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胡兴华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 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大龙镇小学校 胡兴华
小学科学学科是一个基础学科。“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这是《国家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一条核心理念。探究教学也就自然成为科学教学的关键,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探究式学习被越来越多的老师所认可。从新课程实施来看,有关科学探究性学习存在的问题也不少。如何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能力,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我本人在探究教学中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现综述如下:
一、积极为学生创设情境,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对一个问题的结果提出尽可能多的假设和猜测,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探究热情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必须重视培养学生在不同的知识和实践领域内进行思考探究的能力。在教学中,要想真正开阔学生的视野,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增强探究能力,仅凭老师灌输一点现成的书本知识是不够的;而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千方百计创设情境,让学生吸收更多的信息,拓宽知识面;而不要仅局限于固定的模式,以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如在教《热胀冷缩》这一课时,需要做金属球穿过铁环实验。在正式实验前教师可以让学生设想一下金属球能否穿过铁环,可以出现什么情况。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这个有趣的实验强烈地吸引了学生。接着学生在老师指导下演示金属球穿过铁环的实验,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他们在探索中弄明白了问题的原因。这样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学得既主动又有趣。实践证明,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对探究教学的热情。
二、指导学生用已获得的知识自行探求,培养学生探究的主动性
科学教学的基本过程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应用所获得的知识,认识和理解自然事物。因此,老师要尽可能地启发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自行进行探究活动。这就要求在教学中,老师要为学生准备恰当的感知材料,引导学生注意观察,主动探求知识,这是培养学生探究主动性的前提。
如教《昆虫》一课时,我让学生留心观察图片中的昆虫,并引导学生根据昆虫对人类的益处和害处,对昆虫进行分类。有时将一些不同的昆虫带进教室,逐一指导学生仔细观察 ,并要求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准确识别益虫和害虫。对一些不太明白的问题可以到网络上查找,激发了学生探究的热情和主动性。
三、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在课堂最短的时间内,提出尽可能多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提出问题,学生才会有强烈的探究问题的欲望。”这是一堂成功的科学课的关键。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教师根据观察现象本身,给学生适当的时间观察、发现、提出问题,教师切忌为了走过场,流于形式,为了完成探究的所有环节,而及早地进入所谓的正题。这样有时往往在学生探讨最激烈时停了下来,挫败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在实施“科学探究型”教学时,科学探究活动可以是全过程的,也可以是部分地进行。如某些课侧重于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假设的训练,不必拘泥于每次活动必须是从头到尾、按部就班地完成,一个科学探究的全过程,要根据教学内容灵活掌握。
四、多一把评价的尺子,鼓励学生多参与探究活动
科学课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重要的是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单纯以一张试卷是不能评价学生。只有注重了过程的评价,才能有一个好的结果。另外,评价的方法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不只是考试这一种形式。例如:在平时为学生建立一个成长的记录本,及时记录学生的各种变化,从发展变化的程度上反映学生的成绩。通过实验竞赛等形式来评价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还可以让学生通过完成一定的自然环境、自然事物或自然现象等的考察研究,撰写考察报告来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等等。在对学生的评价时,应让教师、学生、家长甚至社会成员参与。总之,应重视学生的评价,应有一个公正、积极的评价,以促进学生愿意参与探究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