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的工作方法刍议 陈好达
班主任的工作方法刍议
◎ 山东省招远市阜山镇周家庄子学校 陈好达
摘要:学生的心灵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教育的境界也是无限广阔的,班主任只有不断研究教育规律,了解学生、面对现实、用爱心感化、平等对待、专心倾听、有情有度有艺术地进行班级工作,才能使师生之间的沟通更顺畅,也从而不断丰富和完善工作的艺术性,享受教育的乐趣和价值。
关键词:艺术;适度;有情;春风化雨
班级是学校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单位,班主任则是班级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一个班级学生思想觉悟的高低、组织能力的好坏、学习成绩的优劣、学生素质的高低,多半与班主任的工作态度、教育的艺术水平、组织管理能力以及自身修养有关。下面本人结合多年来的工作实践经验浅谈一下班主任的工作艺术。
一、换位思考,真心相对,和学生做心与心的交流
社会日益发展,现在的学生的思想已不再“单纯”,光靠“说教”和批评早已不能让学生真正接受,而老师是“传道”的主要角色,身上肩负着转变他们一些错误思想的重任,这就要求老师要真正走进学生的心里,了解他们的思想状态和某些生活方式,才能真正解决一些问题。这就需要心与心的交流,让师生成为真正的朋友。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 “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不忘自己也曾是个孩子。”所以班主任在平时要处处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要和学生常接触,多聊天,学生才乐意向老师倒出心里话。和学生谈心时,要诚心诚意,要先交出 “心”来,作到推心置腹,尤其是同后进生或有特殊问题的学生谈心时态度更要诚恳和悦,耐心启发,用感情来引发学生的共鸣。这样,才能把自己和学生的心谈到一起。现代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曾给我们最为可靠和有用的知识之一便是使人们相信,‘爱’与‘被爱’如同饮食起居一样,是人类的天性。”尤其是中小学时期儿童每天在学校占用了一天的大部分时 间,个性不够稳定成熟的他们离开父母、家庭来到陌生的环境,无论是生活上还是精神上,都渴望得到老师的关心和爱护,这是爱心培植的依据。中国有句古话“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是说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应以心相交,以诚相待,如此,即使愚顽如石也能感化。班主任在工作中若能用心去 征服学生的心,用爱去唤醒学生的感知,对学生的成功与失败皆以诚相待,以父母、以朋友、以姐妹身份相交,必能拉近师生关系,增强教育感化的力量,收到感化“金石”的效果。 记得我任班主任时,班里有一个“让人爱不起来的学生”,学习成绩差,睡觉、讲话、 逃学……不良习惯特别多,我凭着一颗做教师的责任感和良心,对这个学生投入无限的爱,跟他耐心谈心,但对方仍听不进去,总认为我在针对他。他对我给他的爱不理解,产生反感。后来我反思并改变了我的教育方法,由一味的批评改为经常表扬他每一次细微的进步或微弱的闪光点。在帮助他的过程中,我和他主动交心,交朋友,让他知道班主任对他的一片赤诚的爱心。现在,他各方面都有所好转,还认真复习功课,认真完成当天的任务。 可见,只要我们以真诚的爱心去面对工作,面对学生,尽管工作尚不够尽善尽美,但确已尽心 尽职,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二、要树立威信
古人云:“有威则可畏,有信则乐从,几欲服人者,必兼备威信”。有威信的教师,学生会心悦诚服地接受他的教育和劝导,做工作事半功倍,具有很高威信的班主任本身就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我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深刻体会到:班主任的威信要用广博的知识、扎实的专业底子去“征服学生”;用崇高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去“感染学生”;用真诚、爱心和无私奉献的情感去“打动学生”;用以身作则、表里如一的人格魅力和榜样去“影响学生”。 记得,刚接初一班时,师生之间还不熟悉,当我第一次同他们上课,我便洋洋洒洒地给他们背了一大篇韩愈的散文《师说》,文章气势磅礴,艰涩难懂,我的朗诵抑扬顿挫、铿锵有力,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还没怎么接触古文的学生们一下子就被震住了。他们的注意力是那么集中,布置的任务是那么顺利的按时完成,这就说明学生都真心地佩服老师,都想在老师面前留下美好的印象;同时,他们也不知不觉地洞察老师的言行,基于这一情况,我特别注意在各项活动中发挥自身特长,去“征服学生”,让学生体会到老师是他们的朋友,用一颗真诚的爱心去感染每个学生, 在工作中注意言行一致,与学生相处做到言而有信,实事求是。
