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学生数感的教学策略毛建亮
培养小学生数感的教学策略
◎ 广西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城北镇中心校 毛建亮
摘 要:数感是学生基本的数学素养。帮助学生建立数感是数学教育的重要任务。文章从“在生活体验中培养数感”;“在具体情境中培养数感”;“在估数活动中训练数感”;“在动手操作中培养数感”等四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培养;小学生;数感;教学策略
数感,顾名思义就是学生对数的感觉,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理解数和运用数的意识。《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学生的学习要“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在此明确地把数感作为小学生数学学习的目标提了出来。数感来自于数学实践,又指导数学实践,就象美术有“美感”,音乐有“乐感”,语文有“语感”一样,要学好、用好数学,就应该具备良好的“数感”。数感是人们的一种基本的数学素养,它对数学教学和数学的运用起着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呢?
一、在生活体验中培养学生的数感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教师要创设条件,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中,既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让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也说过:“从学生生活经验中举出的例子,将有助于他们把所学习的概念跟日常生活中十分熟悉的事物之间建立起联系来。只有当学生把所学知识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内化知识。”我们要把培养学生的数感,从室内扩展到室外,校内延伸到社会。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生活活动中,培养学生感知、发现、探索身边的数量。例如在“认数”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数学素材,努力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以帮助学生把握“数”概念的实质,真正理解“数”的意义,建立良好的数感。比如引导学生去数数:一个人、二张桌子、三把椅子、四本书、五间教室、六朵花、七棵树......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让学生在生活中体会了“数”的含义,在现实中初步地建立了数感,让“数”与生活密切联系。
二、在具体情境中培养学生的数感
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不仅是理解数的需要,同时也会加深学生对数的实际意义的理解,使学生有了大一些,小一些,大的多,小的多等数概念的理解,使数感得到培养,数学素养也得到提升。例如:在进行数大小比较的教学时,我出示50、86、47、8这些数时,请学生比较大小,学生很快能用“ > ”或“ <”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于是我引导学生86与8比较,你觉得他们之间的关系又怎样?学生很快就会用“大得多与小得多“等语言来描述它们之间的大小。我又引导:50与47两个数比,怎么样?和三个数比,又怎样呢?学生明白了50>8,50 <86,同样的方法也可以用在分数意义的教学上,教学时,我把一块饼平均分成2份。每份占这块饼的几分之一?把一盒饼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占这盒饼的的几分之几?为何都可以用二分之一表示?请你比较一下,这两个二分之一表示的大小一样么?为什么?学生通过深入理解发现,1/2这个数,它们所占的单位“1”不同,大小也不同。只有在具体的情景中,学生才能知道数的大小的相对性,从而加深对数的实际意义的理解。
三、在估数活动中训练学生的数感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对具体数量的感知与体验是学生建立数感的基础,教师组织估数活动,使学生观察、体会数的情境,结合现实素材感受数的意义,对数量作出较准确的判断,能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数感。如:在进行数目估算的教学时,我请学生试着估算一下一把大米有多少粒?一页书有多少字?1000张纸有多厚?全校有多少名女生?学生在估算时很少有人会凭空估计,大多数学生都自觉地把估算的数平均分成若干份,数出其中的一份是多少,再看看大数相当于一份的多少倍,用这种方法估算这些大数。当学生把一份的量与大数进行比较时,观察并感受大数相当于小数的几倍,体会了大数的多少,也了解了大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学生在这样的估算训练中,估算能力逐渐提高,能够见到生活中的事物,很快和数建立起联系,体会了数的大小,多少的实际意义,学生对数的感知能力也会逐步提高。
四、在动手操作中培养学生的数感
数学知识包含的内容虽然很繁杂,但却具有共同的特点:抽象性、概括性和逻辑性,对于学生而言学习起来较难理解,特别是对于抽象思维较弱的学生,更是学习起来困难重重。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可能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实际背景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动手、动口、动脑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感悟数学知识,建立数感。譬如,当学了长度单位,重量单位后,就应利用身边的物体比划比划,到操场上去走走、跑跑、测测、量量、让学生感受1厘米、1分米、1米、50米、100米的距离,到商场去摸摸、掂掂,感受500克、1千克的分量;在学了认识物体和图形后,用手头的物品来画圆、画长方形、画三角形、画正方形...... 通过以上各种方式的操作活动,让学生“触摸”了数学知识,获得了亲身感受,从而利用这种直接经验去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了学生的数感,为将来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随着时间的推移、知识的积累,学生到了高年级时,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在实际问题中找出蕴涵的关系和规律,初步掌握一些有效的表示、处理和交流数量关系以及变化规律的工具,从而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数感,把数感的建立与数量关系的理解和运用结合起来,把符号感的建立和初步的数学模型的建立结合起来,使学生整体的数学素养得到大幅度提升。
总之,学生数感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创设数学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去感受、体验,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数感的发展和数学素养的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