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学教育 唐秋强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学教育

    ◎   广西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城北镇六合小学  唐秋强

    摘要:每一门学科都有其独特的魅力,语文学科最令人着迷的就是它的美。教授语文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感受美、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过程。本文作者结合自身的小学语文教学工作,试析如何引导学生发现语文课程之美,以及如何将美育工作融汇于小学语文教学之中。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美学教育

    美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它对陶冶人的思想情操和提高人的审美情趣有特别的功能。美育能培养学生健康丰富的感情,能以情动人、以情感人,是其他教育所不能替代的。因此,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没有美育就没有完全的素质教育。只有将美育融合到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以美辅德、以美益智、以美促劳、以美育人,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要使学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把它列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之一,这是基础教育的美育任务在新课程培养目标上的体现。也可以说,基础教育课程在美育方面主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但是,现在的大多数学校把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主要局限于艺术教育,把美育当成学生素质发展的附属品,甚至误以为艺术教育就是美育,美育就是艺术教育。诚然,美术、音乐等艺术学科具有丰富的审美因素,这是公认的。然而,语文教学中包含着丰富的自然美、社会美、科学美、艺术美的内容也是不可否认和不可忽视的。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美学教育呢?

    一、培养学生审美感受能力

    审美感受能力是人们进行一切审美、创美活动的出发点,是整个审美能力中最初始、最基本的能力,是审美想象能力、鉴赏能力、理解能力得以萌生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通往更高审美境界的桥梁。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首先要让学生能对美有感受能力。在语文学科中,美是丰富多彩的、无穷无尽的,问题在于能否及时地、敏锐地感受它、发现它。如果学生缺乏审美感受能力,那么,即使是最动听的音乐和最美的绘画也不能成为学生的审美对象,它们对学生来说是毫无意义的。审美感受能力主要是后天通过审美教育培养的结果,但由于种种原因,各人的审美感受能力很不一样。针对学生的感知心理,尽可能多地利用电教媒体手段,再现情境,运用线条、形状、色彩、声音等外在形式,具体、直观地再现课文中丰富多彩的形象,使形象由语言文字的间接显现转化为一定的物质材料来直接显现,增强感知强度,让学生置身于美的氛围中,通过视觉和听觉,发现美和感受美,从而提高审美感官的灵敏度、活跃性和统摄力。例如,在小学的语文课本中,有许多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体验美,这样才能在教学中进行美的渗透,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对美的感受能力。

    二、培养学生发现美的能力

    法国艺术师罗丹曾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语文教学是美的,它的美是教材与教师集中的艺术体现,是教师创造性劳动的美。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进行美育教学具有得天独厚的学科优势,语文教师要充分发现美的因素,引导学生去品赏。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对于陶冶学生情操,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处处充满着美,教师应引导每个学生从教材、教学、学习中寻找美,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如中国的古诗词博大精深,寥寥数语却道出了无尽的情感,给人无限的遐想空间。诗歌最大的魅力莫过于它的画面感,每个人的理解不同,那么在脑子里形成的画面就不同,正是这种多元性,给予了诗歌特别的魅力。画面美会给人美的享受,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我充分利用简笔画、多媒体、教学挂图、学生自画等多种形式,展现古诗词的画面美,让学生感受。比如在教《饮湖上初晴后雨》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分别出示“水光潋滟晴方好”和“山色空蒙雨亦奇”这两幅画面,让学生充分领略西湖晴天和雨天两种不同的美,再现画面美,感受“浓妆淡抹总相宜”的意境。同时,还让学生自己描绘脑海中浮现的画面,或者可以画出来供大家交流欣赏,以此体会诗人当时的所见所感,对西湖美景的赞美。

    三、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学生鉴赏美的能力就是学生对审美对象的分辨和评价的能力,它以一定的文化知识、一定的审美能力和想象力、丰富的审美情感为底蕴。鉴赏美要在形象感知的基础上进行思索和分析,进一步领会作品所蕴含的意义,是在发现美的基础上的深化和升华。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更应该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防止学生的审美活动浮于表面。小学语文教材的选择十分丰富,兼顾到美学的诸多方面。有自然环境美,如《黄山奇石》、《日月潭》、《鸟的天堂》等;有人物形象美,如《桥》、《金色的鱼钩》等;有社会生活美,如《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搭石》等。但是,一般情况下,任何一篇文章,都不是在单纯地展现自然美、人物美、社会美,而是作者自身情感和表达意向通过或简明或华丽的语言糅合渗透在文本当中的。俗话说:“用意十分,下语三分”,这就需要读者身心浸润在文本中,深入探究,发掘其深层意味和文章主旨,对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进行准确的分析和评价,从而把握审美对象美的真谛和本质,体悟其审美意蕴,达到与作者心灵的沟通与契合。与此同时,身心浸润是长期濡染和积淀的过程,是学生长期润泽在教材习得文化的历程。因此就需要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通过不断引导学生品读感受语言美,培养其审美能力,从而形成自己一定的鉴赏能力。

    四、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力        

    让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这是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而审美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学生不仅懂得欣赏美,更会创造美。审美创造力的形成能将自己的想象、灵感转化为外在形式的艺术才能,会丰富、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要培养学生审美创造力,可从两方面着手:一要注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去表达和再现课文所展现的美。想象是一种创造、再创造性的心理过程。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没有想象也没有艺术欣赏,而语文教学在某种意义上说也具有艺术欣赏的性质。因此,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形象的审美鉴赏过程其实是展开联想和想象,通过领悟和体验,达到与作者感情共鸣的过程,也是对作品进行再创造的过程。我们应该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甚至对定论和权威质疑,这样,才能通过语文教学过程的活动,真正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语文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观访问、诗歌朗诵会、手抄报、兴趣小组、课本剧表演等形式多样的美育实践活动,打动学生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情操,激发他们的热情。二要引导学生自己拿起笔来模仿借鉴美、表现创造美。   审美创造力是在实践中锤炼而成的。一方面,教师可引导学生向文学作品搜集与吸取作文的养料。另一方面,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仿写。对于学习写作的学生来说,仿写无疑强化了课本范文对练笔的指导作用,为他们过渡到独立创造美打下基础。学生从观察思考、取材提炼、构思立意、布局谋篇乃至造词造句等模仿得到借鉴,就能步其门而登堂,效其法而通变。从美育角度看,它是鼓励学生按类的规律借鉴创造文学美的良好开端。而学生的仿写的积极性一般都很高,因为他们有例子可以模仿,想象力能得到充分发挥,创造美的欲望得到极大满足。

    总之,语文教学不可离开美育,否则它将是畸形的。因此,教师只有在教学中深入挖掘教材所蕴含的美的因素,用心引导学生感受生活实践中的美,把美育渗透在教学中,并逐步培养学生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使学生具备美的言行,美的心灵,美的情操,这才是美育教育的最高境界。

     

     


    点击次数:92  发布日期:2020/1/17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