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浅谈如何处理中小学校园欺凌行为 尤茂天

    浅谈如何处理中小学校园欺凌行为

    ◎   广西玉林市博白县实验中学      尤茂天

    从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来看,任何形式的欺凌行为都是不可接受的,因为欺凌不但对“受伤者”造成伤害外,而且对“欺凌者”和“旁观者”同样造成伤害。“欺凌者”由于长期欺负别人,内心得到极大满足,以自我中心,对同学缺少同情心,而“旁观者”会因为帮不到受害者而感到内疚、不安,甚至惶恐。“校园欺凌”对受害者的伤害也不可小视,受欺凌的学生通常在身体上和心灵上受到双重创伤,并且容易留下阴影长期难以平复。同时“校园暴力”也会影响到学校的整体纪律和风气,从长远看,更会影响社会的和谐发展。所以,社会、学校和家庭须正视并加以制止和预防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

       那么,我们应当从哪些方面来对校园暴力事件进行预防和处理呢?

       一、追根溯源,明确认识校园欺凌产生的根本原因

       校园欺凌从根本上说是社会暴力病态在向校园延伸的结果。如果任由这种势头发展下去,无疑会给在校青少年造成一种不良的暗示:武力比智力更有价值,邪恶比正义更有力量。如果青少年一旦形成这种认识上的偏差,无论对其个人还是对社会而言将是非常危险的隐患。这种由家庭、社会和学校多方造成的校园“恶瘤”,如果不在校园内得到应有的遏制,那么以后社会将会为此付出更昂贵的代价。而目前校园暴力产生的原因无外乎以下几个方面:

    1、问题家庭是校园欺凌产生的根源。

    据笔者根据新闻报道及工作中遇到的校园暴力事件统计,校园暴力的施暴者大多生活在问题家庭。他们或因家长文化层次不高、个人素养极低,压根不会对子女进行正确的养成教育,甚至时有对子女实施家庭暴力的现象;或因极度贫困、父母离异甚至家庭暴力等负面的刺激等等,家庭生活的不和谐则很容易使他们感到缺少关爱和安全感,从而使他们形成“攻击性人格”。为此,他们往往采用暴力去欺凌弱小,一方面释放压抑,获取一种心理上的平衡,另一方面还可借此在同学中树立“威信”。可见,缺乏关爱、缺少管教是这些孩子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根本原因。

    2、体罚和“冷暴力”也是校园欺凌产生的土壤。

    现在老师对学生体罚的事件,虽还是时有发生,但已大大减少,这正是教师观念进步的体现。而校园“冷暴力”却常常被忽略。在教育过程中,老师对“问题学生”采取不理睬、疏远、隔离及在语言上进行讽刺等行为。这些看来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举动,但其对孩子的杀伤力更大。老师如果对向个性较强的孩子采取“冷暴力”的话,将会极大地伤害孩子的自信和自尊,轻则导致他们厌学,重则造成自闭的后果,还可能会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健康,极易成为校园暴力的施暴者。

       当然,原因也不仅仅只是这几方面,但既然知道了一些原因,对于我们预防和处理相关的校园暴力事件还是有些帮助的。那么,我们可以在实际中如何具体应对呢?

       二、有的放矢,积极应对、妥善处理校园欺凌事件

    校园欺凌给学生个人、家庭乃至社会造成的危害是巨大且长久的。铲除校园暴力是我们的当务之急。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争取有关部门积极配合,做好安全教育。

       要树立“安全是天”的理念,让各方都切实认识安全工作的重要性,特别是学校,更要把安全工作当是头等大事来抓,相关部门也要对学校开展此类工作大力提供方便。学校要定期举办安全知识讲座,法制报告会,组织学生观看法制教育专题片。要针对流行趋势和当前的发展现状,融入更丰富的内容和更新颖的形式。如用反暴力的偶像示范,学生可能更易于接受。同时,也不能忘记对学生家长作必要的法制教育和相关指导,这项工作则需要其他部门的大力配合,如法制宣传进社区、小手牵大手等活动。

    2、教育孩子珍惜尊重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暴力的基础就是对生命的极端漠视。针对这一点,我们可对学生进行生命的孕育、生长等知识的传授。这既能让学生对自己有所认识,也能使学生对他人的生命重怀珍惜和尊重的态度。我们还应该教导孩子们遵从最基本的价值取向,让他们懂得人生活在一个社会里应该是平等的、公正的,相互之间应该是富有同情心和怜悯心的。只要让孩子懂得社会生活中最基本的原则是对他人的尊重和同情,他们对暴力的危害就会有新的理解。

    3、清查影视节目和出版物,净化文化市场。

       我国有关青少年问题的法律中都一律禁止孩子接触暴力文化,但在现实中却基本没有可操作的限制性规定,还基本处于放任状态。现阶段,这种状况应有所改变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有关部门应制定相关条文,对电影电视作品进行分类,并推广至网络媒体、电子游戏和书报杂志,为孩子们提供更多健康的精神产品。有关部门应当定期彻底清查文化市场、净化文化市场、净化孩子们的视听,切忌让未成年人接触带有暴力行为的文化。例如现在充斥网络的各类暴力游戏,虽血腥、残忍,但因在虚拟的世界里,没有真实的受害者。久而久之,这一认知很容易使他们产生“再暴力的东西都与人类感受无关”的错觉,以致现在的孩子们不但漠视动物和他人的生命,甚至漠视自己的生命。所以,为了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净化文化市场特别是净化网络、剔除暴力色情游戏势在必行。

          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将学生培养成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培养成一个和谐的人,没有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就不会有整个教育的发展。因此学校应该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采取有效的措施,如建立心理咨询室,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开办校园网,设立心理健康专栏;利用期刊、宣传栏、讲座等多种手段,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讲座;进行专题研究等,倾听学生的心声,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塑造健全、高尚的人格。 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家庭、学校和社会齐心合力,校园暴力这颗毒瘤就一定会被铲除,我们的校园定会成为孩子们的乐土!

     


    点击次数:172  发布日期:2019/7/21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