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 5
期刊浏览
中小学教育杂志封面

国际刊号:ISSN1001-2982

国内刊号:CN11-4299/G4

邮发代号:2-597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联系我们

投稿邮箱:zxxjyzzbjd@163.com

网址:www.zxxjycn.com

联 系 人:文老师

热门推荐
  • 暂无内容...
  • 借力区域研修机制建设,探寻教师发展有效路径 赵开新 袁仕伦 张宏 党东平

    借力区域研修机制建设,探寻教师发展有效路径

    ——“基于学科建设的区域研修机制构建实践研究”中期报告

    ◎   四川省广元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赵开新 袁仕伦 张宏 党东平

    一、课题研究目标和内容

    1.课题研究总目标

    (1)构建区域研修机制。以区域研修机制构建的实践与探究为依托,探索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建构起比较成熟的我市教师专业成长的平台、全市中小学各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平台、全市基础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平台,探索区域研修机制建设的有效方式、科学原则、基本策略,为区域研修机制建设提供基本样式和基本经验。

    (2)探索学科课程建设的内容、途径和策略。本课题研究针对目前农村学校在课程建设上大量存在的价值取向功利化、课程建设片面化、课程开发传统化、课程实施行政化、组织方式封闭化、教学方式定势化、教学评价单一化等问题,为提高学科整体教育效益探索出新的生长点。教师层面,提高教师职业情怀、课程建设能力、执教和科研能力;学科层面,用三到五年时间,在全市打造一批代表广元基础教育学科建设水平的学科建设示范学校,充分发挥其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提高学科整体教学效益。最终促进区域教学方法改革和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提高学科教学质量。

    (3)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中小学利用区域研修机制建设促进教师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方法,重在创新形式和方法。以分享合作为宗旨,以学科建设为重点,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实践反思为方式,优化区域教育资源、强化区域教研机制和活动方式,从而建构具有共同教育愿景的区域教育生态环境,促进教师在研究状态下工作,让教师的专业水平按照“普通适应型→学科骨干型→教育科研型”的轨迹发展。最终促进广元区域内教师专业发展,形成一批学科核心力量。

    (4)培育我市学校研修文化。通过本课题研究,不仅关注区域内学校实际,打造每一所学校的独特研修文化,更关注如何形成普遍意义上的区域共同体学习文化、合作文化。梳理明确的推进路径,关注区域内单位个体的同质与异质的关系,制定切实的落实措施和研修制度,引导教师通过个人职业生涯设计,积极开展教育教学反思;帮助区域内行政主管部门提高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认识,构建各类研修平台、开展系列研修行动,最终促进我市研修机制初步形成,营造出研究与创新、交流与合作、开放与多元的市域研修文化,从而实现全市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和办学水平整体提升。

    2.课题研究主要内容

    (1)加强学科中心组、区域内名师工作室、校际教研联盟、小微学校联盟、基础教育教研联盟等教师研修平台建设;

    (2)探索新形势下以校为本教研活动的运行机制、运作模式,尤其是区域研修有效运作机制;

    (3)探索区域研修机制下校际融通、学段融贯的教师区域研修的自主发展模式;

    (4)开展区域研修机制下的集体备课,教学研讨,教学观摩,说、讲、评课,教学反思与交流,案例分析,问题会诊,课改讲坛,教研沙龙等形式的合作学习与互动交流活动;

    (5)开展中小学学科课程的开发和实施;

    (6)加强校本教研队伍的建设,开展教师个人发展规划和教师培养规划的研究;

    (7)探索区域研修机制建设的专业支持与条件保障;

    (8)建设区域研修的管理机制,促进区域研修科学有序的实施。

    二、阶段研究达成目标及主要任务

    1.阶段研究完成目标

    通过研究,探索基于学科建设的区域研修机制建设,架设起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激发教师主动学习新理论知识,提高教师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在实践中推进学科建设,并内化于自己的认知结构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及实践反思能力,形成团结、合作、信任、支持的群体氛围。

    (1)促进区域内薄弱学校学科建设水平提升

    通过实践研究,改变了长期以来,由于校本研修聚焦学科建设力度不够,导致我市中小学校普遍对学科建设重视程度不够,教师认识水平不高,开发层次浅,多数教师基本处于用教材“教”的现状。学科建设还没有成为多数中小学“内涵式发展”的核心理念;学生基本素质和特长培养难以在具体学科教学中得到落实。突出表现一是学科内部校际之间、县区之间发展不均衡,教师对课标的把握、课程意识、学科课堂教学能力、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水平不一致;二是学科之间发展不均衡,薄弱学科大量存在。本课题研究将学科建设作为区域研修机制构建的突破口和着力点,最终实现中小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全市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和办学水平整体提升的目的。

