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浅谈小学家校共育存在问题及对策 汪芸霞

    浅谈小学家校共育存在问题及对策

    ◎   甘肃省陇南市宕昌县城关第一小学   汪芸霞   

     新《纲要》指出:“家庭是学校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它赋予了新时代以新的内涵及家校共育,强调了我们要与家庭双向互动,既要帮助家长提高科学育儿水平,又要请家长配合我们的教育与管理,这也将成为我们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资源。
        从目前家庭教育来看:一方面,由于家长的价值取向不同和家教观念各异,使家教行为大相径庭。另一方面,家庭和小学缺乏双向交流和沟通,使家庭教育和小学教育不能达成一致。多数家长教育观念和方法存在误区,对孩子健康发展已经造成了许多不良的影响。因此,寻求一种能扩展教育空间,充分利用小学、家庭、社区的各种教育资源,构建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已迫在眉睫。
    一、小学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1.家长和教师之间忽视相互沟通。
        有些家长将孩子送进小学是怕孩子纠缠、吵闹,图自己省事省心,因而他们不关心孩子在小学的教育;有些家长认为,我交了学费,把孩子送到小学,就该归教师管,教育应该是教师的事情,家长只要能按时接送孩子、照顾好孩子的饮食起居和为孩子创设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就行了。有些家长甚至连最基本的按时接送孩子都做不到。
    2.家长对孩子教育目的认识不清。
        很多家长认为自己没有什么文化,不会教育孩子,教育应该是小学的事,父母提供温饱就行了。因而无法对子女进行有效的教育和指导。很多家长认为孩子期孩子还太小,此时对孩子的教育不会起到什么作用。还有部分家长认为自己的责任是将孩子抚养成人,能否成才全靠孩子自己。因而对孩子的教育是顺其自然,没有明确的要求,认为“树大自然直”,忽视了孩子期的教育,缺乏与孩子的交流。
    3、个别教师对与家长交流沟通的意义认识不清。
       有的教师认为教育是可以单独承担的,不必太费周折、自找麻烦地同家长商议;有的教师认为孩子在园是教师的责任,而在家里是父母的责任,只要关心孩子在校的表现,不出差错不被家长批评就行了;更有甚者是:教师认为农村家长的文化程度低,素质不够好,育儿观念落后,以至于觉得没必要主动和他们交流、沟通,似乎这纯粹是浪费自己的时间,因此就造成了教师与家长之间缺乏沟通而问题重重。
    二、有效实现小学家校共育的对策
    1.主动取得家长的信任,加深理解,互相尊重。
       如果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时,家长只对孩子在家的表现给予关心,却对孩子在学校的情况不管不理;而教师也对孩子在家里的行为不闻不问,只做好孩子在学校的工作的话,家校合作就会成为纸上谈兵。心理学原理表明,家长合作的态度取决于家校合作是否满足孩子发展的需要,是否与他们的教育目标相一致。当小学教育满足了家长和孩子的合理需求,家校合作的愿望和积极性就会提高。
        我认为在工作中,尽量主动接近家长,询问家长孩子在家里的表现,另外,也要时刻要求自己做个有心人,善于用心观察孩子的一举一动,主动向家长反馈孩子的情况,取得家长的积极支持,家长才会化被动为主动,配合教师的工作,使家庭教育与小学教育保持同步一致,从而达到家校合作的目的,使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得到更好的发展。其实,每天的来园接待对老师而言就是一个取得家长信任的行为,加深对彼此的理解,又是一个互相尊重的好机会,教师可以每天站在教室门口,微笑着主动和家长、孩子打招呼,问问孩子早饭吃了没有,评价一下今天孩子的衣服很漂亮或者向家长反馈一下孩子的在校表现等,对于刚入校的新生予以安慰、安抚,如果家长看到你如此地对待自己的孩子,无形之中更增添了对教师的信任与尊重,家长把自己的孩子交给这样的教师,他们会觉得很放心,因为行动最能说明事实。
    2 、注重内容,保证实效。
       家校间的合作通常因为花样繁多的活动和各种不同的形式而使家校合作在不知不觉中流于形式化、表面化,而要使家校合作落到实处,产生实效,教师在组织开展家长工作时,就不能看重表面的繁华与热闹,要能真正地通过这些活动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例如:小学开设的家长园地命名为“家校互动”,给家长朋友们提供新的教育知识,教育理念,让他们获得更多地如何教育孩子的信息,“家校互动”成为了家长与教师之间相互探讨教育问题的平台,促进家长与教师之间更深的沟通与了解,获得相互的理解和支持,让教师能更好地改近自己的工作。在开展家长工作时,做到尽量为家长着想,站在家长的角度急家长所急、想家长所想,组织家校合作活动时,考虑到家长的时间、精力、能力,不为难家长,提出一些过高或无理的要求,在开展工作时,注重内容,由教育内容决定活动的形式,而不是一味追求种类多样的形式,只要是能更好地促进家校合作的活动,就开展、坚持,确保家校合作的成效。
    3.学校、家庭共同努力。
       教育工作者要关爱每一个学生,爱一个学生就培养一个学生,讨厌一个学生意味着将要毁坏一个学生。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学生得不到家长的关怀,也得不到教师的慈爱和同学的友谊。他们就会到社会上去寻求“爱”。寻找感情寄托。所以我们要用真情的关爱去填补空缺。他们通过观察﹑体验,从内心深处感受到师爱,达到“亲其师”而“信其道”。
        定时或不定时地进行家访。与家长沟通,通过家访可以了解学生在家学习﹑生活情况,也让家长了解子女在校学习和生活情况。然后进行协调制定教育方法和计划,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同时邀请家长多到学校关心子女学习情况,增强孩子的信心。对长期在外打工的父母,应建立家长联系卡,这样才可以实现共同管理目标。家访是教师与祖辈家长沟通的最直接、最有效的形式。在面对面的促膝交流中,能让祖辈家长明确地感受到教师的情感、教师的思想、教师的态度与方法,能消除平时存在于教师和祖辈家长之间的距离感,使祖辈家长放下包袱,坦诚相交。因此,对于一些文化素养较低、缺乏自信及具有特殊困难的祖辈家长,我们采用不定期家访的形式进行个别指导,为祖辈家长解决困难提供帮助。在运用这一方式时我们教师既要注意把握谈吐的谦逊、态度的诚恳,又要具有指导性。
       社会在发展,科学技术在进步,时代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家庭、社区与学校紧密合作,相互配合,实现家校共育,是学校提高学生素质教育的必由之路。

     

     


    点击次数:51  发布日期:2019/7/21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