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谈初中语文的立体引学式课堂教学模式 梁启观

    谈初中语文的立体引学式课堂教学模式

    ◎   广西平南县安怀镇初级中学     梁启观

    摘要:立体引学式教学模式是让学生感觉学习目标 “立体”要求课堂上学生有“学案”,老师有“导学案”。在学案中,通过把问题“分块”,一步步“引学”,达到循序渐进掌握知识的目的。有了“导学案”,利于老师有精力照顾每一个学生;有了“学案”的引导,让注意力容易分散的学生形成学习的连贯性。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新课堂模式,真正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效果。

    关键词:初中语文;立体引学式;课堂教学模式

       立体引学式教学模式的目标是让学生感觉到“立体”的学习目标。 

     一是让学生觉得学习目标简单,二是让学生感觉知识实在。要达到以上的形式的目标,让学生以本为本是关键“多媒体”;“表演”的运用要注意“度”。  “本”指的是“语文本体”和“文本”。“语文本体”口头为语,书面为文。就是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综合学习,包含人文性,工具性。“文本”就是课标规定的教学目标具体的落实。  1、引导学生读懂文本。强化初读,要有时间让学生沉下心,读得进去,还要正确、流利。  2、注意齐读,默读的不同作用,为照顾到不同水平的学生,默读设计的问题要由浅入深。  3、坚持一条原则:书不熟读不开讲。要“扣读导悟,读中见悟”,要“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熟读成诵,能抓住关键词语:领起下文的,总结全文的,过渡的,空间变化标志的,主次顺序标示的,情感特征的词语等。这便是“举一反三”要重“举一”。    “多媒体”,“表演”的运用要注意“度”,意思是看懂,不是读懂。在阅读教学中,应该以读为主,以多媒体,表演为助。立体引学式教学模式的“学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具体运用?

     一、“情境引入”的“立体”

    比如教学初中语文课文的《云南的歌会》这篇课文,听电影《五朵金花》的歌曲《蝴蝶泉边》。让学生体会云南民歌的魅力,重感受。

     二、勾画结构的“立体”。(让课文结构一目了然)

    (一 )学会理解题目。文章的题目是全文的中心体现,是作者反复推敲斟酌而拟定的,寄寓着作者的情感和构思的丰富信息。尤其是题眼,学生可以通过它“窥一斑而见全豹”。从文章的题目切入,可以准确地把握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从而以此为主线展开语文能力的训练和对优美语言的感悟。例如第三册学习小说单元,以题目为主线引导学生讨论交流,顺着这搭起的文本平台读书,文章的道理自然而然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也养成了读书先理解题目的好习惯。   

    (二 )学会抓住关键词句。 《语文课程标准》在中段的阅读教学中指出:“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体会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所谓的关键词句是指可以借此打开文章的窗,让师生都畅游于文章的魅力中,它可以是文章的起始句、过渡句、总结句,可以是文章的高潮部分,也可以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往往用来揭露主旨。学生学会抓住关键词句,那么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绝非难事。    

    (三) 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据我们初中学生的身心特点,教学中可以采用“分层设问”的方法,降低整体感知的难度。在学生了解课文大体内容的基础上,设计有思考价值,又有足够覆盖面的话题,从而捕捉“从整体入手”的切入点。每一次提问,教师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随即向他们提示阅读的范围,为学生的思维拓宽通道。这样的提问和提示可避免低段阅读教学的逐段逐句的“繁琐分析”。比如《苏州园林》,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问题设置可以这样:苏州园林是一个园林吗?它们总特征是什么?看园林里基本的事物有什么?扣住四个讲究,扣住下文的三个次要的特点。学生能很快地把握课文结构。 

    (四)利用插图等教学资源。 课文插图是课文的有机组成部分。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固然优美,包含的内容也博大精深,但课文中的插图直观、形象、生动、美不胜收。让学生利用插图,理解图意,并将它转化为教学资源,整合课文内容的语言文字,是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好方法。例《赵州桥》一文中的插图,在读文之前就可以让学生仔细观察,说说观察到的情况,理解赵州桥的样子以及这样设计的好处。  