    (2)促进区域内学校校本研修水平和质量提高

    局限于区域研修机制的不健全,我市大量农村薄弱学校对“校本研修”概念本身理解不透,在具体研修安排与实施时思路不清,导致研修工作整体执行不好,管理困难,研修质量不高的问题。从有形的组织管理机制和制度体系建设做起,在科学有序的组织管理与合理严密的制度体系的引领之下,剖析教师专业成长与教师研修共同体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探索教师专业成长的研修机制建设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相关制度建设;开展多形式、多渠道、有特色、有成效的教学研究活动,更新教师专业知识结构,优化教师教育教学技能,树立新型学生观、教师观、课程观、质量观、学习观、教学观,提升教师教育科研能力与终身学习能力。

    (3)提高区域研修整合力度,初步建立区域研修机制

    为适应新课程实施和教学改革,农村薄弱学校在校本教研上也进行了一定改革和探索。但是许多校际之间、片区之间教研的目标层次不高,许多活动停留于形式,时间、精力、物力、投入的力度不够;各学校之间规章制度不统一,教师能力层次不统一,认识不统一,活动时间不统一,导致教师因教研目的不明确、认识不到位而动力不足。很多联合教研活动,都停留在到周边学校听听课、评评课、信息交流等层面,缺乏核心的内容,应付的成分较多,所以质量不能保证。本研究将通过区域学科中心组建设、名师工作室建设、农村小微学校联盟构建、片区教研活动开展、网络研修平台建设等方式搭建平台,促进教师自我发展。也即是通过共性支持下来发展个性,最终促进教师队伍的整体优化。

    (4)初步建立区域学校学科教学问题库,提升区域内学校教学水平

    针对目前相当多的教师学科课程建设的能力偏弱,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水平不高的现状,本课题将通过聚焦区域以及一线学校教学当下发展中的具体问题和教师发展愿景,构建区域研修机制,根据区域内学校各学科课程的发展及教学活动的实际需要收集数据,建立区域学校学科教学研究问题库;营造氛围,调配资源,热其心,助其力,指引方向,搭建平台,提升教师教学的力度,教研的高度和教育的效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2.阶段研究的主要任务

    (1)加强学科中心组、区域内名师工作室、校际教研联盟、小微学校联盟、基础教育教研联盟等教师研修基地建设;

    (2)在区域研修的活动中探讨如何发挥个体优势和群体智慧,围绕学科建设进行专题研讨。如区域研修机制下的集体备课、教学专题研讨、教学观摩(说、讲、评课)、反思与交流、案例分析、问题会诊、课改讲坛、教研沙龙等形式的合作学习与互动交流活动。

    (3)探索新形势下以校为本教研活动的运行机制、运作模式,尤其是区域研修有效运作机制;

    (4)了解学校教师对自身专业成长的共同期待值及期待目标和方向,了解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共同存在的困惑与问题,探索区域研修机制下教师区域研修的专业发展模式。

    三、阶段研究工作重点

    1.开展了中小学校本研修的调查分析

    为了提高本课题研究的针对性、实效性,提高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积极性,我们着手开展以下调查活动:一是调查全市中小学校本研修的现状(包括优势与不足),梳理出一线教师对校本研修的认识;二是调查教师对校本研修的需求,包括内容、形式、途径的需求,专业提升需求;三是通过文献查阅和外出考察等形式了解当前国内外及兄弟学校在校本研修方面已经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四是聘请专家论证本课题研究的可行性。

    2.构建并不断完善市县教研部门主导的校本研修机制

    为深度推进课题研究工作,市教科所制定了基于新课程背景下校本研修指导意见,全市立项了76个市级子课题,以深化市、县、片区、学校宝塔式四级研修活动的逐层深入。根据城乡、县区学校差异组建80余个研修区域共同体,并将区域研修工作纳入对县区教研室的考核,市县教研部门、区域研修共同体均制定研修工作方案,通过行政推动,示范带动,活动撬动变革学校校本研修的机制,使传统研修活动走出学校得到不断创新升级,让不同学校和教师不断在修正、改良、实践、反思中稳步前进。