三、讲究批评与表扬的契机与方法
对具有良好行为的学生进行表扬,对犯了错误和存在不足的学生提出批评,这是班主任工作中最基本的做法。可我们在运用这种方法的时候,如果不讲究科学性和艺术性,那么带来的只是副作用。简单归纳一下,表扬的方法可以有命名荣誉法。即对某一方面有突出表现的学生,可采取授予荣誉的办法进行表扬。如“小小文学家”、“小小数学家”、“体育小明星”、“小小劳模”、“优秀干部”“文娱活动积极分子”等。在授予荣誉前,要发动学生进行评选、评议、取得集体舆论支持。授予荣誉时,要注意场景的布置,气氛活泼、热烈、令人振奋。班主任的态度和说话要真诚,庄重,使接受荣誉者感受到自豪和愉快,并受到更高层次的激励和鞭策;也会使广大同学受到教育和鼓励,形成你追我赶的局面。二是背后赞美法。一个班上,总有几个学生与班主任关系不够融洽,对抗,逆反心理明显,或是性格孤僻,班主任当面的表扬起不了多少作用、有时甚至还会引起他们的反感。对于这些学生你可在他们不在场的情况下,对他们的同伴议论,表扬他们的优点。这样可使这些学生感受到班主任的公平合理,增进他们对班主任的认同,逐渐对班主任产生依赖和亲切感,并激发他们不断努力的热情。批评也可以有直截了当法、委婉说理法、表示惋惜法,以“扬”代“弃”法等,关键是充分了解学生,真心帮助学生,根据不同情况选择适合他们的教育方法。如对于那些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丧失上进心、破罐子破摔的学生,批评可能根本起不了任何作用,班主任用表扬代替批评,不失为一种良策。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又使学生看到了前途和希望,还让学生感受到班主任的公正。使用这种方法,班主任要作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从后进生身上找到闪光点,一分为二地分析、表扬时要恰当其分,不夸大其词,不轻描谈写。小学生总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许多的错误往往是自控力差造成的,在认识上不存在什么障碍。对这样的错误,讲多少道理,也往往是徒费口舌,班主任不妨“罚”他做一件好事来弥补自己的过失。这种方法既可消除犯错学生的心理负担,还可增强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往往使学生乐意接受。
四、巧用恰当地运用惩罚
惩罚教育是班级管理的必要手段。心理学上有一个有趣的实验:一辆高级轿车被闲置在一个居民小区,一周后,它毫发无损。后来试验者将其中的一个车窗砸烂,三天后,这辆车就被破坏得面目全非。这一实验结果被总结为“破窗效应”。应用到教育领域,其原理就是管理者制订的管理规则如同一辆“崭新的轿车”,假如有了“破窗”行为而又未被惩罚,它会暗示其他人,规则是可以破坏的,且破坏后是没有任何后果的,于是,人人都可以视规则为虚无。
在班级管理中,很多方面或很多时候都能窥见到“破窗效应”的影子,小到班级的卫生管理,大到班级的纪律管理,一旦某项规则没有得到认真落实,纪律或规则就会成为一纸空文,失去约束力和公信力。这就提醒班主任在班集体制度的执行过程中应尽量避免“破窗现象”发生,巧妙运用惩罚手段。切忌“过度”惩罚和“无情”惩罚,因为,过度的惩罚会在心理上抵消学生的内疚感,无情的惩罚会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结果都会事与愿违。只有罚而有度、罚中有情,才能让被惩罚者明白自己的错误,并且学会为自己所犯的错误承担后果。因此,惩戒手段应该从对学生发展负责、对学生成长有利的角度去设计和选择。
总之,从实践中我体会到,班主任工作就如同调味品中的“味精”,在蔬菜中放得过少则淡而无味,放得过多则苦而难食,只有放得适量,放得艺术,才能烹出美味佳肴。我们每天接触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一个个不同的世界,应用不同模式,不同套路去实施教育,也应把握好分寸注意火候,“严过则凶暴,信过则奢求,细过则越俎代庖,爱过则溺纵”。只有适当、有情、有艺术才能水到渠成, 事半功倍,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 宋丽茹 《班主任工作中的“度”》
2. 万 玮 《班主任兵法》
3. 周美娟 《班主任工作中的“望 、闻 、问 、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