    (五)“复述”得意趣。  课文复述是对原文的语篇内容的再现,是建立在对课文的准确理解的基础上的,随着学生复述技能的增强和对文篇的整体认识水平的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必然随之提高。因此,对于一些情节生动、故事性较强的作品,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复述来整体感知和把握。例如《盘古开天地》一课,通过复述,学生不仅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对神话故事兴趣大增。 此外,要使学生能够“整体把握”,“诵读”是最基本的方法,是让作品本身来“教”学生。 它能够使学生“整体直觉”地“体味”。“诵读”要把“原汁原味”的气韵声调、思想情感传达出来,。要学生沉浸在作品之中,忘情地读,美美地读,读出语感和情趣,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理解,读出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整体上把握文章的灵魂和意蕴。 阅读时可按照(1)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线索,获得对课文整体的初步印象。(2)细读课文, 把握了外在联系,对课文从整体上进行了比较充分的感知.(3)精读课文,准确把握贯穿于主线之上的重点词句,弄清重点词句从联系中揭示作者的认识及感情。(4)通览全文,弄清重点词句之间的内在联系,理清作者表达认识或感情的层次或阶段,把握课文的内在联系。经历了上述把握文章整体结构的过程,对我们把握教材整体结构是非常有益的。要想从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方法不止于此,关键是要能深入地理解课文,让学生自己在阅读时就进行感受、进行理解、进行欣赏。从整体上把握教材、有效地提高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能力,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进而让学生真正感受学习语文是件快乐幸福的事。

    三、在分块引学中,让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立体”

         1、以激活“学生经验资源”为目的的“问题生成”;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提出指向目标实现的“开放性问题”,激活学生的相关资源,为全体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创造平台。在学生资源呈现的过程中,通过多维多向的师生互动交流,使学生资源围绕主题实现条理化,从而形成可与“学科知识资源”相互作用的有效教学资源。 

     2、以激活“学科知识资源”,并实现与“学生经验资源”交互作用为目的的“过程生成”;在学生相关资源生成的基础上,利用其中的有效教学资源,进入针对新教学内容(学科知识)的探讨与推进过程。这是学生依据自身资源,对新的教学内容形成认识、理解与体悟的过程,是通过分析问题、形成清晰思路和基本结论的过程。通过教师启发引导和师生间的交互反馈,又会动态地生成许多新资源,如新问题、新认识、新方案,从而使教学过程不断地向前推进。这是教学过程的动态性和教师教学智慧的具体体现。因此,这一过程既是“生成预设”的过程,又是“超越预设”的动态生成过程。  简单说,就是一步步掌握基础知识,再辅以方法指导,从而达到运用能力。学生的行为上表现为,先听老师提问题,再想清楚,说明白,然后能够写出来。写出来后,还能说是用什么方式方法可以解决类似的问题。在具体的学习中,基本技能“听说读写思”都得到了训练。 

    四、拓展延伸部分的“立体”

         以拓展思维、提出后续问题为目的的“拓展生成”策略,在基本思路与基本结论形成的条件下,进行多维、多视角的启发与拓展,巩固已经形成的认识,同时形成后续性问题,为下一个教学过程提供新的方向与目标。首先,引导学生对课堂学习与参与投入状况进行反思。如哪些内容已经把握,哪些问题尚不清楚以求进一步理解等等。其次,引导学生开展自评与他评,通过评价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和积极上进的学习态度。 第三,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加工提升。不只是梳理所学内容,更重要的是发现联系、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 第四,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延伸性的质疑。包括对所学内容进行提问、进行延伸性的拓展思考。要充分发挥“拓展生成”环节对学生的教育价值。    

       总之,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做到“立体引学,精讲巧练”,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有效”呢?立体引学式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势的优势是老师上课轻松自如,利于照顾到每一个学生;有“学案”指引学生的思路,利于学生掌握全面的知识,形成知识体系。体现“老师主导,学生主体”新课堂教学模式,从而真正实现课堂的“有效教学”。

     

     


    点击次数:79  发布日期:2019/8/12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