    3.开辟教师自主争鸣的区域研修平台

    课题研究中课题组聚焦一线学校学科建设、教师发展的研修需求,倡导区域教师间多元自主地开展研修活动。充分利用专家、区域名师、学科资源,为教师提供“研修、实验、服务、示范”于一体的平台与机会。目前广元市建设的名师工作坊(室)300个、小微学校联盟、学区联盟、学校联盟、教育集团等已成为全市城乡中小学教师“研究平台”、“成长阶梯”、“辐射中心”。

    4.探寻了区域研修的运行模式

    “基于学科建设的区域研修机制建设”的实践研究深度推进过程中,广元市教科所不断对研究活动进行整合、优化,形成固定与动态相结合区域研修运行模式。依托“自主、合作、探究”区域研修基本方式,立足本土,聚焦课堂,叩问细节,解决问题,增长智慧,推进区域研修活动开展,促进教师注重从教学中工作捕捉教学智慧、反映教学问题、聚焦学科建设、开展课堂改革。让区域研修充分发挥出“成人”与“成事”的引导功效。一是在队伍建设方面,整体提升了教研员队伍、中心学科组水平,促进了校际研修共同体(即小微联盟、名师工作室、区域联片教研)的构建;二是在研修路径上加强新时期教研组建设方面,完善了校本研修工作机制。三是借力“跟进式”课例研修磨课磨人,借用“诊断式研训”对症处方,运用“联片教研”促进校际研修,依托“网络研修”拓展研修时空,开展“微课题研究”促进教学科研化,重塑校本研修理念,建构校本研修新机制,丰富校本研修的内容,创新校本研修方式,营造校本研修的生态环境,助力学校学科建设,实现教师专业意识与学科素养的进一步增强,教师的专业道德、职业幸福感逐步提高,以及区域学科建设的发展。

    四、阶段研究成果

    基于学科建设的区域研修机制建设的实践研究,整合了区域内学校学科建设、教育教学研究和教师的专业成长,三者共生共荣,教师在参与中进步,在进步中提升,在提升中展示自我的价值,在展示自我价值中享受成功的喜悦,个人的成长效应带来的是基层学校研修工作的良性循环和群体力量的整体攀升,并最终借力群体力量推进学科建设。

    1.初步建立健全了区域研修管理机制,落实区域研修的常规管理,确保区域研修扎实有效。

    区域研修由市县教研主管部门负责分管,各学科分学段由市县相应学段学科教研员具体负责。为抓好抓实区域研修常规、课堂问题言谈和学科建设,教研员与区域学科骨干、名师身先垂范,不仅在研修方面起到了引领作用,而且他们认真完成每一次研修任务、参与每一个话题的讨论的研修态度也在深深地感染着每一位老师,最终促进区域研修工作能在很短的时间走上正轨。同时,市、县、校教研部门也出台了一些鼓励老师们积极参与区域研修的规章制度,如基层学校均制定了《校本研修制度》《校本研修奖励办法》《教育教学管理办法》《教学常规制度》《教师教学业务工作考核实施细则》《教师专业发展报告册评价办法》;市教育局根据新时期发展需要修订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学科教研组建设的意见》和《关于加强我市中小学校本研修工作的意见》,市教科所制定了《广元市中小学校本研修工作指导意见》《骨干教师认定标准》《区域优秀研修团队评比条件》《区域教师队伍发展规划》,编印了《校本研修指导手册》《名师管理办法》《特色学科建设规划》等等,把区域研修与老师、学校的年度考核、评先表模、升职晋级联系起来,以此有效地拉动教师、学校参与区域研修的内需。

    区域研修的方式分为区域专题研修和岗位校本自培:区域专题研修方面,自启动本课题研究以来,市教科所为推进高三毕业班教学研讨,指导广元中学、市实验中学、821中学、天立国际、广元外国语学校、树人中学等市直属高中率先启动高三语文、数学、英语等九大学科专题复习教学研讨活动,促进了市直属高中共同进步。这一有效研修方式迅速推广到苍溪、剑阁等县区高中学校间联盟活动的广泛开展。指导广元市081中学、利州中学等学校学科课堂教学改革的研修活动,以较快速度影响到旺苍、剑阁、苍溪等初中联盟的构建和活动推进。

