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习惯 ——以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前预习为例 刘芳琼
如何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习惯
——以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前预习为例
◎ 新疆和田地区和田县第三小学 刘芳琼
摘要:低年级阶段如何正确引导学生进行预习,提高学生预习的有效性;明确低年级语文预习的主要内容,激发预习动机。进行有效的自我检验,强化预习作为。教给学生正确有效的预习方法,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预习;良好习惯
“先学后讲”的课堂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课堂,是在学生知识建构的基础之上。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农民耕作要备耕,工人建房要备料,军队行军打仗要备战,学习语文也是如此。教师讲课要备课—备教材备学生,学生上课更要备课,这也就是所谓的预习。通过实践证明,预习是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低年级语文教学也不例外。首先要明确预习的学生课前学习的一种自主认知活动,是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和自身能力对课文进行了解、质疑、思考的过程,是课堂教学之前学生直接主动与教材对话的过程。这就需要从小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尤其是农村小学低年级的孩子,大多数是留守儿童,跟着爷爷奶奶一起生活,没有人辅导他们的学习,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都很差,课前预习习惯就更谈不上了。对于这类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具有更大的难度。那么,低年级阶段如何正确引导学生进行预习,提高学生预习的有效性呢?在这里,我以低年级学生为例和大家交流,我们是如何培养学生的课前预习能力的。
一、明确低年级语文课前预习的主要任务,激发学生的预习动机
学习重在发现、探索、创新和应用。学习语文也一样。学生预习课文时,可以根据预习提示和思考练习,有的放矢地进行课前预习。带着预习提示中提出的问题去认真地寻找问题的答案。想想思考题,可以帮助理清课文的条理,了解课文的重难点。练习题则侧重词句段的训练,富有启发性。思考一下文中的重点字词句段,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这些字词句来表达中心思想的。
(一)叶圣陶先生说过“练习阅读的最主要阶段就是预习”。预习解释为:学生预先自学将要听讲的功课。而实际上,预习应该包括预先学习和预备学习两个方面。预先学习以预备学习为目标,预备学习以预先学习为基础。预习是为了更好地听课,以更好的掌握知识。例如一年级学生的课前预习可分为两个阶段:1、汉语拼音教学阶段。在这时主要以口头预习和预习习惯养成教育为主。任务主要是跟读和识记。2、识字和课文教学阶段。首先要“确立预习任务,指导学生课前预习方法”—— 我们依据第一学段的课程准要求,确立了课前预习的主要任务是:⑴借助拼音将课文读通顺,圈出文中的生字,并划出词语。⑵拼读圈画出的生字,读准字音,看清笔顺,想想记忆字形的方法。⑶读通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4)思考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把这个预习任务分成几小部分,每一部分,要求孩子们记到语文书上,这种预习是按照要求一步一步预习的。要想帮助孩子们理清预习的步骤和达到要求,我们还要上2-3节课内预习指导课。
(二)进行有效检查,强化预习作为。上课时,老师对这些问题逐一检查,以达到学生熟悉课文的目的。首先预习不是背课文看一遍就了事了,其次检查方法要科学。例如在教学生字时,我先让学生回忆记忆字形的方法。首先,老师带领同学们回忆,我们学过了哪些记忆字形的方法。有加一加、减一减、换部件、比一比、组词法、猜谜语等,再来观察不同的字可以用哪些方法来识记,有的孩子在课前预习时就记下了好几种识字方法和大家交流。这样会让学生觉得我是通过预习、通过自学,自己掌握的生字,这样学生就会更加有兴趣用信心预习了。然后就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根据课前预习提示进行预习,在自主预习十课左右后,学生就可以脱离预习提示进行课前预习了。
二 、教给预习方法、培养良好的预习习惯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只要学生对课文预习透了,教学的效率才能提高。同样,有效的课堂更能促进学生进行更为有效性的预习。那么,学生在课前预习的时候,还应做到:
(一)熟悉作者。了解作者的生活经历、文化素养和思想观念。
(二)了解背景。文章都是为时而作,有针对而写,有感而发的。对背景了解有利于把握文章的写作目的和中心内容。
(三)查阅相关资料,深入了解课文。只有做多方面的准备,学生上课才能“严阵以待”地听老师讲课了。从上学期开始,我们根据每课的学习内容,设计了相对应的学习指南,分为基础展示(字词)、能力拓展(阅读)、积累运用(综合实践)三个板块,用基础展示部分的习题测评方式,学生自己检测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主要依靠学习小组长的能力,对每一位组员的生字书写情况进行检查,如有错误,及时改正。再依据能力拓展部分针对课文内容提出的问题,来进行思考。这一环节,主要是老师在上课前进行检查,考查学生的预习情况,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熟悉程度。通过这样的课前预习,大大提高了预习的效率,而且也使一直困扰大家的预习检查得到了有效的解决。
三、拓宽知识面,增加阅读量
教会学生看书,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课前预习的最高境界是学生自己会读书、会学习。所以,从本学期开始,我们要试着脱离预习指南,引导学生学会看书,从二年级开始,语文书上的主题人物在每一课都会提出问题,有的是对字义的理解,有的是对课文内容提出的思考问题,有的是鼓励学生查找资料等。在读课文时,我要求学生边读边画,画出不理解的生字,不理解的词语做上记号,然后自己动手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字词的意思。通过这样的读书,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就更进一步。从二年级下册的第8课开始,加入了4课“读读想想”5课“读读说说”的栏目,就是要让孩子们带着问题来读书。在课前预习时,抓住课文中的课后习题和文中提出的问题来帮助自己预习,已经成为孩子们的预习习惯。
郭沫若先生曾说:“教育的目的是养成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来看,用自己的手来做的这种精神。”看到预习成为孩子们最爱完成的一项作业,看到预习后的孩子们兴奋地参与到课堂上,看到每个人都有积极表达的欲望,我们知道,这都是因为对学生的内心需求的一种尊重,尊重学生们自主创造、自我发展的心灵需要,尊重他们的意愿和选择,才会让我们看到了教育生活中的精彩和快乐。
总之,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需要反复训练才能形成。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是一项长期而繁重的教学任务。课前预习是要花时间的,预习时可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进行。课前预习是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对培养我们勤于思考的习惯,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提高语文成绩有很大的帮助。做好了预习,上课就能达到最佳状,同时学生的预习水平也会不断提高,良好的预习习惯也会不断养成。
参考文献:
[1]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叶圣陶著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0.10
[2] 樊玲 农村小学语文课前预习的有效指导 《开心素质教育》 2015.10
[3] 《小学语文教师》之《农村小学阅读教学课堂操作》周学能 2017年第12期
[4] 倪雪雁 如何进行小学语文有效预习 教育在线 20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