题的基础上稍作变动,引出三道类似的题目,把“向右多点了一位”,分别改为“向左多点了一位”,“向右多点了两位”,“向左多点了两位”,这种一题多变的开放性题,充分调动了学生思维的敏锐性,他们跃跃欲试,或自主探索、大胆猜想,或合作交流,积极课堂气氛异常活跃,这种类型的作业,构成了学生无限的思考平台和广阔的四维空间,提高了学生应变能力和发散性思维的能力。
四、 多元评价学生作业,让学生心灵得到净化
人的内心总是有一种被肯定、被赏识的需要,为此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用赏识的眼光去评价学生作业,从中找到闪光点,给予激励的评价。有人说,教师的语言像一把钥匙,能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有人说老师的语言像一把火炬,能照亮学生的美好的未来。教师走进学生的心灵,认真评价学生的作业,让作业也成为教师与学生交流的平台。
传统的作业评价是教师的“专利”,往往是教师一人设计批改,学生常常处在被动甚至被忽略的地位,等待教师点评。教师在作业评价方面,应该适当地“让权”给学生,把过去只有教师评价作业,改为教师、学生相结合的多元评价体系,突破传统作业评价中教师单纯评价的局限。具体来说,可以有如下几种评价方式:自我评价。学生做完作业后,教师及时公布答案,每个学生对照答案自己批改作业,对于不同的解法师生共同讨论解决,完善答案,然后进行订正。每学完一个单元,引导学生集结错题,设计成错题集,充分发挥错题集的作用。分组评价。学生做完作业后,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共同讨论各习题的解法及答案,小组内讨论后确立答案,各组成员交换作业本,进行作业批改、矫正,由组长做好评价记录。教师复评。教师不但要对学生的作业情况进行评价,还要对学生的自评、组评进行点评。教师复评方式有:全员复评、抽查复评和针对性复评。
总之,设计数学作业,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创新。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因事而异,因时而异,因人而异,精心设计合理有效的数学作业,让数学作业真正成为学生增加知识,增长才干,丰富生活的向导,就能最大限度地拓展孩子的学习空间,并能真正减轻孩子的课业负担,激发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益,为新课标下的数学学习增添活力,增加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