    为推进全市学科教学改革,促进语文学科资源建设,义务教育阶段语文学科在群文阅读推进方式上实施了区域整体推进策略,借力区域研修平台,让全市学科种子教师培训、语文阅读资源开发成效迅速,带动了全市群文阅读的推广和深化研究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全省第一次片区教研会——川北片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联合研讨活动在广元启动,促进了川北广元、达州、巴中三地教研工作的深度合作,并吸引了南充等地区的加入。在区域专题研讨活动引领下,中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理化生学科实验教学、语文传统文化教学、英语口语教学等专题活动正蓬勃发展,带来了教研活动的深度有效。

    伴随区域教研的深度推进,为从行政管理层面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旺苍县、利州区等县区教育局、学校为倡导学习,用读书积淀教师思想,以创建学习型组织为抓手,成立各类读书交流会,要求教师“以书为伴”“与大师对话”,每周开展读书交流活动,做好教师专业发展的引领者,促进了广大教师新课程下教师观、学生观、教材观、教学观和评价观的有效树立。

    2.明确校本研修的目标就是要让教师在研修中得到整体发展,通过学科建设,促进区域研修内容充实性和形式多样性的统一,实现效益的最大化。

    区域研修聚焦学科建设,植根课堂,以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为基础,将学科建设、教师专业能力提升、课堂改革作为课题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是区域“跟进式”课例研修,磨课又磨人。“跟进式”课例研修的基本环节是:联合备课——课堂观察——会诊反馈——课堂跟进。“跟进式”课例研修为教师搭建了向实践、向经验学习的载体,在不同类型的磨课活动中,不断分享教学实践智慧。

    二是区域“诊断式”研训,对症处方。根据不同片区教师专业发展中专业引领、学习资源、培训自上而下针对性问题,组建了以教研员、中心学科、省市级教学名师为主体的导师团队,通过对城乡、县区不同教师群体的问题诊断,分别采取“理论学习,方法引领”、“提供资源,辅助引领”、“课堂交流,互助引领”、“移植运用,示范引领”、“城乡交流,下派引领”等引领措施,探索总结了“教师发展需求驱动”、“自下而上问题诊断”、“专兼结合资源整合”和”持续互动支持”等研训策略,建立了校本践行、区域互动的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体系,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研修方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三是联片教研,促进区域学校合作共赢。通过区域学科教研共同体,加强了学科建设上的资源共享,丰富了区域学科教研模式;构建片区学校科研联动和同类课题研究校际合作实现课题研究成果共享。联片教研打破了校际壁垒、学科壁垒,开放校园、开放课堂、开放研究,通过互助合作实现共建共享。

    四是网络研修,拓展研修时空。通过构建区域网络研修平台(含QQ群、微信群),构建网络研修机制,探索网络研修方式,丰富网络研修内容,推进网络研修。以信息技术网络为平台,实现人网、天网、地网三网合一,构建立体开放的区域研修网络。

    五是区域研修的深度推进,引领学校研修文化的创新与发展。基于学科建设的区域研修机制建设的实践研究,促进了基层学校研修由重教学技术方法上的研修取向转向文化生态取向,加强了校本研修文化建设的探索。一是课题研究重塑了研修理念,培育了新的研修观念文化;二是初步建立起区域研修新机制,促进了校本研修管理文化的逐步成熟;三是丰富了研修内容,创新了研修方式,增进了研修行为文化;四是促进了研修环境的改变,提升了研修生态文化,营造出教师感受职业幸福的的良好氛围。

    3.建设区域科研型教师团队,高质量开展区域研修活动

    多年来,学校校本研究囿于“考而研”,教师进行专业反思深度不够,主体意识缺失,教研主题和组织的活动不具有连续性和渐进性。针对以上情况,课题推进过程中我们确立“因应需求,激发活力;教研同步,教管并重;聚焦主题,有效活动”的原则。一线教师参加区域研修的目的是为了帮助自己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因此,区域研修活动开展,首先考虑教师的需要来设计专题,深入学校调研、深入课堂听课,开展问卷调查和分析,了解和掌握热点问题、难点问题和实际问题,据此归纳提炼出教研活动的主题,使教研活动更具有现实性和民意性,赋予教师更多的话语权。

    一是校际会课,交流研讨。开展区域学科中心组的研讨活动,主要通过“课”的形式来交流和互相学习,探讨课堂问题的解决。以“上课―反思―分组讨论―代表发言”的流程展开。教师通过对具体课例的研讨,结合理论学习,逐步向教研型教师转变。例如我市昭化、剑阁等县区教研室开展的主题连片教研活动,活动深入研究了课堂教学的热点、难点问题,区域骨干团队进行了课题研讨展示、课例展示,与会教师课后互动研讨,积极交流。

