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探究 陈瑛瑶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探究
◎ 广西贺州市八步区铺门镇上洞小学 陈瑛瑶
摘要: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中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然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还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笔者就合作学习中分组的有效性、分工的有效性、内容的有效性、合作的有效性、评价的有效性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讨,提出了一些粗浅的意见。
关键词:小学数学;合作学习;有效性;探究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因其具有使学生优势互补、形成良好人际关系,促进学生个性健全发展的优点,故新课程改革强调将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本次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有效学习方式之一。但是,在教学实践中真正要将小组合作学习行之有效地开展,实现“1+1>2”的效果,绝非易事。下面我就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分组的有效性
小组构建有如房子的结构,结构好坏决定房子质量。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构建科学合理的小组至关重要,它决定小组合作学习成功与否。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最常用的分组方法就是按学生所在的座位进行分组,认为这样的分组简便快捷,利于操作,却没有考虑到这样分配能否最大限度地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因此,教师对学生的分组要进行认真的研究,科学的设计,以确保分组的有效性:
(一)组合数量要合理
小组人数一般以4--6人为宜,最好4人。
(二)分组结构要科学
分组要力求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的差异等进行分组,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原则,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做到每组的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的比例相当,尽量保证一个小组内的学生各具特色,能够相互取长补短。如以6人小组来说,应该有2名优等生、3名中等生、1名学困生。组内异质有利于组内学生相互合作,组间同质有利于班级小组间公平竞争。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根据学生的综合表现定期进行人员调整,以保证小组间学生的竞争力。
二、分工的有效性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目的就是促进每一个学生都能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来,通过自主的学习来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够在完成组内任务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能力,在知识的探索过程中提供自己的看法和思路,与同学进行探讨,只有这样才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然而,传统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只是单纯地将学生进行分组,并没有对学生的分工进行合理引导,导致小组学习中很多学生只是表面上参与了学习,而并没有充分进行思考,学习效率不仅没有提高,反而更加影响学习质量。要使学生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而非表面上的“合坐”,则要确定每个成员的分工,将特定任务分到特定的成员身上,每人都有相对侧重的一项职责,担任一个具体的合作角色,最大限度地发挥小组成员的作用,达到高效学习的目的。如可以设置组长、记录员、报告员等职,组长负责本组学习活动的组织、分工、监督等,让每次合作学习有序开展;记录员负责将小组讨论的要点记录下来便于向全班交流汇报;汇报员负责向全班汇报本组讨论结果等。当然,这种角色分工不是长期固定的,组内成员可轮流担任,实现小组角色的互换,增进生生互动的有效性。
三、内容的有效性
要使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有效开展,选择恰当的学习内容是关键。在小学数学课本中,并不是所有的数学知识都适合小组合作的教学方法。因此,教师要依据学生发展的特点以及接受知识水平的能力,精心设计适合小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使学生有目标、有针对性地进行研究、分析,这样既能有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又能避免浪费有限的课堂时间,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教师所想讲授的数学知识内容,促使小组合作学习达到最优化。那么什么样的内容适合安排合作学习呢?
(一)学生有知识经验的学习内容
这类内容兼顾所有学生,参与面大,能让所有学生都有话可说。如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数图形中的学问》是一个探究规律的学习内容,要求学生对一个或一组图形进行观察分析,从图形的特征出发,数出符合特点的图形数量。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观察图形,然后四人小组讨论如何数才能又对又快。因为学生对这个知识有一定的经验基础,所以提出许多方法,讨论之后,学生一致发现按照一定规律数,可以既对又快地数出来。
(二)具有探究性和挑战性的学习内容
有挑战性的内容,是学生产生学习激情的最好的“催化剂”,当然,难度要控制在“跳一跳就可以摘果吃”的“最近发展区”,学生才会努力的去摘。来之不易才难忘,太难太易都会打消一个人的积极性。
(三)解决方法和结果开放的学习内容
这些内容能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中,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深入研究,得出正确的结论,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拓展了思维空间。如四年级下册图形的分类,因为分类的标准不同,结果也不同,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小组成员分一分,既能让自己的分类方法得到推广,又能知道还有其他哪些分类方法。
(四)个人无法完成的学习内容
学生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或者难以发现的规律,这个时候通过合作解决问题,效果自然明显。比如求圆的周长,这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单凭教师的讲解,学生根本理解不了,单靠学生个人的力量也无法达到教学的目标,这时就需要小组合作学习,齐心协力,通过操作实践活动,得出结论。
四、合作的有效性
合作交流是合作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有效的合作交流,能够实现优势互补,促进知识的建构,能给每个学生创造主动参与学习的机会,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合作学习弥补了教师一个人不能面向每个学生进行教学的不足,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与交流,培养了学生的协作意识。
(一)转变角色,当好合作者
在小组开展合作与交流时,教师的角色变为一个合作者。要使小组合作真正有成效,教师除适时的组织、引导外,还必须置身于学习小组中,参与到学生中间去,在内容、时间、学生的情绪等方面,适时进行调控,以达到相互学习,相互提高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既不能过多地干涉学生的学习过程,又不能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袖手旁观,要教给学生一些探索、发现的方法,让学生会探索、会发现,不断引发学生思维碰撞,把学生的探索引向深处。要发挥学生主体意识,让小组成员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对话与交流。教师要适时变换角色,参与其中的学习、合作、交流,做个平等的参与者、耐心的引导者、热情的帮助者。
(二)有效组织,合理调控
首先,在合作学习前,要让学生独立思考。要是在合作学习之前不让学生进行自主、独立地思考,那么合作学习就失去了意义。只有教师在提问学生之后,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在学生思考过后发表自己的观点后,才能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其次,合作学习前教师要给学生提出明确要求。让学生明确自己的任务,有利于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提高。再次,保证足够的合作时间。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保证学生有充足的合作时间。最后,在学生合作时,教师要适时环视课堂,了解合作情况,及时进行调控,避免合作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要有目的地深入小组指导学生进行有效合作。
(三)发挥优势,高效合作
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后,组内进行合作学习,这一环节是合作学习的核心环节,这一环节组织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因此在这一环节要充分发挥组内每一位学生的优势特长,合理分工,教会学生合作方法技能,让学生各尽所长,集思广益,通过合作快速解决问题,高效完成合作学习任务。例如我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组织学生分组做实验,有的学生测量,有的学生记录,有的学生总结结论,组内学生各司其职,探索圆锥体积与和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孩子们每个人都兴高采烈,洋溢着主人翁的自豪感。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更是发挥得淋漓尽致。孩子们不仅学会了知识,也锻炼了动手能力,更尝到了合作的乐趣。
五、评价的有效性
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后,教师要带领学生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一定的评价。这是学生间总结学习成果、教师接受信息反馈并做出判断的过程,一定要全面而有激励性。
(一)学习过程的评价
新的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学习过程的评价,小组合作学习更注重学习过程的有效性,因此教师必须对各小组的合作学习进行现场观察和介入,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才能及时、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实事求是、全面准确地对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态度、合作方法、参与程度等进行评价,使各小组明确自己努力与改进的方向。
(二)学习结果的评价
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既要体现个人的智慧,更要体现团队的力量。因此在评价学习结果时,要让学生个人看到自己的点滴进步,给予充分肯定,又要让小组成员分享到集体成功的喜悦,及时奖励优胜小组,能大大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促进下一阶段合作学习的顺利进行。
(三)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评价不能只是教师的评价,要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生生互评、组间互评,力求全面、科学而又具有激励性。
“没有合作的课堂教学,不是真正的课堂教学”。 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学习形式,我们要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探索,以使小组合作学习变得更加有效,更符合学生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