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在品德教学中积极引进立体式的生活材料 何 浩

    在品德教学中积极引进立体式的生活材料

       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大安镇第一小学校     何   浩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价值,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儿童的生活是品德教学的基础,如果脱离了生活的土壤,我们的道德教育也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那如何让品德教学走近学生的生活世界呢?最直接的途径就是让学生走出校门,贴近生活,步入社会,在实践与体验的过程中受到教育,学会做人。但是这样的做法,主观上普遍的品德课教师没有如此多的精力去组织大量的体验生活和社会实践活动,客观上由于受到时空限制存在着许多物质上和操作上的局限性。因此,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必须更多的采用间接的途径,即把生活材料引进课堂教学,引入生活的源头活水,使小小天地容纳人间万象,使学生在生活的丰富多彩、有血有肉的感性材料中学习道德知识,熏陶道德情感,形成道德行为。

    一、真实鲜活的生活材料是品德课堂的“源头活水”

    回归生活、关注儿童现实生活”的课程理念决定生活化是小学品德课程的首要特征。《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童年是一个蕴藏着巨大发展潜力的生命阶段,它不仅仅是未来生活的准备或教育手段,其本身就蕴藏着丰富的发展内涵和价值”,因此我们要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源头活水,从儿童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中挖掘生动鲜活的材料,引入品德课堂并生成活动主题,充分挖掘和锤炼生活材料这一极具教育价值的“富矿”。

    1、生活化的文字材料包罗万象

    生活化的文字材料包括案例、故事、诗歌、谜语、名人名言等等,这些材料学生在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常常可以接触到,对孩子们来说有着一种传统意义上的教材所不具备的特殊的亲和力。

    2、生活化的图片材料形象鲜明

    书本上的插图、杂志上的图画、自己拍的照片等生活化的图片材料能对人物、环境、主题等提供生动叙述,有助于说明教材内容的意义,从而使课堂上的“理”更好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3、生活化的音像材料立体动感

    运用幻灯、电视、电影、录像、录音等音像资料,可以使教学更生动、更直观,既有利于增加教学的信息流量,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多媒体、网络资料将在今后的品德课堂发挥其无穷的魅力。

    二、恰到好处地呈现生活材料能为品德课堂“推波助澜”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并不是儿童生活的简单翻版,其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用经过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在品德课教学中,我们引入的生活材料,本身对孩子来说就具有亲和力,能使道德教育更贴近孩子的现实世界。我们应以此为载体,在课堂教学中善于捕捉孩子心灵跳动的脉搏,把握住教学契机,恰倒好处地呈现材料,实现“基于生活材料,超越现实生活”。

    1、先声夺人

    新课导入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在这一环节恰倒好处地呈现现实生活中真实感人的生活材料往往能够迅速调动学生的情绪,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明确学习的方向和目标,从而达到一种先声夺人的效果。

    2、启迪思维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引入开放性的材料,并引导学生多角度分析,既可以提高学生兴趣,也可以锻炼其思维能力,提高其思维品质。

    3、渲染情境

    好的课堂,是想象展翅而飞的起点,可以使学生对教学内容实现提高、升华,可以使学生深思、醒悟、激励、奋发,留下“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韵味。

    三、立体式地运用生活材料将使品德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说过:“在学生思想和行为之间有一条小小的鸿沟,需要用实践把这条鸿沟填满”。在品德课堂教学中引入焕发着浓郁生活气息的材料,正是重视了课堂与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有效地衔接起课堂和生活这两个时空,有利于孩子们构建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以此作为道德教育的新资源和课堂教学新的生长点,多层面、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式地对这些材料进行比较、剖析、综合、拓展,使品德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1、课前注重调查和积累生活材料,铺垫学生的道德认识

    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活”的源泉。课前,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道德基础,让他们通过调查积累生活材料,借助已有的道德经验,为直奔主体教材的学习“铺路搭桥”,为实现该课的道德认知教学目标起到铺垫作用。如教学《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一课时,就可以在课前发动学生小组分工搜集相关材料、调查情况。学生通过循序渐进的生活调查和资料收集,不仅自我积累和整理了大量的生活材料,而且帮助学生初步了解了共产党领导人民翻身得解放的艰辛,引起对中国历史探究的兴趣,提高了合作学习的能力。而且课前将各组的小报或实物展览在教室四周,上课时让学生讲述有关战斗的故事,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自信心,真正让学生成为品德课堂的主人。

      2、课中注意剖析和体验生活范例,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

      育情悟理是品德课达成教学目标最重要也是最关键的环节,因为“情”是通向“理”的桥梁,“情”和“理”又是促进学生“知”“行”统一的纽带。“情” 从何处来,“理”在何处明?课中,教师在凭借教材的基础上,要把生活材料作为教学的新资源,引导学生对道德素材进行深刻的价值分析和心理体验,激发其道德情感,达到悟理的教学目的。

       3、课尾注重列举和评析生活实例,升华学生的道德认识

      为了让学生明理更为深刻,价值取向更具有生活意义和社会效应,在课尾环节,教师应让学生多列举和评析生活中的实例,多质疑生活中的“两难”问题,使品德课教学更具有生活化气息,以达到帮助学生进一步升华道德认识的目的。

      4、课外注重实践和拓展生活材料,规范学生的道德行为

      教师虽然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明白了生活中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的道德行为准则,但学生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就未必能按课内所要求的道德规范去做。所以,新课程标准还特别强调:要拓展材料、加强实践,促进学生的知行互动和谐发展。

    儿童是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各方面发展的。在品德课中也只有积极引进立体式的现实生活材料作为源头活水,才能诱发学生的思考、探索、参与、创新,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使课堂焕发出生活的清新气息与生命的青春活力。

     


    点击次数:108  发布日期:2020/6/14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