    二是教学互访,相互开放。区域内学校间学科教研组之间相互邀请,主动走访,形成智慧共享。区域中心校通过学校开放日、展示周等互相参与教研活动,促进教师之间不断学习,相互借鉴,形成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观课文化。

    三是跨域研讨,开拓眼界。在市教科所总课题的组织下,全市建立的研修共同体多次开展互动交流,开拓了不同区域教师的眼界,在共同的研究主题下了解到各兄弟学校的具体做法,取长补短,实现区域优势互补。

    通过区域研修活动的深度开展,教师个体之间、个体与团队之间、团队与团队之间形成了合力,一批中青年教师个体在学习研修活动中脱颖而出,成为科研型教师,一些区域研修骨干团队走向成熟,成为区域研修示范团队。

    五、阶段研究不足与思考

    1.针对城乡、县区不同学校学科建设水平,教师间理念与职业道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的水平差异,基于学科建设区域研修机制构建的深度研究过程中推进的策略、方法缺少不同维度的细化,尤其是构建适合不同教师专业发展研修机制框架以及实施途径和方法,不同学校学科建设的水准缺乏梯度。

    2.对部分教师参与区域研修活动的内驱力不强还缺乏有效促进措施,尤其是部分中老年教师由于升学压力大、教学负担重、时间与精力不够,农村音体美等小学科缺少专业教师而导致参与热情不高缺少应对策略。

    3.部分研修共同体的活动质量不高,对区域教育发展中遇到的障碍性问题和发展性问题修正度不够,与学校教育教学实践贴的不紧,解决自己教学过程中遇到的真实问题深度的不够;有的研讨交流活动停留在“复述”的层面上,缺乏思考,创新不足;在研修方法上,对调查法的重视很不够,定性分析不多,定量分析更少;部分县区的区域研修的相关成果较少。

    六、下阶段推进课题研究计划

    下一阶段我们将继续在以下工作上加大推进力度:

    1.进一步完善区域研修制度建设和研修平台搭建,尤其加强信息技术背景下网络研修规范和指导,以增强教师研修的选择性和自主性;

    2.进一步聚焦中小学学科建设,尤其小微学校、薄弱学校教学资源开发和质量提升。为加强优势学科建设,开发专项研修课程,分层次满足教师发展中的不同需求;

    3.加强主题构建,创设学习共同体的共享环境,让教师在文献解读、课题研究、观课磨课、创新教学、专题研讨、专家互动等活动中获得专业发展。

    4.加强区域研修活动成果总结提炼、经验推广,力争推出一批成果和区域学科领军人物。

    5.为深度推进课题研究后续工作,依托市总课题下开发的76个子课题,进一步加大市、县、片区、学校宝塔式四级研修活动的督查督导工作,梳理学科建设、区域研修典型案例,总结成功经验。

    结语:

    学科建设是教育教学得以持续发展的关键与根本,师资队伍建设是教育教学得以持续发展的保障。两年来,广元市基于学科建设的区域研修机制建设的实践研究,以教研转型引领教学转型,以教学转型推进教研转型,在教学转型和教研转型的良性互动中实现区域教育的整体变革。改变了传统教师培训和研修中存在的多“理论知识”,重“统一菜单要求”,轻田园具体问题研讨,学科建设薄弱的现状,立足深度推进课程改革下的学科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以区域研修机制建设为着力点,以区域研修活动为载体,构建符合广元本土需要教师田园研修模式和操作策略。通过教师团队间的集体实践反思、同伴合作、专业引领等有效形式,将教学、研究、培训有机整合,让探究、合作、反思、资源共享成为常态,最终推动区域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科建设。解决了基层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和培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问题,尤其是在区域学科建设方面形成合力。

    参考文献:

    ⑴《校本教研实践模式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柯孔标;

    ⑵《区域学科教师研修工作坊设计与实施》,华东师范大学,张思博士;

    ⑶《构建区域研修共同体,探索教师发展新策略》,姜知宇,江苏省溧阳市教师发展中心;

    ⑷《从“教研”到“研修”:区域教研转型的深度推进》,《中小学管理》,2016年。

    ⑸《加强教研组学习研究功能开发,构建教师专业成长的生态环境》,赵开新,《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五卷)》

     

     


    点击次数:140  发布日期:2019/7/21 8:00:00  【打印此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