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重视古诗词教学 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仇春艳

    重视古诗词教学  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    陕西省大荔县安仁镇步昌初级中学     仇春艳

        古诗词教学在初中语文中不可缺少,但是就目前而言,学生在这一方面的能力较为薄弱。当然,其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观念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教师往往受着考试大纲的桎梏,将古诗词的教学重点放在字、词、句的翻译和解释方面,却忽视了对古诗词内涵的解剖。即使带领学生进行了浅层次的赏析,也仅仅只是蜻蜓点水、一带而过,导致学生并没有深入的感受和清晰的认识,学习效果也可想而知。

    一、引发兴趣,激起学习热情

    在现代文明飞速发展的情况下,现在学生基本都是在现代文明的渲染中成长。这造成学生对古代文明,特别是初中生诗词的学习,产生很大程度的距离感。许多学生对诗词的表达、意境的理解有很大疑惑,有些学生甚至对诗词的学习产生抵抗心理,在诗词学习过程中表现得烦躁、不耐烦。这是初中生诗词学习普遍存在的现象。老师通常把学生的兴趣作为出发点,通过引发学生兴趣,达到诗词教学的目的。因为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不论是初中诗词学习,还是其它方面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首要的先决条件。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老师教学策略的实行事半功倍。引发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再与诗词的意境、韵律相结合,让学生通过老师的描述,感受到诗词的美。这样不仅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学生不知不觉也受到诗词的渲染。而要引发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从引导学生深入诗词意境出发,让学生身入其境、引人入胜,达到引发学生兴趣的目的。

    以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为例。一般老师都会以桃花切入主题,给学生营造一个桃花盛开的美好意境:阳春三月,桃花纷纷盛开,那粉红的的桃花,像娇羞的姑娘脸红的粉嫩。早晨,一片盛开的桃花林,晨露还舍不得与桃花分离,正散落在每朵娇滴滴的桃花上,早上的雾气也没有散去,似乎是恋恋不舍这片桃花林。诗篇的开始,把学生引入一个唯美的桃花开放的境地,让学生在脑海中有一个桃花盛开的意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再引入《桃花源记》这篇课文,诗句中“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也是讲述桃花盛开的美丽意境,不同的是,开篇之前描述的场景,现实中可以体验,而文中的场景,只能通过对文章的学习才能体会其中的意境。

    二、分析背景,体会诗中意境

    诗的写作背景是确定该诗情感基调的前提,在纷争的岁月里,体现的是离愁别绪;在春光明媚的日子里,显现的是愉悦欢快;在苦难的年代里,展现的是思家悲己;在与友人相聚的时刻,洋溢的是昂扬乐观;当然也有别样的情境,就是苏轼在离放的岁月里,依然胸襟阔大,李白在颠沛的生活中依然“千金散尽还复来”。所以背景与诗的灵魂息息相关,在学每首诗之前,我都让学生查作者,查历史背景,这样学生对诗先有了初步的了解。

    如陆游的《游山西村》,从题目就可以看出诗歌的内容,进而体悟到诗人内心的情感。“山西村”不仅点明了地点,还让人联想到一幅色彩明丽的农村风光图。学生头脑中有了画面,情感自然好把握———对农村淳朴生活习俗的喜爱赞美。纵观各大诚市的中考语文古诗赏析题,正文下一般都有相关背景的介绍,或者在正文之前有小引。再如古诗赏析《望江南》(李煜),正文下就有注解①望江南:词牌名。这首词是南唐后主李煜亡国入宋后所作。②南国:李煜故国南唐,都城在金陵(今南京)。很明显学生看到作者李煜,再结合注解①就大致能够了解到本词情感与“亡国之哀”有关,因为李煜当时身份是阶下囚,又有“南国正清秋”一句,提到“南国”就和“故国之思”有关。而题目第二条答案正为:作者以笛写人,通过笛声来表达作者孤独寂寞,愁恨绵长的情思。可见深入分析注解对解题有极大的帮助。同样“小引”对把握内容,体会情感也有一定的帮助,如苏轼的《明月几时有》,题下一段小引:“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一方面点明时间为中秋,另一方面提到弟弟子由,相信学生很快就能体会到此词主旨为中秋思乡怀人之作。

    三、展开想象,体会诗词内涵

    诗是想象的语言,想象是诗的翅膀,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教师启发学生想象,学生就“入其境”、“悟其神”。在教学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领略古诗的意境美,体味情感美,把古诗教学与培养学生想象力相结合会收到独特的效果,不仅让学生明白了许多道理,而且培养学生的优美情操,扩展学生的思维想象空间。

    以《天净沙•秋思》为例,可以让学生充分开展想象,想象当时的情境,大胆的将自己所想的画片用语言描绘出来:一根根干枯的树藤缠绕在一颗颗枯老的大树上,秋风瑟瑟的吹动树上的枯叶。昏暗的空中,不时传来寒鸦的叫声,声音是嘎呀的,一阵阵悲凉。一座小桥下,水面是平静的,秋风轻轻吹过泛起一点波澜,缓缓的流向远处的炊烟升起的寻常人家。悲凉的秋风,孤独寂寞的街道,一个孤独的游子骑着一匹眼看就要瘦死的老马,在太阳就要下山,仅留的一点余晖中,孤独寂寞的向前行驶着。学生通过对这种情景进行无限制的想象,可以充分体会到诗人当时的处境,作诗的心情。一个孤独的浪子思家之情,独自走在他乡的道路上,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所看到的夕阳西下,燕雀归巢,炊烟袅袅的人家之景无不体现出作者此时心目中的无限思乡之情,在对景物的描写中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这样深入的去联想与想象诗人的写作场景,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对古诗词进行理解与吸收。

    总之,古诗词以其凝练的语言,充满诗情画意的意境感染读者,对启迪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的审美语言发挥着关键作用。古诗词中蕴涵丰富的人文精神,对于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及丰富内心世界影响深广,学生对不同的语文教材知识类型的体验、感悟和反应也是多元多样的。作为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也是前人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凝聚了几千年的历史文明,因此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离不开古诗词熏陶、教学,重视古诗词教学内容的价值凸显与升华,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所感、有所悟、有所得。

     


    点击次数:71  发布日期:2019/8/12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