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美”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 刘小田
以“美”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
◎ 广西贺州市八步区莲塘镇第一初级中学 刘小田
摘要:语文教学与美育有着难舍难分、血脉相承的特殊关系。中学语文新教材的出版,紧紧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选编的文学作品无论是数量还是审美功能都大大增强,工具性逐步退位,它恰似一股清泉,注入学生干涸的心田,浇灌着学生心中最美的花朵。所以,我们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张扬这种审美情感教育,以“美”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
关键词:“美”;拨动;情感之弦
审美教育是培养人们感受美、认识美、鉴赏美、创造美的情感的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教育。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斯基说过:“没有美育就没有任何教育。”语文教学与美育有着难舍难分、血脉相承的特殊关系。《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中学语文教学实践和经验证明,重视和加强审美教育,既能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又可促进智力结构的改变,发展学生的智力;还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丰富他们的想象力,强化学生的记忆力和实践力。那么。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呢?
一、 挖掘文本——发现美
新教材中大量选入了经典名作,其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文学”中的“文”字,本身就是“花纹”、“图纹”的含义,将文学称为“文字”或“文章”,本身就隐含着审美观念。也就是说,在文学作为一种文化的广义概念中,审美特性才是其本质,它本身应是一种美的传递、情感的抒发、精神的愉悦、心灵的游戏。传统的语文教学,把文学作品图解成了政治、伦理、道德的翻版,这无疑是舍本逐末。文学作品不仅能丰富人们的生活知识,给人以理智的启迪,而且能为读者带来美的享受,我们在读某个文学作品时,能为其中的艺术世界所吸引,在情绪上引发或愉悦或兴奋或激昂或悲哀或愤怒或感动的情绪,从而达到一种净化灵魂,陶冶情操的效果,这就是文学作品的审美属性,这种属性从目的上来说无目的、无功利,不为世俗所浸染和牵制,从方式上看是一种形象教育,文学作品中的审美形象渗透着作家想象、情感、虚构等精神过程,它本身就是一种直觉体悟,中国古典美学称之为“妙悟神韵”。
我们的语文课本涉及到古今中外,包含了人,物、事、景等诸多方面,有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优美生动的语句、感人至深的抒情色彩和纯洁高尚的审美理想。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充分挖掘文本中所蕴含的美的信息,去激发学生的情感,让他们在发现美的同时提高语文能力,获得美感的陶冶。
二、 激发兴趣——感受美
传统语文教学在学生审美情感方面略有欠缺,新课标中所强调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与审美情感的培养并不矛盾。俗话说的好:世上并不缺少美,缺少的只是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同样,在语文课堂上也是这样的,初中语文教学所面对的是一个各方面能力均不成熟的群体,这个群体就是学生,他们的思想感情较为丰富,敢于发表自己的内心想法,因此。教师首先就要培养学生对语文课堂的浓厚兴趣,通过多种途径如图画,音乐、幻灯、电影、录相等为学生再现教材提供的情境,激发他们的情感和兴趣,拨动他们的情感之弦,激起他们对课堂的好奇心,引领他们发挥其想象能力。语文教师要擅长从已有的语文教材中发现问题,然后引领学生思考问题,让学生从零散的文字当中体验审美情感带来的愉悦,同时在整体中把握审美情感,透过简单的语言描绘达到更深层次的理解。
三、借助朗读——品味美
“文章不是无情物”。课文愈好,思想感情愈强烈、愈真挚。要想有效的领会好课文的思想情感内涵,单单依靠他人讲解,分析说明是不行的,必须借助朗读体味,揣摩其内在意蕴。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和感染,达到先声夺人,以情感人的效果。语文作为一门语言类的科目,具有很强的可朗诵性。课本内容承载着作者的真情实感,字里行间真情流露,字字句句发自心底,《尚书・尧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语言是作者思想情感的凝结,反复朗读,体会声音的抑扬顿挫所表达的不同情感,想作者所想,喜作者所喜,悲作者所悲,与作者一起垂泪,与作者一起愉悦,这样的教学境界自然是对学生情感最好的塑造。“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读“百遍”的过程,就是一个深入思考,反复品悟的过程。诵读作为一种重要的训练手段,以读激情,以读促思。让生在诵读中感受语言的音韵美、建筑美、绘画美以及洋溢其中的诗情画意,从而提高学生感知语言美的能力。
四、诱发情感——感悟美
情感是文学作品的生命,陆机《文赋》中写道:“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以思纷;悲落叶以劲秋,喜柔条于芳春。”我国传统诗论、词论推崇的“沉郁”风格,就是主张诗词要循着情感的流动,写得往复深沉、错落有致,以唤起读者内心深处的共鸣。鲁迅曾说:“一切美术之本质,皆在使观听之人,为之感到愉悦。”
五、艺术熏陶——鉴赏美
学生阅读文学作品,不仅是情感体验与认识成长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思想上受熏陶、受教育的过程,面对文学作品中出现的善与恶、真与假、美与丑、读者总是与自己生活,思想相对比,从而唤起心中的是非感与道德感,从而使心灵得到净化,人格变得高尚,思想境界获得提升。鉴赏美,在语文教学中主要通过文学艺术欣赏来培养。文学作品本身就是艺术之美,是生活中美的典型,尤其是诗歌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最能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在欣赏中把握美的特色、感知美的所在。
六、激发想象——创造美
审美活动的环节是引导想象,所谓想象,就是指通过自觉的表象运动,借助原有的表象和经验,创造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高尔基说过:“想象是赋予大自然的自发现象与事物以人的品质,感觉,甚至还有意图的能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体会课文所包含的生活美、形象美、情感美和艺术美。在感知表象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把课文每部分描写的形态有机的联系在一起,进行组合创造。
总之,文学作品以其优美的文字,通过各种修辞手段表达强烈感情,在教学过程中,应把这种感情化为学生的强烈情绪活动,深深拨动学生内心情感的琴弦,从而获得美的享受。在形象感知、审美判断的基础上,产生出对社会、对人生的某些感悟,使自己的心灵不知不觉得到升华,眼界更加开阔。





