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校德育工作新途径初探 孙桂芳
浅谈学校德育工作新途径初探
◎ 河北省景县隆兴中学 孙桂芳
学校德育工作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新世纪合格人才的奠基工程,要坚持德育为首的方针,提高新形势下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教育者必须摆脱传统德育框架的束缚,与时俱进,摒弃传统德育的“高、大、空”;开拓创新,注重学生心里品质教育,充分挖掘德育资源,创造性的开展德育活动,努力构建以人为本、以体验教育为载体的新的德育模式,使德育真正成为提升人而非贬抑人、塑造人而非改造人的活动,为此,我们要积极探索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德育工作新途径。笔者对以下六个方面作一尝试。
一、师德感染
“教师的天职是变化、自化、化人。”陶行知先生这句名言的核心是要以人为本,在改变、发展教师的基础上,改变、发展我们的教育,进而改变发展我们的学生。“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老师的高尚人格、文化素养,无时无刻不陶冶着学生的心灵,“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面对可塑性、模仿性强,身心正发生剧烈变化的青少年学生,我们应迅速建立以德育专职教师和班主任为主体,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德育队伍。全体教师应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用对学生发自内心的爱去唤起所有学生对未来的信心和勇气,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的学生和为了学生的一切”指导自己的教育实践。
“一枝一叶总关情”真理、爱、平和、温柔、善良尽在教师言行之中,化作春雨汇成甘泉,流淌于每位学生的心田,最终化为学生建康成长的力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灵魂得到塑造、人格得到升华。
二、学科渗透
学校德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各个学科的学习过程中。思想品德课程和语文、历史等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切实体验和感悟我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的丰富内涵,弘扬在五千年发展中所形成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教学、物理、化学、生物科学等自然科学课程,要丰富科学家的探索历程及当今科学技术伟大成就的内容;书法、艺术类课程要注重学生情操的陶冶;体育课要注意集体荣誉感和竞争意识的培养。
通过学科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体验优良的文化和传统,从而引导他们形成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同时,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成功和失败、体验分岐和争论,能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和坚强的毅力,以及合作态度和竞争能力。
三、环境薰陶
加强校园环境治理,通过校园硬件环境的亮化、美化、净化、绿化的建设,创建整洁、优美、富有教育意义的校园环境,力求做到使“每一寸土地都说话、每一面墙壁都生情”,达到环境育人的目的。
丰富学校的文化内涵,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校园文化既是学校特色办学的标志之一,又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阵地。德育展室定期向学生开放以展示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使学生铭记近代中国的饱经风云,回顾中国革命的艰辛历程,感受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各教室内张贴班训、班规、悬挂名人名言、《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以规范学生的言行,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此外还可通过校园广播、板报、墙报等多种形式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除以上校园文化的常规建设外,我们还可通过编辑“校报”为学生搭建起自我展示的平台,以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提高素质、弘扬个性、交流思想、增进理解。通过谱写校歌以展示莘莘学子的昂扬锐气和学校蒸蒸日上的良好风貌。这些有益的特色校园文化,时时催生着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四、活动体验
校委会、团委会、学生会或班委会可以有计划的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德育活动。如:(1)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组成自愿者服务队,深入农村、家庭、工厂等通过实地考察、调查访问、亲身参与等 方式,使学生心灵受到震颤。(2)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包括体操歌咏比赛、体育运动会、诗歌朗诵会、读书征文比赛、师生家长联谊会、观看优秀影视片开展影评、视评活动等形式,以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3)定期升降国旗活动。建立并严格执行周一、重大节日、纪念日、重要活动升国旗、唱国歌制度,同时围绕升旗仪式开展“我为祖国添光彩、在国旗下成长”等主题演讲,以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营造以德治校的良好氛围。(4)举行有纪念意义的活动。如:爱心捐助活动、公民道德宣传活动、弘扬民族精神月活动、国耻纪念日活动、清明节扫墓活动、请老红军、英雄模范人物作报告、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使学生切实体验到往昔岁月峥嵘、未来风景如画。(5)召开校风、班风整顿及先进学生表彰会,以规范学生的行为、发挥榜样的力量,达到激励、鞭策的目的。此外主题班会、法制讲座是开展德育工作最常见、最熟悉的重要活动方式,勿庸多言。
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能动性和自主创造力,通过身体力行、身临其境的道德实践,在亲耳听、亲眼看、亲口说、亲自干等动脑动手的实际行动中获得真正的道德知识和实际的道德体验。
五、心理疏导
当今的中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生活在较为优良的物质环境里,娇惯者居多,团结协作精神不强,心理比较脆弱,承受能力差,身处逆境时往往手足无措。有的受不良环境影响染上了种种恶习;有的由于家庭原因心灵受到伤害而苦闷压抑、性格偏激;有的因学习压力太大遭受挫折而产生严重的自卑情绪。诸如此类情况如不及时引导,学生的身心健康将日甚一日受到严重影响,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学校应设立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咨询教师在班主任及科任教师的配合下及时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普查,细心观察学生的言谈举止,洞察学生的心理,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对心理障碍学生进行耐心的心理健康疏导。同时定期和不定期的举办心理健康教育报告会,充分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个性发展做到防患于未然。心理健康教育使德育工作做到未雨绸缪。
六、“三教”结合
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信息源的影响下而形成的。特别是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各种通讯技术与交际媒介已成为青少年获取各种信息的重要来源之一,影响德育工作的外在因素的无限扩展,势必导致学校德育工作难度的加大,而传统德育观念是:德育工作只是学校教育的专利。这无疑使家庭、社会现实中的庸俗、没落、腐朽等消极因素无情地冲击着学校德育为学生苦心构筑的道德之堤。因此我们要坚持“以德治校”方略,贯彻“德育为首”方针必须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德育整体工程,从某种意义上说家庭、社会德育的实际状况和水平既是学校德育的基础,又是学校德育的有力支持,应该追求三者教育方向上的一致及教育效果的统一。
学校要主动联系家庭,通过家访、师生家长联谊会、家长座谈会、建立家校联系本等形式增进学校与家庭的联系,沟通老师、学生与家长的思想,使学校和家庭双方的德育有的放矢。
从社会方面看,我们应该把学校德育纳入整个社会德育大系统之中,反对实行“封闭”政策,积极主张实行“开放”政策,把学校德育的空间向社会发展、时间向课外推移,常言道“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只有让学生广泛的接触社会,经风雨、见世面,才有助于他们辨别真伪,增强免疫力,达到“霜打红梅梅更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