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观念转变的思考 汪贵平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观念转变的思考
◎ 四川省广元中学 汪贵平
摘要:当前的课堂教学改革即将是一场心灵的革命,心态的革命,课堂技术的革命,教育观念的革命。教师首先应该从观念上进行深刻的革命,树立崭新的课程意识,目标意识,学生意识,规律意识,切实解决课堂教学中唯师唯教,忽视学生全体发展、全面发展的问题。
关键词:新课程;教师观念;转变
2017年9月,教育部长陈宝生在人民日报撰文《吹响课堂革命的号角》。文章指出,当前课堂教学有三大问题:一是无法解决学生全面发展的问题,二是无法破解教师进步和职业幸福感的问题,三是无法解决学生的素质和应试水平共同提高的问题。陈宝生倡导课堂革命要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以学生为中心,坚持素质教育在课堂,坚持教为学服务。当前的课堂教学改革即将是一场心灵的革命,心态的革命,课堂技术的革命,教育观念的革命。
综观我们的课堂,不同程度的存在以下问题:三维目标窄化,知识点琐碎;内容繁多,思想浅表;目标短视,节奏太快;忽视重点,纠结枝节;一讲到底,碎问不断;行云流水,掌控全场;没有互动,枯燥乏味;表演合作、假装探究等等。针对这些问题,教师首先应该从观念上进行深刻的革命,树立崭新的课程意识,目标意识,学生意识,规律意识,切实解决课堂教学中唯师唯教,忽视学生全体发展、全面发展的问题。
一、树立系统的课程意识
教师的学科教学工作,教的是课程,不是课文,不是知识要点,不是练习题,也不是高考题。课程是由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教学任务,它包括四大组成部分:一是课标。它是课程的基本纲领,是学科教学的宪法大纲,它对课程的理念、性质、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评价、教学建议都有明确的规定,所有的学科教学活动都应该在课标的统领下一一落实课标的各项要求。二是课堂教学活动。课标任务的落实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包括对目标、内容、重点、难点、师生互动、课堂提问、学法指导、合作探究行为等方面的设计,都要以课标为依据,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学情为基础。三是教材。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是课堂教学活动实施的重要资源。但是,教材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对教材的内容进行拓展、补充、创新、整合,使之更加符合学生实际,便于更好地达成学习目标。四是教学评价。它不仅包括期中期末学校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还包括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对学生学习兴趣、习惯、方法、能力、态度的综合评价,以及学生在不同学段学习状况的变化起伏的综合性评价。
二、树立准确的目标意识
课堂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互动目标。新课程倡导课堂教学目标有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课堂教学目标是分解了、细化了的课程目标,当一个个课堂教学小目标完成和落实的同时,课程需要关注的大目标也就实现了。课堂教学目标的核心内容是双基,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它们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显性出现,与课堂教学的内容一一对应。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要围绕课堂教学目标展开,一个教学目标可以对应教学过程中某一个教学环节,即一对一的关系,一个教学目标也可以对应教学过程中某几个教学环节,即一对多的关系。除此之外,还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它是学科本身蕴涵的育人目标,它长期隐性贯穿在课堂教学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并最终通过学生价值观的培养和形成体现出来。三、树立明确的学生意识
承认差异,张扬个性,面对全体,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是新课程改革对每一个学科教师的要求。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才算抓住了教育的根本。
首先,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与课堂氛围。只有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才能摈弃师道独尊的旧观念,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学生的创造潜能获得最大可能的发挥。其次,尊重学生、信任学生、赏识学生。尊重学生,就是尊重学生的一切,包括学生的观念、思想与人格。当学生的思维活动和思维结论越出教师所设计和期望的轨道时,教师不应该强行地把学生的思维重新拉入到自己设计的思维模式、思维成果或教科书上的结论中来,更不能打断学生的思维过程,而是应该信任学生,赏识学生的思维火花,第三,努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建构重组、发挥与探索的过程。第四,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学会合作。鼓励学生敢于向老师质疑,向同学质疑,向教科书质疑。鼓励学生“不唯师,不唯书”,敢于“怀疑一切”。因为疑者多思,疑者善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合作、交流与讨论,不仅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学习伙伴关系,增进友谊,而且有利于学生群体主体性的充分发挥。第五,采用鼓励性评价,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教师应该在教学活动中大力实施鼓励性评价方式,避免消极性评价,杜绝谴责性评价。特别是对于那些学习成绩不够理想、性格内向、害怕表现的学生,教师更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鼓励和帮助。
四、树立科学的规律意识
教学要遵循客观规律,不能任性,不能随性,不能急功近利,不能跨越学生的学习实际。
1.合作学习规律。孔子云: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可见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在班级授课环境中,学习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而且是伙伴互助的过程,伙伴之间的知识与能力的对称性更加容易形成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意会效果。合作,不仅是学习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人格修炼的一个重要方式。
2.学思结合规律。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与思二者不可偏废。学是思的基础,思是学的巩固与深化。课堂教学不能重学轻思,知识网络的建构一旦缺乏了思维的黏着,就会支离破碎,缺乏思维的学习,是没有意义的学习。
3.温故知新规律。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习活动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根据外在信息,通过自己的背景知识和生活经验学习新知识的过程。温故知新规律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要激活学生已有的背景知识和生活经验,并通过不断整合、创造形成新的知识。
4.启发教学规律。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者,心求其通而未解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也就是说,只有当学生口欲言而未得时,才可以帮助学生开其意,只有当学生口欲言而不能时,才可以引导学生达其辞。愤悱是学生的认识状态,启发则是教师开意达辞的策略。只有在愤悱的情况下启发,才能取得学习效果最大化。缺乏学生愤悱体验的讲授,是漠视学生学习体验的教学,是教学技术的最大无知,是教学资源的重大流失,是对教学契机的置若罔闻。创新愤悱之情境,感受愤悱之困顿,体验启发之通达,享受彻悟之快乐,是教的本意,也是学的本意。
参考文献:
[1]陈宝生.吹响课堂革命的号角[N].人民日报,2017-9-28
[2]叶澜.更新教育观念 创建迈向21世纪新基础教育[N].中国教育学刊,1998,(1)
[3]叶澜.新基础教育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一版
[4]郭元祥.教师的20项修炼[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4月第一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