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加强自主探索学习 提高数学学习效率 张杰

    加强自主探索学习    提高数学学习效率

    ◎   陕西省大荔县教学研究室        张  杰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数学的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因此我们的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从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中解放出来,使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方法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探索活动,允许学生用富有个性化的方法解决新问题。所以,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创设自主探索的机会,还给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能够真正去探索、去创新。  

    一、培养数学兴趣,激发学生探索学习动力

    没有兴趣,就谈不上学习动力。有些初中生因为缺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因而没有继续学习动力与信心。因此,初中数学教师要把学生学习放在优先位置,重视对初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对于初中数学学习来说,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比如,一些立体图形及平面图形,还有相关的对称、旋转等数学知识。如果加以辅导,学生就不会觉得数学枯燥。对于数学教师来说,教室就是想象的长方体,魔方就是正方体,故宫就是典型生活中的对称。如果教师在课前提出一些生活化例子及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的例子,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当学生有浓厚的学习兴趣之后,就会有积极学习动力,主动学习,不断探究,从而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在教学数学时,老师要根据学生这种心理特点,多方面挖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主要措施有以下几点:一是增强课堂趣味性,由于数学本身特点所限,理论性知识比较多,容易使学生形成数学是枯燥无味的认识,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数学课没有乐趣,只是学生还没有意识到罢了。课堂教学时,老师应为学生创设趣味性的情境,使学生在探究问题过程中逐渐喜欢上数学,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便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二是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现在是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的应用遍布很多学校,老师要积极运用科技成果辅助教学。通过多媒体技术,更直接地刺激到学生听觉和视觉,利用视频演示更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课堂气氛更活跃。因此,老师在日常教学中应该适当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通过形象的演示过程,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创设问题空间,引导学生充分探索   
      不少教师为了适应新课程理念,在课堂上能够引导学生去探索。但基本上都是蜻蜓点水,稍放即收,生怕学生思维跑题,怕浪费了时间,完成不了教学任务,往往是刚让学生自主探索,就又赶紧引导学生回到自己的教学思路上来,舍不得花时间让学生去自主探索。这样的教学还是停留在表面上的、形式上的自主探索,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探索。所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重视“问题”的形成过程,我们要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的时间,让学生真正去自主探索,教师着重对解题思路、解题方法作必要的提示和引导,使学生在分析“问题”的形成过程中发现和掌握知识。  
      例如教学多边形内角和时,过去的教学是教师讲解15分钟,把推理方法灌输给学生。新课程理念提倡让学生自主探索,主动获取知识。教师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自己去、运用经验和方法去尝试,让每个学生用富有个性化的方法去解决新问题,创造出各不相同的方法。教学的时间分配可以调整为自主探索25-30分钟,拓展运用10分钟。即使学生的方法有时可能比较繁杂,教师也不应加以否定。在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再组织交流讨论,引导学生对各种方法有所体验,从而感知用哪种方法是最简便的方法。我让学生带着问题“以多边形一个顶点为公共顶点一共可以把这个多边形分成多少个三角形?”,先阅读课本的内容,然后要求他们相互提出问题。这样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去交流,学习的动机更加清晰,目的更加明确,效果更加明显。
    三、加大竞争意识,提高学习数学学习素养   

    学生之间的差异不容忽视,所以老师怎样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不懈怠,在导学案上题的难易要有层次感,并且每节课都以提问,考试,竞赛等形式进行考评。组与组之间进行竞争与合作,使每个小组成员都有责任感与参与意识,潜移默化的让他们动起来。将难易不同的题分给不同程度学生,适时进行奖励,让他们既有成就感,又有进取心。

    我在“一次函数”习题课教学中,就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实际,在习题的选择和设置上,体现了“因材施教”的理念,抓住数学问题的特点,提出了面向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问题:“先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一次函数y1=1/2·x-1,和y2=-x+3的图像,并求出这两条直线与横轴围成三角形的面积。”“某公司开发出一种商品,前期投入的开发、广告宣传费用共50000元,且每售出一套商品,公司还需支付销售费用200元。如果每套定价700元,公司至少要售出多少套商品才能确保不亏本?”“点A(2,4)在正比例函数的图像上,这个正比例函数的解析式是什么?”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在问题解答中,都能在各自基础上,根据学习经验和水平,对问题进行思考和解答,从而使不同层次学生都能掌握解题要领,达到“异曲同工”的习题教学功效。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而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又之重中之重。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充分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自主性学习和主动探究的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主要起引导作用。这样的教学范式能够更好的激发学生的思辨、创新能力,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更好地达到教学效果。

     

     

     


    点击次数:103  发布日期:2019/10/27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