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生活数学”教育,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 林泽政
实施“生活数学”教育,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
◎ 四川省乐山市沐川县永福学校 林泽政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学生的数学知识与才能,不仅来自于教材,还来自于现实生活。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就应该把数学知识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让数学教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亲历数学的过程后,学起数学来就会感到自然、亲切、真实,会不断诱发学生的内在知识潜能,促使学生主动地动手、动口、动脑,想方设法来探索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下面笔者就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生活数学”教育问题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数学课程生活化的重要性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在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的同时,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能够提高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数学教学生活化,放手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身边的数学问题,将数学教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实践、探索的机会,加深学生对于数学的理解,挖掘学生的创造力,让学生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所以要将数学课程生活化。
二、适时捕捉身边的生活素材,感知数学的生活化
在新课导入的时候,我们尽可能地选取一些富有时代气息、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为学生熟悉的和感兴趣的、能引起学生积极思考探索的材料,既能使学生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在学习“统计”知识时,课前让学生预习教材,并模仿教材的内容让学生去统计学习小组中每个成员对各门课程的喜欢程度,把统计的数据记录下来,进行分析。统计结果出来以后,发现喜欢上体育课、音乐和美术课的学生比较多,大家分析认为这几门课比较有趣,又不进行文考,学起来轻松愉快。又如在教学“米的认识”时,利用前一节课刚刚学习厘米的知识,让学生在课堂上用尺来测量教室的长度和宽度。学生一实际操作就感觉到很麻烦,尺太短,教室太长,测量时间久且测出来的数据误差大,准确度还差。在学生迷茫和困惑之际,老师适时地引入“米”,出示米尺,就会深深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思考。教师接着介绍在量比较长的物体时,我们常常用米来做单位,并用米尺来测量教室的长度。通过这样的引入学生很容易能理解厘米是用来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米是用来测量比较长的物体。
三、创设教学情境,在活动中产生数学问题
数学无疑来源于生活,与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和联系。但数学作为一门严谨的学科,有其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它与现实生活保持着一定的距离。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常想方设法创设引人入胜的不同教学情境。教学情境的创设,不应只是停留在绚丽多彩的动态画面上,而更要扎根于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将孕育的数学问题暗含在探究活动中。如在教学小学三年级上册“平均数”时,可以创设一个让全班同学分组夹弹珠的活动情景。游戏结束,教师宣布夹得总颗数最多的小组获胜。课堂上马上就会有学生反对,“老师,他们那些小组人多,我们这组的人数最少,夹的弹珠个数怎么比得赢他们组呢?这样不公平啊!”教师反问: “那你们说怎样才算公平? ”学生们展开热烈讨论,商讨片刻,得出:每组的人数如果同样多,就看那个组夹的总数最多;如果人数不同,可以算出平均每人夹了多少颗弹珠再进行比较。一个小小的课堂游戏,使学生明白了“平均”二字的重要性,这时教师就可水到渠成、适时地引入“平均数”,这样使得学生在轻松学习的同时,更有效地掌握了数学知识。
小学数学教材呈现给学生的大多是抽象化、理性化、标准化的数学模型,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恰当地将这些抽象的知识和生活情景联系起来,并引导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产生的生活背景,学生就会感到许多数学问题其实就是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而且使他们体会到只要用数学眼光留心观察广阔的生活情境,就能发现在平常事件中蕴含着的数学规律。总之,数学即生活,只有将学生引到生活中去,切实地感受数学的价值,才能使他们真正地理解数学,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