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注重学习能力 提升语文素养 杨徐苗

    注重学习能力   提升语文素养

    ◎   陕西省大荔县技工学校    杨徐苗

    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现代社会要求人们思想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中学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学习表达能力和文化积累,促进他们综合能力的发展应成为中学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应在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 
    一、创设民主氛围,彰显学生主体

    新课标明确指出,以人为本应作为新时期教育的基本指导思想。如果教学中不能体现民主性,以人为本就只能是一句空话。传统的课堂气氛过于严肃紧张,教师以教材为准则,学生的回答只能围绕教师的设计转,不能充分表现教学民主,学生在课堂上有一种无形的压力,表面上会了、懂了,其实内心有好多疑问没有得到解答,可又不敢畅所欲言,因而课堂气氛总是静如止水般沉寂,无疑不利于学生求知欲的产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最终将扼杀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令学生的聪明才智与激情窒息。只有在教学中充分发扬民主,让学生敢说话,说真话,才能真正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课堂真正民主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才能得到尊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能得以实现,这是构建高效课堂最有力的保证。

        例如,在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文章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向学生展示赤壁的风光,还可以配乐诗朗诵课文,让学生仿佛亲临现场感受赤壁的磅礴景象,进而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强化课堂教学效果。其次,教师要积极运用课堂提问技巧,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不断得到深化。中学生的思想还没有发展成熟,他们对于事物的认知还处于表层,缺乏深入的思考,这需要教师在课堂中通过启发式的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推动学生思维能力的不断提高。需要注意的是,为了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教师的提问语言应该简洁得当,设置的问题之间要有关联性,才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围绕主题思考。

    二、培养自主学习,激发学习动力

    叶圣陶先生认为:“在课堂里教语文,最终的目的在于不教,使学生养成这样一种能力,不待老师教,自己能阅读。”这里强调的就是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的培养。自主性学习能力就是受教育者运用已有的知识、能力独立地获取新知识、技能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终身教育的需要。

    例如在讲评试卷时,我们可从以下几方面锻炼学生独立思维。对于选择题部分,先列出答案,然后就让学生针对答案先自我反省,看看为什么是这样。这其间,不允许学生讨论,独立思维。过5—8分钟后,为加深学生对题的认识,让他们放开讨论,在合作中提高认识。之后再有选择讲述。在平常的课文教学中,尤其是诗歌教学,自读后,让他们根据语句假想意境,并用自己的语言传达自己的感受。又如《故都的秋》这篇散文,在认真独立阅读后,我问:“文章美吗?”然后请他们说出美在何处,哪些地方撞击了你的心灵,独立思考后,要求用语言表达出来,互相交流评价。让学生去发挥学习主动性的方法,充分展示了学生自学的能力,也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与动力。

    三、培养问题意识,激发探究欲望

    问题与疑问是探究性学习的起点,是探究的对象和中心,也是探究性学习的一个基本特征。课堂上只需要学生回答是或不是的问题是伪问题,老师连珠炮式地发问,将过去的满堂灌改成满堂问,这也不是探究性学习。探究式的问题应该具有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作用,具备典型性、针对性、启发性、趣味性等特征。一方面,中学语文探究性课堂教学,必须努力创设语文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语文问题情境中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例如,在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师生先对“柳树” 这个传统意象进行了分析:“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柳谐音是“留”,是中国文化中传统的别离意象,古人早就有了折柳送别以表依恋与牵挂的习俗。教师又进一步提出:这里的“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这样一个生动的比喻还有没有其它的意蕴?依据是什么?通过提供一系列语文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产生疑问,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四、营造创新氛围,发展学生个性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精神是培养有创造力的人才,如何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如何张扬学生的个性,是我们每一个一线教师应该思考的,更是应该实践的。鲁迅说过,要想造就天才,首先必须准备天才生长的土壤。

    如在学到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诗歌时,我布置了一项作业:从《孔雀东南飞》到《短歌行》,每课自己提出一个问题并解答出来。然后交给我。批改他们的作业,我的本意原想看看他们对课文掌握的程度,谁料想他们的作业比我预想的更加优秀。有的分析焦仲卿的性格特点;有的探讨《孔雀东南飞》中孝的概念;有的提出《迢迢牵牛星》中牛郎与织女无结果的等待是否值得;《归园田居》归隐是不是一种逃避?等等。他们的独立思考的能力,思辩的能力,敢于对传统的认识提出异议,这种敢于质疑,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胆量不正是我们在教育教学中所注重培养的吗?学生的知识固然重要,但拥有一种个性、一种精神、一种人格的魅力更加可贵,这不正是我们的教育教学所追求的境界吗?!

    总之,教师应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语文教学氛围,以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自主探究,创造性地感悟人生和社会,充分获得生活经验的顿悟与积淀,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效推动学生生动活泼、快乐自由地发展。

     


    点击次数:73  发布日期:2019/10/27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