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黄丽敏
八年级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 广西平南县同和镇初级中学 黄丽敏
摘要: 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是指教师既要教给学生适用的学习方法,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对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享受到自主学习的快乐。在八年级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呢?本文从重视语文知识与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重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促进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重视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三个方面去探究。
关键词:学生自主学习;在八年级语文教学;应用研究
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是指教师既要教给学生适用的学习方法,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对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享受到自主学习的快乐。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关键是教师善于打破传统的常规教学,由重视语文知识的学习到重视语文知识与能力的培养,重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和重视学生的过程与方法的转变。在八年级语文教学中如何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八年级语文教学经验,提出如下的几点看法。
一、重视语文知识与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力
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语文知识,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是语文课程的根本任务,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模式。学生自主学习的语文教学模式强调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学生自主学习语文教学模式的学习目标中分别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等五个方面提出要求。虽然表述的重点在语文能力方面,但也对相应的语文知识提出明确的要求。包括“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等。在以往语文教学实践中,往往出现弱化语文课程工具性的倾向:比如,不重视对课文文本的解读,不重视引导学生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从中领悟语言文字的表达技巧,也不重视落实相应的语文知识。解读文本时粗枝大叶,而把大量的时间精力用于对文章内容的随意发挥,把语文课上成思想教育课、音乐美术欣赏课,乃至主题班会课。其实,即使课文的内容是谈作者欣赏音乐的感受,教学的重点也应该是引导学生探讨作者是如何准确地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自己欣赏音乐的感受,以及引导学生恰当地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而不应该重点讨论音乐欣赏问题,否则那便是音乐欣赏课而不是语文课。
在八年级语文上册《背影》一文的教学中,我根据学生自主学习语文教学模式“重视知识与能力”的要求,明确地提出:①掌握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关键词句所表达的特殊感情;②学习作者抓住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形象特征进行描写;③领会本文语言朴实而简洁的特点;④学习作者认真体验生活,从平凡琐事中提炼意蕴丰富的写作素材的方法;⑤通过品味本文语言,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这样的知识与能力目标要求。
教学《背影》一课时,我注意了紧扣文本,注重对文本的解读。我首先提出三个问题:(1)“祸不单行”一词在文中具体是指什么?(2)“找出文中正面表现父爱的语句”(3)“找出文中表现‘我’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语句”。引导学生通读全文,学生怀着浓厚的兴趣,在理解“祸不单行”词语意思的基础上,从文中找出“祖母去世、父亲失业;父亲还帐缺钱,只好‘变卖典质’;办丧事要用钱,只好再去借钱”等“惨淡”的家境。再通过探究这部分内容与下文刻画父亲的背影有何关系、为何反复写父亲“黑布马褂、深青布棉袍”的穿着,培养了学生知道作文中的铺垫、情感氛围、前后连贯等地地道道的语文知识。然后重点研读“车站送别”一节,推敲父子双方的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以及父亲的肖像特征,对文本的解读和对语言文字的品味都比较深入细致,既掌握了重点词、句知识,表达方式、描写手法、修辞手法等语文知识,又提高了感悟作品的语言和在平淡的文字中体会蕴含的父子深情的语文能力。
二、重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力
丰富的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一大特点。语文课程的内容都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表达的是关于社会人生的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不像数理化课程的内容都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生活相去较远,也比政治、历史等课程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因而语文教学更能直接影响学生学习内驱力的激发,这是语文教学的特有优势,也是语文课程理应承担的重要任务。而且,语文能力包括语言文字能力又不单纯是语言文字能力,阅读文章要能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写文章则是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因而语文能力的高下与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与学生学习内驱力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也是必须重视语文课程人文性的重要原因。
一度时间,在考试这根指挥棒的驱使下,语文教学越来越弱化思想内容,越来越多地舍弃了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性内涵。自主学习的语文教学模式强调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这一点也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中的情感教育因素,为学生心灵发展树立人格楷模;列举生活中的榜样模范,为学生的心灵成长提供“文化大餐”;善于用多种教学方法创设必要的教学情景,以情生情,以理激情,借景生情,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力的价值取向。
三、重视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力
传统语文教学的一个突出的弊端就在于压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满堂讲、满堂灌,学生只能被动地听和记。讲授内容陈旧老套,千篇一律,无非段落层次、中心思想、写作特点之类。而学生自身在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会、见解以及情感态度得不到重视,也没有表达的机会。学习过程中只有接受,没有思考,无法形成和坚持个人见解。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丧失了独立学习的能力,熄灭了探索的动力和兴趣,最终遭到扼杀的是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只能抱着一堆现成的结论和不知道是否有用的知识几乎空手而归。
学生自主学习的语文教学模式将“过程与方法”列为语文课程的目标之一,强调不但要重视学习的结果,而且要重视学习的过程,要研究和关注学生在什么样的过程中、用什么样的方法进行学习。强调“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初中阶段的阅读目标中,要求“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学生自主学习方式并不玄奥和神秘,只要领会其精神实质,运用起来并不困难。在实际操作上,只要能引导学生在仔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相机点拨、诱导,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带着目标学习,这是自主学习取得成功的前提和条件。之后,可设计3-5个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进行广泛深入的讨论即“多重对话”,通过组内同学间的合作和探讨,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成果,学会倾听和批评别人意见,学会表达和反省自己的观点。那么这样的学习过程就是“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就在这样的讨论和辩论之中,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感受和评价的能力,以及口语表达、倾听和应对的能力都在不知不觉之中提高了。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平等对话的参与者。比如:要采用肯定、赞扬的方式,或具体点拨与指导的做法,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与提高,使其从内心体会到学习成功的乐趣与满足;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亲密融洽的师生关系;还要注意在语言艺术上下功夫。这个角色很像电视谈话节目的主持人,当然也有区别,可以坦诚地表达看法,参与对话讨论,对学生认识上的明显偏差,也应该给予必要的评说与指导。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学习方式体验感悟,既能整理归纳所学所知,又可帮助学生打开思维的大门,实现语文与生活的衔接。
把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力落实到语文教学中去,对语文教学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目前,我们已把它作为专项研讨课题,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还将作更深入的实践与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