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教育——当代学生的必修课 吴金生
感恩教育——当代学生的必修课
◎ 江苏省宜兴市张渚桃溪中学 吴金生
前一阵子,电视台播出了一挡谈话节目,著名艺人丛飞,一生资助200多位贫困学生,但被资助者中,居然有三位对丛飞善行非但不感恩,反而口出怨言。“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也是一种常态伦理,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现实中“感恩”情怀的缺失,确实是应该引起重视的问题。
中华民族自古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说法,也有不少感人肺腑的“感恩”的故事,曾经熏陶和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人。作为社会中一个个体时时刻刻受恩于社会,学会回报是情理之中。一味索取而不知给予的人,或受恩于社会却麻木不仁的人,是社会公德所不能容忍的,我们不难想象,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关心对身边的人都不在意,何谈今后关心民生,贡献社会?
“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投我以桃李,报之以琼瑶”。中国的感恩教育源远流长,但不知为什么却被当下的一些国人遗忘了。
感恩教育的缺失,学校教育的空白只是一个方面,家长的溺爱纵容是更重要的原因,某地成人节上,一位年满18周岁的学生的成人誓词竟是“今后,自己的袜子自己洗,爸妈忙时,自己学着给他们做饭……”而这样的事对许多家庭来说已见怪不怪。 对于现在几届学生而言,父母大部分是从艰苦的年代走过来的,不愿自己儿女再吃自己遭受的艰苦,再则绝大部分子女,都是独生,父母将所有的爱,倾注孩子一人,付出全部而不图回报,拳拳父母心,天地可鉴。但从教育角度看,这样做未必是好事。温室里只能培养花朵,爱的倾情付出,未必会有回报。“白眼狼”事件常见诸报端。可以预见,“感恩”教育的路还很漫长。那么感恩教育到底为何物呢?
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品德,是一片肺腑之言,如果人与人之间缺乏感恩之心,必然会导致人际关系的冷淡,所以,每一个人都应该学会“感恩”,这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尤其重要。
感恩教育就是通过情感教育,切入学生个体心理世界,激发个体心灵共鸣,促使学生对某些事件更深刻的情感体验,强化他们的感恩心理,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培养他们健康高尚的道德情操,发展和升华他们道德情感的教育方法。
“别让中国现在的孩子成为不懂感情,不愿感激,不会感动,只知索取的下一代”。这某政协委员在两会上的观点,建议中国设立自己的感恩节。
说到感恩节,众所周知这是西方的一个重要节日,起初是普利茅斯总督布鲁德福邀请邻近的印第安人与移民们共庆丰收,举行狂欢活动,后来每年的感恩节远在海外的游子都要回家与家人团聚,共享火鸡和南瓜馅饼。用过餐之后,孩子们就会和父母畅谈至深夜并且献上自己的礼物以来表达自己对父母恩德的感激之情。就这一点来说,我们中国的孩子就非常缺乏,有的孩子甚至连父母的生日都不记得,倒是父母每年都为孩子过一个隆重的生日。因此我也非常赞同在中国设立一个感恩节,目的就是为了让中国的孩子铭记父母的恩情,并真心地用自己的行动付予回报。
中国家庭教育形象大使柴洁心说的话值得我们深思:“父母们,当你们为孩子付出一切时,你有没有想过,你付出的爱是否有助于孩子的成长?如果一个孩子连生他养他的父母都不爱,以后他还会爱谁?爱孩子要爱得科学,不浅薄,让他们对帮助他们的人拥有感恩之心。当他们长大后,就会爱自己的亲人,爱工作,爱周围的人。”
今天,我们的学生大手大脚地花父母的血汗钱,对父母的馈赠却从不言谢,稍有不如意便大发牢骚,总觉得世界欠自己太多,社会太不公平,动辄诉诸暴力,或以死相胁,一不小心就走入两个极端,或者目空一切,或者内向自卑……这许许多多不胜枚举的心理偏差,迫切需要感恩思想伸入他们每个人的心灵深处来一次灵魂的洗礼。因为,感恩可以消解内心所有积怨,感恩可以涤荡世间一切尘埃。感恩是一种生活的大智慧,感恩是一切良好非智力因素的精神底色,感恩是学会做人的支点,感恩让世界这样多彩,感恩让我们如此美丽!加强学生的德育工作就从感恩教育开始吧!
实施感恩教育,应是一个系统的综合工程,应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共同参与。社会上应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既要推崇施恩者,也应褒扬回报者。学校教育中,应将感恩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实施从低到高的系统教育。家庭教育中,家长应屏弃一味付出的教育观,通过种种形式,逐步养成孩子知恩图报之情。
就目前情况而言,家庭中实施感恩教育最为迫切,也最可实施,可行性最强。父母是最好的老师,父母的言行,对孩子有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你对父母感恩,孩子将来也会善待你。对他人感恩,孩子也会善待他人,父母尤其不可将所有的苦难独揽,应让孩子共同品味人生的艰辛和苦难,通过这样一个过程,孩子才会深切体会恩泽的内涵,这种感受,才是感恩的前提,不懂有恩,感恩就无从谈起。
古代流传下来的以“感恩”为主题的各种故事,虽然或多或少常有一些迷信、轮回思想,但古代的“感恩”教育手段,无疑可以给我们今天的感恩教育提供许多启示。感恩教育应该“从娃娃抓起”,枯燥的干瘪的生硬的大道理,对幼儿教育无多大作用,倒是那些生动的故事,常常能深深影响孩子的心灵,有时甚至可以记忆一辈子。所以,教材选编者和教育者,应选择那些适合现代社会内容的感恩素材,作为教学内容。应该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在学校日常教育中,师生关系的“爱”,不应是单方面的,而应是双方互助的。因为,孩子是家庭的中心,在如今中国的家庭氛围中,许多孩子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眼中只有自己,以为自己处处高人一等,所以也就不去关爱别人。教师在关爱学生的同时还要教育他们学会关爱他人,学会付出爱心,学会提供帮助。多搞一些实际体验活动,是教育学生行之有效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让他们亲自服侍父母一天,让他们帮助别人获得劳动成果,只有当学生在给别人的帮助中感受到了艰辛,感受到了付出,感受到了父母和他人曾在关爱他们时付出的真情,他们才会知道怎样去感恩,才会知道怎样关心别人。
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曾肯定的指出:“若要为我们的教育事业提供必要的驱动力,我们就必须努力遴选出作为我们道德性情之基础的基本性感。而遴选的过程即是我们感恩教育的过程。只有学会感恩,我们才能明确责任,只有学会感恩,我们才能体味真情,只有学会感恩我们才能感受幸福,享受生活。”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今天,如果每个人都能够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人与人之间就会少些抱怨、仇恨和对抗,多些宽厚、友善和快乐,达到和谐相处,一个人只有学会感恩,才会对生活寄以希望,对别人施以爱心,对工作报以敬意,对社会予以回报。
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接受感恩教育,每一个学校都应该开展感恩活动,因为感恩教育是当代学生的必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