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和谐的语文课堂教学 邓佐俊
创设和谐的语文课堂教学
◎ 四川省资中县双龙职业中学 邓佐俊
众所周知,课堂教学直接决定着教学效率的高低。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认识到和谐的课堂教学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和谐的环境里才有最活跃的思维。和谐的语文课堂教学能使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索,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知识,发展了能力。那么,如何创设和谐的语文课堂教学呢?
一、教师与学生的和谐
课堂教学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富有创造性的师生互动的活动。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成功的基础。现代教育思想告诉我们:师生关系和谐融洽,学生才会乐于接受教育。教师能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学生能否全面主动地学习,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生关系是否和谐良好。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上课,是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劳动。这种劳动的成功,首先是师生之间的相互关系来决定的。”在课堂上,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能促进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取得可观的教学效果。反之,如果师生关系紧张,学生有抵触情绪,那么教师在课上表现得再好,也只能是对牛弹琴、徒劳无功。所有优秀教师上的课,都是达到教师与学生思想的高度和谐融洽:师生之间似心有灵犀,教师每举手投足,学生都心领神会。
和谐的师生关系主要靠教师来实现。师道尊严的思想羁绊着教育的改革。我们必须树立新型的师生观,师生关系是民主、平等的;师生的教学也是相互促进的。在课堂上,教师应态度和蔼,目光亲切,要善于控制不良情绪,要善于运用各种教学艺术,使学生身心得到放松。在这种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中,学生学习起来既专注又活跃,会取得明显的教学效果。我在指导学生自读《第一千个球》时,这样导入:同学们喜爱足球吗?近来有没踢过啊?学生们很活跃,男生更是热情高涨。此时我再说,老师也很喜欢足球,从读初中到现在都经常踢,可惜做不了球王。今天我们一块来了解一下真实球王的故事,好吗?学生们都会心微笑了,就这样一下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和谐的师生关系为教学成功打下了基础。
二、教法与学法的和谐
课堂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双边活动。教学方法包含了教法和学法。教法与学法的和谐主要体现于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的紧密结合,不可偏废任何一者。“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会学习才使学生终生受用。在这种思想下,教师的主导作用不仅是指“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导思路,导方法,引导学生去探索,去思考,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学会“怎样学习”。因此教师对教法的选择和运用必须结合对学法的指导和实践。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针对设计的问题或学生自己提出的疑问进行点拨启发;学生通过深入思考,解决了疑问,并从中受到启迪,掌握了规律,然后再到具体课文中实践,从而提高自学能力。每篇课文都有自己的特点,但同一种文体的课文是有一定的规律。教师要善于给学生总结,使其掌握思考的方法。如:说明文,主要思考:写了什么事物?写出事物什么特点?用了什么说明方法?状物写景类的文章,主要思考:写了什么景物?有什么特点?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情感是如何表达抒发的?哪些优美的句子值得认真品赏?再如现代诗歌,一般的思考问题有:写了哪些意象?用了什么写法?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可以从哪些角度去赏析?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学生从中掌握了规律,就会触类旁通,学以致用。
三、课堂氛围与课文内容的和谐
任何课堂教学都会形成一定的氛围,或轻松,或严肃,或松散,或沉闷,或喜悦,等等。这虽与教师的教学风格有关,但作为语文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内容的文体、情理,以及语言特色来创设与之高度和谐的课堂氛围。如教学说明文与教学诗歌要有不同的氛围;同是诗歌,因为感情基调不同也应有不同的氛围;再如初一年级的《春》和初二年级的《背影》虽同是朱自清的散文,但不能有同样的课堂氛围;又如用轻松活泼的氛围去教《大堰河——我的母亲》是不合适的。课文内容不同应有不同的课堂氛围。
课堂氛围与课文内容的和谐,关键在于教师依据课文内容的特点,借助语言、音响、图片等手段来创设。“文章不是无情物”,教师要善于把作品中的“情”移到学生心上,从而产生共鸣,受到感染。我在教余光中的《乡愁》时,先介绍作者情况,并让学生朗诵学过的有关乡愁的诗句,然后采用朗读、听录音等手段成功地创设了忧愤的氛围;学生很好地理解了诗中的意象和内涵,特别是最后听《我的中国心》的歌带时,学生们都屏住呼吸,沉浸在那种忧愤激昂的氛围中,深深地被余光中的思乡之情、爱国之情所感染。事实证明,只有与课文内容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才能使学生怀着饱满的情绪从事学习。
四.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和谐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是基础,人文性是核心,也是最终归宿,两者的和谐统一表现为在语文的听说读写训练中以人文精神为指导渗透人文教育,使两者有机结合,相得益彰。在这种理念下,语文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一种人生体验,一种人性感受。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释放活力,施展个性,发展个性,以至个性腾飞。
为此,教师必须借助各种手段,引导学生用心领悟体会课文中的人文精神价值;同时在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时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允许学生有个性的语言表达。在课堂上教师要精心设计各种活动,如问答、演讲、辩论、写作、……,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既得到语言文字的训练,有受到潜移默化的人文教育。我在教《爱莲说》时,最后设计了一个讨论的环节:怎样看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何才能“出淤泥而不染”?这使学生既训练了语言文字的运用,又培养了自主探索能力,同时认识到一个人应该保持正确的价值取向,从而在学习中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
总之,和谐的语文课堂教学是语文美的载体。在轻松和谐的课堂上,学生才能自主学习,积极探索,发展个性,并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感受到探索的乐趣以及成功的喜悦。和谐的语文课堂教学应成为语文教师的一种教学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