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小学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 莫世芳

    小学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

    ◎    广西贺州市平桂区沙田镇道西小学   莫世芳

    摘要: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对提升其语文学习能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分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出发,从五个方面就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了探讨,仅为小学语文教师的阅读教学提供简单的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能力;培养

    阅读是学生接受知识、理解知识的基本方法和重要途径,要想培养出能力优秀思维敏捷的学生及人才,增强阅读能力是教学工作的基础。阅读能力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关键作用。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以及想象力都处于迅速发展的关键时刻,这个阶段学生的接受能力较强,利于习惯的养成,所以也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最佳时机。在这个时期,为学生奠定坚实的阅读基础,能够帮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更加轻松的理解和吸收新的知识,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拓展和创造力的延伸。为此,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要掌握科学的培养方式和途径,才能确保学生在小学语文的学习过程中,顺利的培养和完善其阅读能力。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还是比较重视的,在教学内容、要求以及教学方法上,都有对阅读能力培养的涉及。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效果并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阅读教学不够重视。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对阅读教学的认识不够,没有充分认识到阅读教学的重要性,相较于学生的写作能力、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等,重视程度尚显不足。因此在实际教学环节中只是针对课本上的文字、词组和句子等进行教学,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更多的基础知识上,很少有人能够针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制定较为完善的教学计划。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评价也缺乏科学性与系统性,基本认为学生能够流畅的诵读或是背诵,能够完成教师布置的阅读作业就算合格。多数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没有将学生的阅读教学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相挂钩,仅仅是作为一项教学任务在完成,导致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效果差强人意。

    (二)阅读教学开展的范围比较小。

    在新课标的不断改革下,虽然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了阅读教学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还是难以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教学环节中更加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对于阅读教学开展的范围比较小。从实际的情况来看,受到课时的限制,很多教师依然把时间都花费在教材上知识的教学中,不能很好引进课外的内容,导致学生的阅读能力很难提高。

    (三)阅读教学内容不够丰富。

    目前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学内容基本是按照教学大纲在进行,课堂诵读、课外阅读之外,实际的教学拓展严重不足,对于学生阅读兴趣培养重视不够,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不高,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

    (四)阅读教学方法单一。

    教学方法对于教学效果的输出是十分重要的。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教学方法比较单一。教师领读,学生跟读;课前预读,课中诵读、课后复读;在课堂上挑选学生分段朗读。这些传统的阅读教学方法在目前的教学环境下,很难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要走心,朗读要用情,这些很明显的道理在实践教学中结合很少,在教学方法中也没有体现。情景教学、小组教学等方法在阅读教学上也应用较少,单一的教学方法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二、培养阅读能力的有效措施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热情。

    为了能够有效地提高小学阶段学生的阅读能力,应该要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和热情。小学生正处于较为特殊的年龄阶段,无法持续性地关注同一事物,但是,学生一旦对阅读产生兴趣,就会更加重视阅读学习,在实际的阅读过程中便能够更加积极地进行阅读,并享受阅读的乐趣。因此,在实际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性格和特点,布置有趣的阅读任务,进而使学生能够形成阅读兴趣,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更加积极地进行阅读。例如,老师在讲述《钓鱼的启示》一课时,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选择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如自由朗读、集体诵读以及小组竞赛朗读等,不仅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利于每一名学生的共同发展。老师还可以通过为学生配乐的方式进行朗读,如播放轻音乐的方式为学生配乐,使得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阅读课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表达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另外,学生在阅读后可以提出自己内心的困惑问题,学生之间相互讨论,积极探讨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二)指导阅读方法。

    除了要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之外,还需要搭配以科学合理的阅读方法进行引导,才能够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能够通过多种教学方式培养阅读能力。比如,略读与精读结合。略读就是首先指导学生通读文章,或者书籍的前言、目录,了解故事梗概,在此基础上选择重点内容或者描写比较精彩的部分详细的阅读,深入分析文章的结构、语言风格。再则,还可以采用群文阅读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即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以一篇文章为核心,将多篇文章以一定的方法组合起来,同时进行多篇文章的讲解,群文阅读的议题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在提升学生阅读量的同时,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能够有效地转变当前学生语文被动学习的局面,有效地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及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一种比较新颖的阅读教学的方法。除此之外,还可以教给学生创造性阅读法。创造性阅读法要求教师全面了解学生的阅读规律,对学生进行适当的点拨和引导,发散学生的思维,在阅读之中实现再“创造”的过程。这种创造阅读能力对于学生的阅读发展极其有利,可以使学生养成认真阅读课文的习惯,进而深层次的体会课文的内容,使学生的语文思维不断拓展,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

    (三)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环境对于学生的学习十分重要,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要帮助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在教室的墙壁上张贴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并在教室的后面设置一个图书角,安排一个读书小组,专门负责从学校的图书馆借阅书籍,放在图书角供学生借阅。日常的教学中鼓励学生多阅读课外书籍,每周开展一次“小读书会”的活动,活动过程中学生们可以就自己的阅读感受与其他的同学进行交流沟通,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交换书籍。开展“每月读一本好书”的活动,月底班会上学生可以自由的讨论读书的感受,交换阅读读书笔记,并评选出感悟最深刻或者读书笔记记录最佳的学生,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四)培养阅读习惯。

    学习是循序渐进的,阅读能力的养成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长期日积月累的阅读过程,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有以下几种方法:1.培养学生专注能力,引导学生静心阅读,鼓励学生认真阅读文章,锻炼学生的专注力,对于文章的选择可以从简短易懂的入手。2.激发学生的好奇性,结合小学生自身特点进行特殊的阅读训练,教师可以采用提问的方式询问学生阅读情况并引导学生阅读。3.有目的性以及计划性地进行阅读。

    (五)丰富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不仅能够增长知识,还能够有效拓宽视野。为此,教师可积极推荐较为优秀的课外读物给小学生,也可引导小学生互相分享好的课外读物。在课外阅读过程中要求学生勤于动笔,鼓励学生圈点赏析书籍中一些经典的片段,要让他们养成深度、细度阅读的良好习惯,学生还可以在书籍的空白之处记录下对于文章的看法,遇到一些自己比较喜欢的句子还可以抄录下来,细细的品读。课外书籍阅读完成之后,可以结合整个的故事架构写读后感或者阅读日记,教师可以安排专门的阅读课堂,让学生自由的交流,进而提升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另外,还可组织开展各种读书活动,通过阅读活动中的交流以及学习,提升小学生阅读的数量以及质量,从而有效提升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总之,小学阶段的阅读教学非常重要,小学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大胆探究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策略,并积极将其渗透到教学活动中,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点击次数:147  发布日期:2019/8/12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