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初探 许青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初探

    ◎   福建省福州乌山小学    许青     

    随着新课程的深入开展,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逐渐成为了教育教学关注的焦点。大家达成共识:课堂无论有多开放、多自主,最终都要走向有效,特别是数学课堂的有效性,更是我们教师所不懈追求的目标。那么,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下面就我在平时教学中的一些体会谈几点个人的看法:

    一、有效的数学课堂应把握明确清晰的教学方向
       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取决于课堂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的设定及实现程度。从教学内容角度看,有效教学所确定的教学内容应该是科学的(与学术界认识一致)、精要的(是学科的“核心知识”且相对集中)、适中的(切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从教学目标角度看, 有效教学所确立的教学目标应该是明确的(教师对目标有自觉意识)、集中的(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可测的(能具体描述学习程度和结果。例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可制定如下教学目标:①基础知识方面:结合直观图形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掌握分数的读法和写法;②基本能力方面:能应用分数表示图形里的阴影部分,能在图中画出阴影部分来表示分数,在数线上标出一定的分数;③思想情感教育方面:培养起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自觉性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并且把这些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各项要求组成一个整体,做到在教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能力,发展智力。这样就能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思想情感教育三个方面得到协调发展,全面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当然三维目标不一定非得在一节课中完美体现,这就要因材定标,因势利导,最起码在一个模块、一个知识整体教学中充分体现)。

    如果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预设都是科学的、适当的,那么有效的课堂教学就是追求学生的学习内容、发展程度与预设尽可能地接近。但是,许多教师不能在预设和生成之间求得平衡。或者“预设味”过重,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或者一切以学生为重,课堂过分围着学生打转,淡化了教学的内容、目标。要解决两者的冲突现象。我认为这要把握一个“度”,即运用妙手展现动态生成时必须与教学相辅相成,形成一对矛盾的统一体。我们切不可认为要动态生成就可以淡化、抛弃预设,同时我们又要不断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运用教学机智,有效落实教学目标。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进程中“应该通过重复、确认、淡化等方法很好地把握课程的前进方向,而不是放任自流”。只有把握好一个“度,有效的课堂才会有一个基本的保障,我们的教师才不会因为学生的意外“生成”而经常被搞得迷失方向。

    二、有效的数学课堂应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小学数学教学实质上是思维活动的教学,有思维容量的数学课才会有效。因此,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

    (1)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每一节课的各个环节中。不论是开始的复习,教学新知识,组织学生练习,都要注意结合具体的内容有意识地进行培养。例如复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有经验的教师给出式题以后,不仅让学生说出得数,还要说一说是怎样想的,特别是当学生出现计算错误时,说一说计算过程有助于加深理解“凑十”的计算方法,学会类推,而且有效地消灭错误。经过一段训练后,引导学生简缩思维过程,想一想怎样能很快地算出得数,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在教学新知识时,不是简单地告知结论或计算法则,而是引导学生去分析、推理,最后归纳出正确的结论或计算法则。例如,教学两位数乘法,关键是通过直观引导学生把它分解为用一位数乘和用整十数乘,重点要引导学生弄清整十数乘所得的部分积写在什么位置,最后概括出用两位数乘的步骤。学生懂得算理,自己从直观的例子中抽象、概括出计算方法,不仅印象深刻,同时发展了思维能力。在教学中看到,有的老师也注意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但不是贯穿在一节课的始终,而是在一节课最后出一两道稍难的题目来作为训练思维的活动,或者专上一节思维训练课。这种把培养思维能力只局限在某一节课内或者一节课的某个环节内,是值得研究的。当然,在教学全过程始终注意培养思维能力的前提下,为了掌握某一特殊内容或特殊方法进行这种特殊的思维训练是可以的,但是不能以此来代替

    教学全过程发展思维的任务。

    (2)培养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各部分内容的教学中。这就是说,在教学数学概念、计算法则、解答应用题或操作技能(如测量、画图等)时,都要注意培养思维能力。任何一个数学概念,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或空间形式进行抽象、概括的结果。因此教学每一个概念时,要注意通过多种实物或事例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揭示其本质特征,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形成正确的概念。

    三、有效的数学课堂应明确“课堂交流”的内涵

       让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理念,但是为什么要让学生交流?交流的本质是什么?什么样的交流是有效的?这一系列问题使我们需要深入思考和重新认识课堂教学中“交流”的意义。

     

    有效的交流不仅仅是学生对思维结果和思维过程的表达,它更像一种对话——多种观点的分享、沟通和理解,更是多种观点的分析、比较、归纳、批判和整合的互动过程。我们一定要明确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的“交流”不仅仅表现为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更是学生与数学本质的一种对话——这才是触及学科本质的有效交流。

    总之,有效课堂作为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一种教学实践模式,将会引起我们更多的思考、更多的关注。在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新课标所倡导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还将是我们孜孜不倦的追求!

     


    点击次数:145  发布日期:2020/1/17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