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讨论教学 激活政治活力 华蕊
巧用讨论教学 激活政治活力
◎ 陕西省大荔县职教中心 华 蕊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充当主角,而学生则处于被动地位,缺少了教师“传道”与学生“解惑”之间的联系。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法不考虑学生的需求、疑惑和态度,自然引不起学生的兴趣;学生为了应试,只能强打精神去听课、记笔记,课堂气氛自然难以活跃起来。而讨论法则一改传统做法,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从被动听课、记笔记转变为主讲人,课堂也从一言堂变为群言堂。充分肯定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从而解决了传统教学所面临的难题。那么,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应当如何恰当有效地运用讨论法呢?
一、努力营造氛围,激发学生讨论热情
教师要努力创造一种民主、和谐、宽容、理解的讨论气氛,要善于赏识学生,鼓励学生,切不可流露出厌倦的情感。托尔斯泰说过:“激励能使人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是促使他们创造奇迹的催化剂和导火线。”因此,在讨论课上,教师要适时地运用“见解有新意”、“观点有创新”、“论述有条理”、“演说棒极了”等鼓励、赞美语激发学生讨论的热情。
例如,在讨论我国为什么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时,有一位同学抓住现在人民代表大会还有不够完善之处,列举了一些地方存在人大代表的选举不透明、公正,一些人大代表不能反映民意等现象,从而得出这一制度不好的结论,这些言论竟然引起了不少同学的共鸣。这时如果教师硬生生地批评他的观点,必然引起同学们的怀疑和反感,于是我首先肯定了同学们具有很强的民主意识,一下子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接着指出,同学们看到我国人大制度有诸多不足之处,这正说明人大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但我们不能对人大求全责备,大家可以查一查资料,今年十届人大三次会议代表们议论的热点是什么?是不是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查一下1978年五届人大一次会议代表们提出的议案数、今年人大代表们提出的议案数,比较人大制度是不是发展了?经这一分析,同学们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了进一步深刻的认识。因此,教师只有时时用宽容、灵活的心态面对讨论中的种种挑战,只有熟练地把知识融会贯通,接纳学生的各种反映并加以适当的引导,才能做到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培养其创新思维,从而使实施讨论式教学法的教学效果落到实处。
二、优化备课环节、巧设讨论问题情境
讨论式教学法的关键之一在于问题设计。教师备课要细致,熟透教材,讨论的问题应对学生有较大的吸引力,能激起学生的兴趣,而且有讨论、钻研的价值,最好是社会生活、日常生活中的热点问题。
如学习高中政治必修①《经济生活》第二课“多变的价格”时,我设计了生活化的这样两个问题:①2005年端午节刚过,我校附近市场上的米价上涨到1.8元/斤,比清明节时期上涨了0.6元/斤;可附近商场上的空调的价格却基本与往年持平;某一刚搬迁到我校附近的李先生一家,孩子正在读高中,李先生在工业城打工月收入近1200元,妻子给人做家政月收入500元。乔迁令李先生家负债2万元。身为家庭主妇的李妻,手持家里仅有的2000元的活期存款,面对即将来临的炎热夏天,她会购买空调吗?为什么?你能用经济学观点加以分析吗?②俗话说“一分钱一分货”,然而现实生活中“一分钱能买一分货”、“一分钱不能买一分货”、“一分钱不止能买一分货”三种情景并不少见。你能用经济学观点加以分析吗?这样的情景创设,促人思索,耐人寻味,既体现了浓厚的生活气息,贴近学生生活,又充分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通过老师的点拨、引导,学生展开了积极主动的探索,能很快认识到影响价格变动的因素及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三、发挥学生主体,调动学生主动参与
一堂质量理想的讨论课往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作准备。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相关的知识储备,每一位学生都应有发言的机会,都应进行积极的思考,相互之间进行多向性信息传递,而不是由某个人或少数人扮演独脚戏,否则,在讨论时学生就会人云亦云,或只言片语发言,无法进行自己的思考,或引用背诵教材的现有答案,不能发表自己的看法,甚至会出现全班沉闷的尴尬的局面,使讨论无法进行下去。因此磨刀不误砍柴工,为确保讨论取得预期的效果,我们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我在高一年级《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使用幻灯片为同学们出示了三副漫画:甲的消费观念是精打细算——有了钱赶紧存银行,不到万不得已决不消费;乙的消费观念是量入为出——根据自己的收入盘算着怎么花钱;丙的消费观念是积极消费——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追求物质和精神享受,“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要求学生围绕材料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这种现象将对当代社会发展造成什么影响?由于这个讨论主题源于现实生活中,学生比较感兴趣,因此稍作准备后,同学们便踊跃发言,参与讨论。关于出现这一社会观念的原因,同学们运用所学知识,将其归结于社会存在的变化,我便引导同学们思考,从社会保障制度、金融市场化服务功能、中国经济的抗风险能力、百姓对消费水平的预期等各个角度发表自己的见解。对于这一社会观念将产生的社会影响,同学们各抒己见,形成三种不同的观点。大部分同学赞成“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认为消费可以拉动内需,促进生产,繁荣市场,并可较快地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一部分同学认为消费仍要“量入为出”,生活消费要与中国国情相适应,超前消费会给社会和家庭造成负面影响;个别同学认为还需精打细算。在整个争论过程中,我对同学的观点都给予了肯定,并进一步要求同学运用辩证观点来加以分析。15分钟的课堂讨论,同学们始终处在积极思考、积极探索中,思想的火花、创新的萌芽不断出现,学生提高自主预习、领悟、自主探究、讨论和展示很快就把本课知识掌握了。
总之,讨论法在高中政治课教学活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用好讨论法,在问题情境的激发下,让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而深入发掘课堂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开拓学生思维,开阔学生视野,对于启迪学生智慧,增长学生见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具有重要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