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郭渊博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 陕西省大荔县婆合初中 郭渊博
教学质量是教学过程的生命线。学生的学习就是在自身原有的知识结构体系上建构新的内容,这本身就是充满变数的复杂的过程。语文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作为语言的学习也有其自身的规律。只有把握语文教学的规律,掌握它的特殊性,才能为提高教学质量找到正确的方法。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语文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与技能,语文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语文活动经验。
一、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动机,乃是对所学教材本身的兴趣”。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兴趣是一种个性心理特征,它是在一定的情感体验影响下产生的一种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人们对感兴趣的事物,便会主动愉快地去探究它,不但不把它当成负担,而且会废寝忘食,乐此不疲地去干。所以,兴趣是推动人去寻求知识和从事工作的一种内驱力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有了兴趣,就可以形成一种获取知识的强烈欲望,在这种欲望驱使下,能够轻松地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自然地由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学习,甚至把艰苦的学习看成快乐的享受。
如上《济南的冬天》这一课时,我采用了这样的开头语:“同学们,苏轼有首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烟雨蒙蒙,远山近水,尽在画中,漫步湖边,荡舟湖上,令人如在画中游。而到了夏天,世界著名的避暑胜地瑞士景色最美:绿色山林,环绕着浅蓝色的湖泊,映衬着阿尔卑斯山头的皑皑白雪;悬崖上瀑布流泻,草地上鲜花盛开,无愧于“世界公园”的美称。同学们知道哪儿的秋天和冬天最美吗?这就是我国著名的“泉城”济南。老舍在《济南的秋天》一文中写道:“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了瑞士,把春天赐给西湖,秋和冬全赐给了济南。”在作者笔下,济南的秋天和冬天如诗如画,别具情致。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济南,去欣赏济南冬天的美景。教师引古博今,讲得生动活泼,热烈精彩,妙趣横生,学生听得神思飞越,如痴如醉,有这样的开头,课堂上出现的必然是学习兴趣浓厚,情绪高涨,活泼热烈的教学场景。
二、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参与意识
自尊心是青少年学生宝贵的心理品质,尤其是青春期时期的学生,他们的自尊心很强,也很敏感,作为教师要在与学生每日的接触中,注意调整自身的角色,树立民主、平等的观念和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打破传统教学中教师“一言堂”的“专制”现象,实现教学的民主化。在语文课堂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依据自己不同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对所学的内容进行选择、评价、重组和整合,进而把知识内化成自己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就会就知识质疑、对教师发问、向权威挑战。也许学生的质疑毫不留情,发问单刀直入,挑战咄咄逼人,在这个时候,教师要珍惜学生的思维成果,尊重学生独立思考的权利。只有这样才能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才能使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得到充分发挥。
在学习《晏子使楚》时,教师先利用多媒体展示几幅图片,让学生观察图片人物。教师提问:“这图片上的人物是谁呢?”学生议论纷纷。教师继续介绍晏子:“古时候有一个人名字叫晏婴,这个人个子非常矮小,但是他能力超群,在齐国做大夫,也就是丞相,官职非常高。这个人很有才华,人们尊称他为晏子。他出使楚国,受到不公正待遇,他利用自己的智慧赢得尊重,维护了齐国的主权。他究竟遇到什么困难,又是如何做的呢?请大家阅读文本。”学生听教师介绍完之后,都急不可耐地进行文本阅读,说明学生关注点被激活了。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给学生带来视觉冲击,又利用讲故事的形式引发学生兴趣,再设计悬念性思考问题,将学生一步步带入学习情境。教师的引导自然条理,学生学习兴趣逐步高涨起来,学习效果自然显著。学生对文本人物产生浓厚兴趣,自然会生发探索的欲望。课堂教学进入学生参与环节,学生阅读文本感知大意,梳理思路,对文本形成多元解读,教学进入健康高效轨道。
三、尊重学生个性,培养学生优良品质
教师的崇高在于以人格培养人格,以灵魂铸造灵魂。教师要用坚挺的人格,渊博的知识,卓越才能,铸就民族未来的奇光异彩。素质教育发展到今天,教师除了要注重自己人格的修养之外,还必须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也是我们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语文教材中不少文章,尤其是文学作品,都涉及到人性、人格、意志等。因此,联系实际去分析理解作品人物的心特征和行为特点,在语文教学的同时有意识地渗透品格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加深理解语文教材,对培养其健康心理也大有裨益。
中学语文教材挑选了一些反映优秀人格的篇目,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有效地渗透人格教育,巧妙地把这些潜藏在文章中的人格教育内容挖掘出来,积极发现和努力发掘课文中人格的优美元素,尽量让之成为学生健全人格中的组成部分。使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得到人格的熏陶。岳飞“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满江红》),“还我河山”的呐喊;文天祥《过零丁洋》“留取丹心照汗青”,高尚的民族气节溢彩流芳;陆游“僵卧孤村”“尚思卫国成轮台”(《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感人泪下;《冯宛贞》率众痛击英法联军,激起民族万丈豪情;《最后一课》像一只警钟唤醒学生学好祖国语言文字,洋溢着浓郁的爱国情……这些作家往往作品精彩感人,人格也如日月之光辉,作品的艺术魅力和作家的人格风范交相辉映。无数的作家通过他们的伟大作品,让学生领略到他们崇高的人格魅力,教师要很好的抓住这个机会,促使学生优良品质的形成。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要目标明确、更新理念、采用多种教学手法,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接受新事物,提高自身素质和文学修养,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需求,才能把课变得有魅力,深深吸引学生,不断提高课堂效率,才能真正适应教学要求,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